吴瑞香 杨建春 王利琴 郭秀娟 冯学金
(山西农业大学高寒区作物研究所 大同037008)
胡麻具有较强的耐旱、耐寒、耐瘠薄能力,且生长周期短、适应性强,是山西的主要油料作物,也是一种资源节约型农作物, 在全省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1]。 2018 年胡麻进口 39.8 万 t,主要从加拿大、俄罗斯和美国进口,2018 年山西省胡麻种植面积在4.2 万hm2左右,大多种植在高寒干旱的旱作农业生态区域,是发展旱作农业的理想作物[2]。 由山西农业大学高寒区作物研究所培育的晋亚系列优质胡麻品种,由于生态适应性较好,占到全部播种面积的85%以上[3]。 晋亚14 号是晋亚系列又一个抗旱、耐瘠、丰产性好的优良品种[4-5],于2020 年11 月12 日通过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国家登记[登记编号:GPD 亚麻(胡麻)(2020)140010],适宜在山西、内蒙乌盟、河北、甘肃及新疆胡麻产区春季种植。
选择利用亲本特性,通过杂交配制组合,通过高寒区作物研究所多年自然病圃进行抗病性鉴定;利用轮作地块进行植物学性状及生物学性状鉴定;多点示范鉴定其丰产性、适应性,定点DUS 测试,转基因测试, 农业农村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进行品质分析,最后参加有关品种试验,完成品种登记。
晋亚14 号的母本是定西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丰产抗病品系9143, 父本是从国外引入的CAN200101,俩亲本都具有抗病性强、稳定性好、丰产性高的特点,且两者之间的遗传距离大,血缘关系远。
晋亚 14 号亲本组合为 9143/CAN200101,2003 年以9143 作母本、CAN200101 作父本杂交配制组合,2004 年种F1代,去除杂株、弱株后进行混收;2005-2007 年在自然病圃进行低代混合集团选择, 以抗病性及田间表现为主,选择单株混合脱粒;2008 年混合播种,单株选择,单独脱粒;2009 年种成株系,编号为24005-8 表现出生长整齐,抗病、抗旱性强等优良性状,混选成品系;2010 年进入所内品选试验,2012 年品鉴试验,2013-2015 年品比试验, 均以晋亚8 号为对照;2015-2016 年全国胡麻品种联合区域试验,2018-2019 年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2019 年转基因检测,2019 年报审品种登记,2020 年完成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国家登记[6-11]。
该品种生育期 95~110 d, 中熟品种。 株高 55~65 cm,工艺长度40~45 cm,主茎分枝4 个以上,单果着粒 8~10 粒,千粒重 6.5 g 左右。 株型半散,籽粒褐色,花蓝色。 生长整齐,成熟一致,抗枯萎病,抗倒伏,抗旱性较强,丰产稳产。
经农业农村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晋亚14 号含油率42.08%,脂肪酸组成为棕榈酸 6.2%、 硬脂酸 5.6%、 油酸 25.8%、 亚油酸13.3%、亚麻酸 48.2%。
在胡麻自然病圃中,对晋亚14 号进行了连续3 年的抗枯萎病和白粉病鉴定,分析比较抗病鉴定结果,晋亚 14 号中抗枯萎病、感白粉病。2005-2007 年枯萎病发病率分别为 6.33%、8.54%、10.15%,平均发病率为 8.34%[12]; 白粉病病情指数分别为 61.22、62.02、60.11,平均为61.12,感白粉病。 2018 年在自然病圃再次进行枯萎病鉴定,发病率为 13.13%,白粉病病情指数为65.68,感白粉病。
2013-2015 年进行所内品比试验,折合产量分别为 2 127.30 kg/hm2、877.95 kg/hm2、2 250.00 kg/hm2,分别较对照晋亚8 号增产12.48%、17.49%、12.18%,3 年平均折合产量1 751.75 kg/hm2,较对照晋亚8 号平均产量(1 548.00 kg/hm2)增产 13.16%。
2015-2016 年全国胡麻品种联合区域试验中,晋亚 14 号产量分别为 1 878.15 kg/hm2、1 655.10 kg/hm2,平均折合产量为1 766.60 kg/hm2,分别较对照品种陇亚10号增产10.46%、7.19%,平均增产8.83%。2017年参加全国胡麻品种生产试验,平均折合产量1 503.30 kg/hm2,较对照陇亚10 号增产1.89%。
2018-2019 年在大同、朔州进行特异性、稳定性、一致性测试,晋亚14 号株高较高,工艺长度中等,单株分枝数中等,萼片无斑点,花冠浅蓝色,花丝白色,花药蓝色,花柱白色,花瓣重叠,大小中等,蒴果数中等,种皮褐色,千粒重较重。
进行3 年以上合理轮作, 这种地块能减少病虫草害,改善土壤营养状况,提高地力,使胡麻出苗整齐,生长健壮,分枝和蒴果数增多,提高产量。 谷类、玉米、豆类、苜蓿、春小麦、莜麦、豌豆等作物均可作为胡麻的优良前茬。 采取秋耕蓄墒,冬季磙压提墒,春季顶凌耙耱保墒,早春浅串塌墒等蓄水保墒办法。精细整地,保持土壤疏松平整。
施肥应以基肥为主, 追肥为辅。 秋耕施有机肥1.5 万~2.2 万kg/hm2,也可在播前施多元复合肥900~1 125 kg/hm2作基肥。 增施硝酸磷 225 kg/hm2作底肥一次深施。 在生育期间可结合降雨追施尿素1~2 次,施用量 45~75 kg/hm2。
平川地区在4 月中下旬播种, 丘陵山区5 月上旬播种,亩播量3.0~3.5 kg,一般旱地每亩保苗15 万~25 万株, 肥旱地及水地每亩保苗 25 万~40 万株。 行距以20 cm 较为适宜,种子覆土深度务求要浅,覆土以 2~3 cm 为宜,墒情差也不宜超过3 cm,否则会降低出苗率,采用机播方式适当增加播量。
生育期间中耕2 次,苗期浅锄,现蕾期深中耕。在苗高5~8 cm(枞型期)时进行首次浅中耕,达到松土、提温、保墒、除草的目的,促进幼苗生长发育;在刚现蕾时进行第2 次中耕,深度达到10 cm 左右,促进根系发育,使吸收范围扩大。在苗高7~10 cm、杂草2~5 叶期可茎叶喷雾化学除草剂防治杂草[13]。
胡麻茎下部叶片变黄,部分脱落,有75%的蒴果发白变黄,籽粒多数摇动时沙沙作响,只有少数籽粒微有粘感时及时收获。 防止后期遇雨返青减产。
晋亚14 号采用的是传统育种方法,从配制组合到登记完成需要将近10 年的时间,传统方法选育新品种具有年代长、出品种慢的特点,而且育种方向性不是太精确, 而现代新型育种手段如分子标记辅助设计育种、 基因分子设计育种不仅可以大大缩短育种年限,同时还可以达到靶向育种的目的,满足精准农业发展的技术需求。 选择多元化育种途径相结合,可以快速实现靶向育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