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彪
摘要:文章以某特大桥连续刚构段为工程背景,研究了不规则地形软岩介质中的桩基础单桩竖向承载特性。通过ABAQUS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手段,对模型顶部采用位移加载方法,模拟了单桩的竖向荷载传递规律,提取了模型接触面压力分布、接触面摩阻力分布、岩土体塑性分布、P-S曲线特征等作为分析指标,归纳总结了这类桩基础的单桩竖向承载特性。
关键词:软岩;单桩;竖向承载力;数值模拟
文献标识码:U441+.2-A-19-059-4
0 引言
随着西南地区铁路建设的发展,铁路路线在山区中的延伸已逐渐扩大,跨越河流山区等复杂地形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桥梁结构在山区中也因此应用广泛。山区中的桥梁结构往往有着非常高的桥墩结构,超高桥墩造成了桥梁结构自重的增大,这对下部基础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桩基础作为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基础类型,其施工工艺已比较成熟,它依靠端部与侧向摩阻力承载,能很好地满足各类上部结构的需求,且承载力较高,安全系数较大,而桩基础侧向摩阻力的发挥与地应力的分布密切相关,山区不规则的地形条件造成了地应力分布复杂不均,因此有必要对这类环境的桩基础竖向承载特性展開研究,为类似工程的设计提供参考。
1 崖底桩基单桩有限元分析
本基础为某特大桥18#墩基础,其上部桥墩高82 m,桩基础由25根基桩组成,单桩尺寸长25 m,直径为2.5 m,桩间距为6.6 m,具体尺寸见下页图1。
其地处河谷位置,墩台右侧为高陡边坡,平面相距5 m,高程差约70 m,陡壁植被较好,长满灌木及杂草,土层覆盖较薄,部分地方基岩裸露。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中统嘉陵江组灰岩,主要性状如下:
灰岩(T2j):浅灰-青灰色为主,局部为灰褐色,弱风化,中厚-厚层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较完整,岩质较硬,Ⅴ级次坚石,σ0=1 000 kPa,岩层产状为N42°E/70°N。
现场开挖揭示地层为弱风化灰岩夹泥灰岩,薄-中厚层产状,岩层产状为N42°/70°N,主要发育一组近垂直密闭型节理,走向为N68°W,间距为1~3 m,延伸长度为3~5 m。该桥墩所在位置线路右侧地形陡峭,结构面抗剪强度指标5 m以上φ=12°、c=20 kPa,5 m以下φ=29°、c=100 kPa。
桥址区地表水主要为大气降水,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与岩溶裂隙水,地表水及地下水水质良好,无侵蚀性。
2 单桩有限元软件模拟
2.1 基本假设
(1)基础、岩层为均质、各向同性材料。
(2)不考虑群桩效应。
(3)不考虑软岩剪胀作用。
(4)不考虑桩基施工的地应力重分布。
(5)不考虑接触面的粘结作用。
(6)基础不发生塑性变形。
2.2 单桩模型建立
采用1∶1三维建模,为了简化模型尺寸,采用等效荷载代替桩顶以上不规则地形,即可利用对称性建立1/2模型,这大大简化了模型单元数量。模型竖向取50 m,为桩基的2倍深度,横向取45 m,纵向取10 m,在基础位移处预留基础尺寸孔位,底面固定,限制周围水平位移。基础与岩土体的法向接触采用硬接触,切向接触采用罚函数的摩擦接触,摩擦系数取0.5 m,基础采用弹性模型,岩土体采用弹塑性模型,塑性部分采用摩尔-库伦模型。各材料参数如表1所示,采用C3D8D单元,单元数量总计9 930个,有限元模型如图2所示,分析步分为地应力平衡分析步及位移加载分析步。
2.3 有限元结果分析
2.3.1 地应力平衡结果分析
地应力平衡效果如图3及图4所示。
由图3及图4可知:
(1)同一水平面上,悬崖侧竖向应力要高于基础侧。
(2)竖向应力由上至下逐渐增大。
(3)地应力平衡最大位移量值为10e-7 m数量级。
由以上结果可知:
不规则地形的地应力平衡较为成功,地应力分布符合一般悬崖地形条件,其初始位移量值对后续的位移加载影响可忽略不计。
2.3.2 位移加载结果分析
2.3.2.1 P-S曲线结果分析
由图5荷载沉降曲线得知:
(1)P-S曲线呈线性分布,无明显拐点。
(2)随着荷载的增加,桩顶沉降也在不断累加。
(3)位移加载3 cm结束时,桩顶荷载为133 kN。
由以上结果可知:桩基础单桩竖向沉降随荷载的增加而增大,在软岩介质中单桩承载力较高,很难发生极限状态下的破坏,P-S曲线大致呈线性分布。
2.3.2.2 桩身竖向应力及位移分布
提取桩中心点处竖向应力,扣除自重,沿深度绘制于图6中,竖向位移分布见图7。
由图6、图7可知:
(1)桩身竖向应力由浅至深逐渐变小,在桩顶处应力值最大,在桩端处应力值最小。
(2)桩身竖向应力在桩顶附近速度减小较缓慢,在桩端附近递减速度较快,在埋深23 m处出现了拐点。
(3)桩顶沉降30 mm时,桩端应力与桩顶应力比值为0.52。
(4)桩身竖向位移沿埋深依次递减,桩顶竖向位移30 mm时桩端沉降仅有10 mm,桩自身压缩量及摩阻力引起的介质压缩量占到了20 mm。
由以上结果可知:
(1)竖向荷载在传递过程中沿埋深依次递减,竖向荷载在桩端附近的折减加快。
(2)当桩顶沉降达到30 mm时,端阻占比达到了52%,证明桩基础具有较高的侧阻承载力,桩侧摩阻力能分担较多的竖向荷载。
(3)桩基础承受竖向荷载时,桩顶沉降量由桩自身压缩、桩端压缩、摩阻力引起的介质压缩三部分组成。
(4)桩基础在埋深较小处与介质的相对位移较大,在埋深较大处与介质的相对位移较小。
2.3.2.3 桩身摩阻力分布
桩顶沉降30 mm时,桩侧摩阻力分布如图8所示。
由图8可知:
(1)在竖向承载作用下,软岩介质环境中的桩基础摩阻力分布曲线呈双峰型分布,在桩顶及0.72 L附近出现摩阻力峰值。
(2)单桩摩阻力曲线在靠近悬崖侧及远离悬崖侧分布差异微小,两侧摩阻力曲线分布基本重合。
(3)在0~5 m范围内摩阻力曲线沿埋深依次递减,5~18 m范围内摩阻力曲线沿埋深依次增大,18~25 m范围内摩阻力曲线沿埋深依次递减。
(4)桩顶附近摩阻力峰值要高于0.72 L附近处的摩阻力峰值。
由摩阻力分布机理分析可知:
(1)桩身摩阻力的发挥依赖于桩土相对位移,在桩顶附近,桩与介质的相对位移较大,摩阻力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2)桩身摩阻力的大小也与侧向接触面的法向应力有关,接触面的法向应力不仅与初始地应力场有关,也与桩身的法向变形有关。在埋深较浅处,虽然水平地应力较小,但桩身竖向应力值较大,发生的横向变形较大,造成侧向接触面的挤压,而埋深较大处由于水平地应力较大,因此在较小相对位移时能发挥较大的摩阻力。
(3)桩端附近存在摩阻力为0,这是由于在桩端接触面的挤压变形过程中发生了侧面接触张开现象,侧面接触法向应力为0,使得摩阻力为0。
本工程中的18#墩基础是按摩擦桩进行设计,而在有限元模拟中显示端阻占比达到了52%,这是由于模型中是按桩顶30 mm的位移加载,而本基础在桥梁完工时的沉降远比30 mm要小,当位移加载过大时就会造成摩擦桩向端承桩的转变。
3 结语
通过对实际崖底下方的桩基础单桩有限元模拟,得出了如下几点结论:
(1)崖底位置处的桩基础在承受竖向荷载时,摩阻力曲线呈双峰型分布,峰值分别位于桩顶及0.72 L附近。
(2)软岩环境使桩基础单桩承载力较高,安全系数较大,P-S曲线呈线性分布。
(3)单桩摩阻力在崖底环境中,桩周侧阻力分布大致相同。
(4)竖向荷载沿桩身递减,桩身与介质的相对位移沿埋深发生递减。
(5)摩阻力的发挥与桩土相对位移、接触侧面法向应力有关。
参考文献
[1]刑皓枫,李浩铭,安 新,等.超大直径嵌岩桩受力特性的数值模拟及其规律性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13,35(2):1 126-1 129.
[2]黄生根,张晓炜,刘炜嶓.大直径嵌岩桩承载性能的有限元模拟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11,33(2):412-416.
[3]范晰然.大直径嵌岩桩嵌岩深度效应试验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05.
[4]高 璇.陡坡地段桥梁嵌岩桩基竖向承載特性模型试验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1.
[5]刘建华,赵明华,杨明辉.高陡岩质边坡上桥梁基桩模型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9,31(3):372-377.
收稿日期:2021-03-22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图纸缺失的在役梁式桥承载力检测评定” (编号:2020KY34015)
作者简介:庞 彪(1983—),硕士,讲师,工程师,主要从事桥梁工程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