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伟,杨一凡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在摆脱教条主义束缚、遵循发展规律、明确发展实际、把握发展方向、聚焦发展难题、创新发展理念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其内容丰富,主要包括发展道路、发展目的、发展阶段、发展布局、发展动力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发展的科学理论,是引导中国前进的思想指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彰显了高超的理论思维水平。只有从哲学的高度自觉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思维特征,才能深刻理解和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中国化的内在规律,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科学性,从而增强理论自信。
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是在深刻把握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当下与未来的基础上,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通过认真对比、思考、总结实践经验教训做出的慎重选择;既不照搬照抄他国的发展道路,也不走重复僵化的老路,始终坚持问题与主义的统一。习近平指出,“我们过去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实事求是。今天,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还是要靠实事求是”[1]9。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其核心是坚持实事求是,力求“理论”对于“实践”的解答,实践为理论验证、创新、发展提供土壤;即主义为问题提供方向性的指导,问题又对理论有所反馈。
正是因为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论,中国共产党才能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之路、社会主义建设之路、社会主义改革之路,才能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走中国道路的基础,背离了实事求是这个基本路线,就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不能客观、准确地把握实际,也不能得出正确的理论,更不能走出一条自主发展的道路。
纵观中国道路的生成和发展过程,实事求是始终贯穿其中。早在建党之初,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发现西式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而俄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则预示了“世界的新潮流”。毛泽东指出,早期的先进的革命分子,尝试了多种资本主义发展之路,但是这些改革、革命活动最终都走向了失败,“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2]147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它的指导思想正是在慎重思考基础上选择的。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对大革命的背叛,中国共产党明确亮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并明确表示,“民众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之下,自己武装起来夺取政权”[3]425。党肃清了党内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破除了对革命领导权拱手相让的错误思想和对马克思主义“本本”的迷信,在全党重申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各个阶级的阶级力量和实际状况,开辟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后,始终坚持认定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才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的未来方向;积极探索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方式,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党敏锐察觉了苏联模式的弊端,提出了要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发展之路的主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科学评价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同志的基础上,指出要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邓小平批评了国内外存在的“非毛化”的舆论和“马克思主义失败论”,使全党在旗帜问题的认识上达成了统一,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21 世纪之初,面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党“非但没有丢掉马列主义旗帜,而且更坚定了坚持马列主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符合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4]336。党的十六大之后,面对社会发展的矛盾凸显的新情况,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指出,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主义与问题的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进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面对世界纷繁复杂的形势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强调了新时代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中国道路发展至今,其成功之道就在于立足实际,始终遵循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推动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科学与价值相统一,其中蕴含了深刻的辩证法。科学性指的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探讨事物的本来面目。科学性要求发展要遵循客观规律,价值性指的是对人的满足性质。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在社会发展目标的设置上,体现了科学与价值相统一:既遵循发展的客观实际,遵循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始终明确中国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国情,不超越实际和实践设置不可实现的发展目标;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和目标导向,积极践行群众路线,始终以“物”的发展促进人的发展。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始终坚持以发展生产力为核心,推动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没有给出明确的直接的答案。社会主义在摸索中一步步前进,但是,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社会主义必然要造就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条件极大丰富,“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5]267的社会形势,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做准备。“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真正实现解放”[6]19,马克思、恩格斯指明了人类解放与人的自由发展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实现的,因此,人的解放发展必然以人类生存的历史关系的变革为基础,只有这些发展进步的历史条件对个人发展的推动作用为人类所驾驭,人类才能实现解放与全面发展。长期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始终将生产力发展作为根本任务,强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全方面发展,充分为人的自由发展造就现实基础。任何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都将社会生产力发展置于中心位置。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强调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社会生产力,将工业化和工业国家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对社会主义建设全面把握的基础上,提出了“四个现代化”;改革开放后,在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指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理清了社会主义发展与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的关系,并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21 世纪以来,党更加注重发展的平衡性,并提出了新四化的发展目标;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不仅关注经济高速发展,也强调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就如何发展、怎么发展、发展目标都有了新的科学部署,尤其强调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就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努力实现的发展目标,这一发展目标既强调要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又强调发展要保障人民的幸福生活。[7]19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始终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这一基本理念,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价值体现在为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理想的过程中,遵循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实现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有机统一。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根本立足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价值观的统一。在帝国主义全球扩张之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追求的是中国人民的解放,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聚焦人的生活发展,指出,社会主义就是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改革开放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到新的发展,在发展评价原则上,提出了在发展问题上坚持“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评价标准;在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上,提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21 世纪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明确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联,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是永无止境的,要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统一。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其核心。以人为本克服了传统发展观念上对于人的发展的轻视,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更加成熟,标志着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更加清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一发展理念回答了发展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是发展理念的又一次创新;此外,党科学判断了新时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强调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在发展目标设置上,强调了人本位。从强调民族解放到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始终坚持科学与价值相统一的价值意蕴和价值遵循。
事物的发展,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是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列宁指出,“辩证的过渡和非辩证的过渡的区别何在?在于飞跃,在于矛盾性。在于渐进过程的中断,在于存在和非存在的统一”[8]144。渐进是量的积累,飞跃是质的变化。量的积累是质的变化的前提,质的变化是量的积累的结果和新的量变开始。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深刻体现了这一辩证思维:第一,根据质量互变的基本原理,确定了人类历史时代划分的基本依据;第二,指明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虽然是渐进的过程,但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实现“跨越”;第三,提供了正确判断社会发展历史方位的科学思维方式。社会的发展是渐进与飞跃的统一,任何社会发展理论都必须遵循这一原则才能得到正确的科学的结论。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对于历史时代的界定时,按照质量互变规律,科学判定了21 世纪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即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人类历史发展至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5]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一个过程,因而时代必然是一个稳定的阶段,是拥有同质的时间段。自17 世纪世界资本主义革命开始后,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纷纷确立;18 世纪后,资本主义开始了全球扩张之路并过渡到了帝国主义阶段;直至今天,资本主义虽然在经济上、政治上发生了诸多改变,如开始反思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发展结果,吸纳一部分社会主义经验,然而从根本上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并没有改变。在全球范围内,生产社会化随着资本的全球扩张进一步加深,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形式仍然没有改变,财富越来越集中,贫富分化进一步拉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依然间隔发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始终坚持发展的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在社会历史发展时代的判断上,既看到资本主义的变化和发展,看到资本主义为缓和社会发展矛盾而推出的一些制度政策;也看到这种变化和发展背后的无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走向灭亡的趋势。随着世界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加深,工人阶级的力量越来越壮大,世界仍然处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这一历史浪潮从资本主义诞生开始直至现在并未改变。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对于历史时代的界定时,按照质量互变规律,指明了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马克思所说的历史时代是从生产方式上来划分的,在一个历史时代中,根据发展的特征、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等不同,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时代”。从小时代的角度出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始终坚持科学判断中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以社会主要矛盾为判断的基本依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将中国社会发展判定为四个阶段:一是革命与战争的阶段,这一时期时代的主题是战争与革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聚焦民族独立,核心是要解决帝国主义与中国人民之间的矛盾;二是社会主义建设阶段,这一时期阶级矛盾依然存在,但已经不是社会主要矛盾,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核心是要走现代工业化之路,建立先进的工业国;三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核心是要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四是十九大报告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并不是历史时代发生改变,世界仍然处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中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也没有发生改变;新时代是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中国几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迎来了新的阶段性特征: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来看,当代中国已经从贫困落后走向富起来的阶段;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来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呈现出了勃勃生机与活力;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目标,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时代特征,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判断是中国共产党成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结果,体现了对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把握。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在把握发展的时代理论时,始终坚持量的积累,积极促成质的改变。首先,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飞跃体现了质量互变的基本规律。中国能不能走社会主义之路,能不能跨越“卡夫丁大峡谷”?答案是能。近代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探索证明了在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可行的。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做必要的条件准备,通过三大改造,顺利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在这一过程中,既注重社会主义因素的积累,又敢于促成质的改变。其次,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的发展始终要坚定这个方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还存在很多发展和进步的空间:要不断研究和解决种种发展难题、发展矛盾,促进社会主义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深刻揭示了发展需要把握好方向,保持社会主义方向和性质不动摇;也要积极促进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因素的积累和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向更高阶段发展。最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开启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就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是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阶段,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一定水平,取得一定成果之后承上启下的阶段,是建立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的新的发展阶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过程,它依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部分,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的性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阶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发展大势,遵循发展规律,顺应发展浪潮,紧抓发展机遇提出的,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遵循;也体现了党在客观规律面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造就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各方面有利因素,积极促进社会主义发展迈向更高阶段。
内容与形式是辩证法的一对基本范畴。内容是指事物的内在要素,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总和构成了内容。形式是指内容的组成结构,内容就是按照一定形式组织起来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就是强调:不存在无结构的内容,也不存在无内容的结构,内容与结构统一于发展的全过程,在实践中,要促进结构与内容相适应,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在发展的谋篇布局上,始终坚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不断创新发展内容,不断调整发展结构,促进社会有机体发展。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始终承认社会处于变化之中,在认识发展的形式和结构时,不是孤立地、片面地看待发展的内容与形式,而是认识到发展的形式深刻影响发展的整体,内容也推动形式的变革。党始终将工业化、现代化作为发展的目标,不断调整发展结构,不断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因素,不断调整发展结构。中国共产党始终紧抓发展重点,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形式,优化发展结构。党的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历史节点,根据全球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提出的新的发展战略;是适应新时代中国发展环境变化的战略决策,是发展内容的创新,也是发展结构调整的方向。党的十四五规划指出,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市场化水平,促进高质量发展,提高发展的安全性,进一步畅通国内经济,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创设合作共赢的新局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在谋篇布局时,贯彻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则,不断变革社会发展结构,适应社会整体发展。“要不断创造新形式,抛弃旧形式,改变形式或者把新旧形式重新配合。”[9]37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就是在不断创新发展形式,不断将新旧形式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社会发展谋篇布局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全面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面对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党着重强调发展生产力、建立先进的工业国;改革开放后,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三位一体建设;2005 年,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将社会建设加入总体布局的表述中,社会总体布局变为“四位一体”;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一过程中,始终不变的就是“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这个中心之外,党不断增加新的内容,不断调整社会发展的布局,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内容的变化。根据实践的发展迅速调整社会布局,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努力变革束缚发展的旧形式,努力创新发展的新内容。既实现发展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又突出发展的重点;既实现发展的针对性,又突出党对于内容与结构相统一的原则的成熟运用。
系统与层次相统一,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认识社会发展动力重要原则。在社会发展动力的认识上,坚持系统原则,就是看到事物发展的整体性,认识到社会发展动力不是单一的,也不是单向作用的,所有合力汇集起来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坚持层次原则,就是看到在整个社会发展动力系统中,不同发展动力处于不同地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动力理论,始终坚持系统与层次相统一的原则,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动力。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始终强调汇集历史发展合力。“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他所成为的那样。”[10]697历史发展不是单个动力的推动,也不是多个因素的单向运动,而是多个因素互相影响而产生的合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始终强调汇集历史发展的合力,始终将人类社会发展视为经济基础决定下的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元决定与多元互动相统一的结果,各个动力要素要想形成推动社会前进发展的动力,必须使其合力是正向的,各个要素的影响作用是正能量的,单靠一个因素难以实现社会的前进。科学发展观强调了要正确处理国内外重大社会关系,统筹多方面发展,处理好不同发展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对于历史发展合力论的自觉运用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就是要处理好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不断调整和变革社会重大关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入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构建新时代各要素健康有序运行的社会条件,充分发挥一切有利因素,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始终坚持区别看待不同的社会发展动力。首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始终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并在此基础上系统阐释了矛盾动力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突破了以往只强调生产力的变革作用,还注重强调社会关系对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因此,改革也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变革重大社会关系,将推动社会良性发展。重大社会关系是构成社会基本矛盾的外部条件,变革这些关系,将深刻影响社会矛盾运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一系列战略措施,都是重大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其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强调了现实的人在社会发展动力系统中的独特作用,并从人的主体性出发,论述了人的客观需求、主观精神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始终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在社会主要矛盾的把握上,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到社会发展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强调人的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当代中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鼓舞中华儿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了巨大作用。最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深化了对于社会发展中多种重要动力的认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革时期,党深刻认识到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意义,认为阶级斗争是基本矛盾运动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推动革命发展的动力;在改革开放以后,党深刻认识到改革、开放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在新的发展阶段,党深刻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推动力,认为创新是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对于社会发展动力的认识将越来越深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挖掘社会发展的多重动力,以伟大的“中国梦”为统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深入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全面推动改革、创新等多重社会发展动力多管齐下,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智慧之光:既遵循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又灵活运用唯物辩证法的一般原则。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在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实现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实践对理论创新推动的双向互动;在社会发展目标的设置上,坚持科学与价值相统一,体现了社会全方位发展与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结合;在社会发展阶段的把握上,坚持渐进与飞跃相统一,呈现了社会发展历史大势与中国发展历史方位的整体结合;在社会发展布局的安排上,坚持内容与形式相统一,显现了社会发展内容与发展结构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作用;在社会发展动力认识上,坚持系统与层次相统一,展现了凝聚发展合力与把握重点动力的有机结合。新时代推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中国化,是理论和实践的双重需要。只有推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中国化,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在回答现实问题、提供社会发展的一般方法论和原则上有所指导,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为全球社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