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馨文
摘要:劳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式,劳动教育的开展符合我国“德智体美劳”的教育目标,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劳动也是就业的基础,探究劳动能力的提高,将帮助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
关键词:劳动教育;职业意识;就业能力
随着《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的出台,高校的“德智体美劳”育人目标越来越明晰,育人任务越来越重大。“劳动”的提出,对于更注重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来说,更具有指导意义。开展“劳动教育”,挖掘大学生“劳动”意识,探究大学生“劳动”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内涵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劳动是个体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手段,由此可见,劳动对于大学生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开展劳动教育则是促进大学生发展的重要方式。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1]劳动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体力劳动教育,更是脑力的劳动教育,这样的脑力教育,主要体现在劳动意识的唤醒,而体力的劳动,则是劳动技能的培训。
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主要涵盖劳动观念的植入、劳动习惯的养成以及劳动技能的训练。劳动观念的形成,是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基础,只有认识劳动、尊重劳动,才能够热情参与劳动。劳动习惯的养成,则是大学生坚持劳动的保障,磨砺大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大学生的耐心与恒心。而劳动技能的训练,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方式。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对就业能力提升的作用
劳动对于培养技术型人才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实践环节,对于培养大学生劳动意识、劳动能力,进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就业能力来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育人作用。
(一)培养就业意识
劳动观念的塑造,是高职院校学生接触劳动的开端。我国历来以“劳动最光荣”为主旋律,鼓励人民参与劳动、珍惜劳动、尊重劳动。高职学生只有深刻理解劳动,树立良好的劳动意识,才能够更好的珍惜与尊重劳动,才能够热情参与劳动。
而就业本身是指劳动者进行的有偿务工劳动,以劳动为基础。故劳动意识的培养,能够帮助高职学生顺利认识职业、接受就业,帮助学生快速转换角色,形成就业意识。
(二)磨煉意志力
当学生树立了劳动意识,热情参与劳动,将会持续参与劳动。这种持续的实践性活动,既是高职学生良好行为品德的体现,又是高职学生责任担当的体现。持续参加劳动实践活动,高职学生的意志力得到锻炼,久而久之,会形成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的精神,是任何一份职业都认可并追寻的。
(三)培养就业能力
劳动的过程看似简单,实际上是对外输出劳动价值的一种运动,这种价值的产生往往需要人们智慧的付出。劳动的过程需要学习,不断掌握新的劳动知识;需要思考,探究合适的劳动方法;需要协作,寻求最佳的劳动分工。从而培养了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探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这样的劳动者,才能在新时代的职场中发展进步。
三、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系统的劳动教育体系
当前高职院校主要以理论教育为主,同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并在其中贯穿“德育”,没有形成单独的劳动教育体系。劳动教育不仅仅是一次活动,不仅仅是一堂课,应是一个从顶层设计开始布局,涵盖课程观念、目标、结构、内容、方式的完整体系。劳动教育体系直接影响着育人效果和育人质量,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进行劳动教育时,只开设了劳动理论课程,或者是只开设了劳动实践课程,没有系统的教育体系设计,缺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理论轻实践将导致学生动手能力薄弱,缺乏劳动教育的真正价值。重实践而轻理论将导致学生缺少思考,让劳动教育难以持续。
(二)劳动教育理念陈旧、形式单一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理念相对比较陈旧,组织开展的劳动形式比较单一,例如,观念仅仅停留在清扫校园,形式也只是简单的清扫。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从而影响着劳动教育的育人功效。
(三)劳动教育内容缺乏特色
部分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以及美育之间并未产生较为直接的联系,劳动教育在其他类型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有限[2],这样的教育割裂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育人目标,育人特色不显著,难以形成高职院校独有的、可持续发展的劳动教育。
四、以劳动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路径
(一)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主要通过教学发挥育人功效,人才培养方案是顶层设计。将“劳动”的目标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以课程观念、目标、结构、内容、方式为关键点,旨在培养具有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劳动技能的实践性人才,才能保证劳动教育的效果。
首先,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将课程全覆盖的铺开,将劳动的相关理论知识授予学生。设计劳动认知的环节,通过案例、视频以及实地访问等方式,将劳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理解劳动、尊重劳动,并热爱劳动。并将职业的认知渗透到劳动的认知里,让学生了解职业,引起学生对职业的兴趣,将自己的专业对标职业,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成事业。
其次,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环节。通过实践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体会劳动的艰辛,并引导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并将不同的劳动项目延展到不同职业、不同工种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帮助学生就业时能够快速的适应职业角色,符合企业的要求。
同时,布置一些持续的劳动任务,引导学生形成劳动习惯,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最后,开展课后劳动教育。通过班会课、主题团日、讲座等活动,将先进的典型展示给学生,宣传劳模精神。特别是注重结合当下热点事件、热点人物,让劳动教育与时俱进。甚至结合当下的热门的宣传方式,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平台,将劳模精神持续宣传。
(二)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场所
将更多的场景纳入到劳动教育实践实践场所,根据不同的场所需求,宣传不同的劳动理念,设计不同的劳动方法。例如,将劳动场所按照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进行分类,根据分类将劳动的理念定义为严肃、认真、舒适,故设计出不同的劳动方法。运用“6S”管理方法运用到将学习、工作的劳动场所当中,认真“整理”,科学“整顿”,“清扫”垃圾,“清洁”环境,形成“素养”,并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这样的劳动理念同样适用于职业的各个场景,是企业创造良好环境,提升员工素养的重要方式。
(三)形成劳动教育特色项目
“劳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且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在这个长期的教育当中,需要形成特色项目,才能够保持活力。例如,宿舍是大学生的“小家”,是大学生学习、工作之余心灵栖息的地方。俗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在这个“家”里,整洁、舒服、温馨的环境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心态,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素养。故根据这个场景,设计劳动教育特色项目,构建一个结合“德育”“美育”的宿舍文化节。宣扬“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理念,引导学生正确审美,鼓励学生全员参与劳动,将宿舍打造成一个即整洁又温馨的“家”,促进学生间相互帮助与合作,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同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样的理念,将伴随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帮助学生在工作之余提升生活品质。
五、结语
劳动是千百年来人类生存的手段,劳动理念的更新,劳动技能的提升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大学生进入校园之后,主要任务是将理论联系实际,劳动教育的开展,能够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提升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王微.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河北软件职业 技术学院学报,2021(19):36-39.
《职业学校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研究》 2020ZJA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