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自团
摘要: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是教育哲学重要的话题。随着西方哲学思潮对教育领域的不断影响,教育领域从各个角度理解教育现象与规律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处理好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对于我们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以时间为维度,从纵向来分析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关键词:教育;生活;关系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是主体参与并使之成为一种满足生活需要的活动,是不断地改变生活经验、重组生活经验、更新自我、增强自我的过程。
一、早期教育与生活
(一)教育即生活的体现
人类最初的教育是在集体生产劳动和集体生活中进行的,教育是和生产劳动和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的,是为当时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服务的。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便有了人类的教育活动。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里,人类的教育活动是和整个人类社会的生活结合在一起的。早期社会的教育还没有成为专门的活动,所以没有专门的人员和专门场所来进行教育活动。对教育负责任较多的是老人,因为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经验都较丰富。因此可以说教育是起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活动的实际需要,教育与生活是共存的,生活中处处有教育,因此我们可以把人类社会早期教育和生活的关系理解为“教育即生活”,即教育的过程也是生活的过程,教育同时也是一种生活。
(二)生活决定教育的诠释
“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 不是两个东西”。[1]生活决定着教育,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主要是围绕着而且是在生产劳动的实践中进行的。为了解决物质生活问题,最迫切的教育任务是要把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以及其它生产经验传授给后代,把每个成员培养成为生产劳动者,教育直接为生产服务。教育内容与原始社会生活需要是相对应的。社会生活需要成员学习的知识经验,都是与教育有关的内容,如木器、石器工具的制造和使用,火的控制和使用,狩猎的技术和经验,采集食物的技术和经验,共同生活规范的遵守,语言的使用等等。
二、农业时代教育与生活
(一)生活促使教育的分化
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且其中不少已经在漫长的岁月中系统化,形成了分门类的知识和学问,日常实践活动中的非正规教育已不能有效完成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客观上要求有专门的学校教育来传授这些知识。学校在开始产生的时候,往往还不都是纯粹的教育机关,教育活动常常是和政治活动混在一起的,经过一定的发展过程,才逐渐成为专门的教育机关。但不可否认的是学校教育的出现促进了文化的传承、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教育的分化对生活局限性
教育的分化对生活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正规的学校教育容易变得冷漠死板,变得抽象和书生气。低级社会所积累的知识,至少是付诸实践的,这种知识由于它包含在紧迫的日常事务之中而具有深刻的意义,但是,在文化发达的社会,很多必须学习的东西都储存在符号里。它远没有变为习见的动作和对象,这种材料是人为的。因为通常的尺度和实际事务有联系。这种材料存在它自己的世界里,没有被通常的思想和表达习惯所熔化。
古代学校教育的出现使教育成为生活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而存在,隨着社会物质生活的富足,出现了贫富分化,教育也迎合社会的需要,出现了明显的阶级性,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强化,受教育的人只是极少数的上层阶级,大部分农民及中下层没有到正规的学校接受教育的权利,广大人们只能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接受生产劳动教育和统治者所施行的社会教化,教育内容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注重服从性的培养。因此可以说教育的分化--学校教育的出现,使教育成为一种贵族阶级才能享受到的特权,受教育的范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三、工业革命后教育与生活
(一)生活、生产社会化促使教育公共化
从大的国际环境来看,工业革命后教育需求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地增加。为了生存,人类过去多注重直接关系其生命的衣食住行,而进入新的时代,随着国际间人类社会中竞争的激烈,教育已成为生存以及生活质量好坏的必要条件。教育的公共性还表现世界各国的观念层面上,虽然各国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发展水平、意识形态各不相同,但关于教育的基本观念却越来越趋于一致。
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生产方式由分散的小生产者转化为大规模社会化生产。生产资料从单个人分散使用变为大批人共同使用;生产过程从一系列的个人行动变为一系列的社会行动。社会化的大生产渗透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此情况下对教育的需要更加强烈,迫切需要大批有知识、懂技术的人走进车间,操作机器进行大批量的生产。教育也受之影响跟随其而变化,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对教育进行调整,扩大受教育的范围,在近现代以来教育与生产劳动越来越密切结合,在日常生活中很注重它的适应性和生产性,教育的公共性程度不断得到扩大,生活的社会化、公共化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系统化,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更加密切。与封建社会的奴化教育、专制教育相比无疑是一种革命和进步。它要求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自我选择等方面的个性发展的需要,实现个人的主体性发展。
(二)教育贯穿于生活始终
生活是一个历程,是持续不断的活动,教育也是一个终身连续的过程,它伴随着人生的历程,促进着人生经验的更新和增长。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是知识向“人”的回归, 是唤醒并弘扬“人”的教育主体性的过程。[2]随着世界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知识的爆炸和不断更新,一个人不可能在短短的学习时期掌握全部人类知识。需要不断学习,才能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适应新的需要。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终身教育是生活发展的需要,终身教育伴随着人的一生,从人生的纵向来看一个人从出生、幼儿、青少年、成人及之后一直都需要教育。
参考文献:
[1]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商务印刷馆,2014:170.
[2]周平.教育回归生活的障碍及路径叩问[J].中国教育学刊,2017(09):77.
基金项目:2021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113613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