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珂
摘要: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这是高考制度实施以来最全面、最系统的一次改革。2018年,湖南、湖北、江苏、福建、广东、河北、辽宁等8个省份作为第三批综合改革省市推进新高考制度。[1]“3+1+2”高考模式下使学生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同时彰显了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对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当前高校生涯规划教育中一部分课程内容在高中已经展开。因此,高校生涯规划教育的改革需要结合当前高中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成效而不断实施调整。
关键词:“3+1+2”高考模式;生涯规划教育;必要性;重要性;实施调整
一、生涯规划课程在高中和高校的定位
生涯规划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2]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高中和高校的最终目的都是立德树人,为党与祖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侧重点各有不同。高中教育的生涯规划课程内容体现基础性,面向全体学生,指导学生认识自我,处理好兴趣特长、潜能倾向与未来社会需要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而高等教育的生涯规划课程课程更体现了专业性、研究性和前瞻性,课程内容是专门化的领域。
根據高中与大学之间的衔接情况进行分析,高中阶段与高等教育在培养任务、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高中学生在高中阶段以分数为目的,只知道进行学习,缺乏相应的生涯规划,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认知也不够清晰,甚至在高考结束以后不知道自己想要去哪个学校,也不知道自己想要学什么样的专业。考上大学就完成了目标,进入大学后自然对自己的专业及未来的发展感到茫然,正是因为高中和大学的差异,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大学入学后出现生涯规划目标缺失、专业兴趣缺乏等问题,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在大学专业学习上会感到十分的不适应,引发严重的学业适应障碍。
二、生涯规划课程在高中和高校的衔接问题
随着“3+1+2”高考模式的推进,实施“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招生制度,逐步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录取学生的倾向,对于人才的选拔不再拘泥于单一的模式,而是呈现出综合多元的样态。从“唯分数”向“尊重不同人才个性”转变。学生学习从服从型向主动选择型转变, “3+1+2”高考模式使得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学科,这种情况下学生更应明确自己未来选择的方向。
于是,高中的办学也开始转变,从千篇一律变成差异化教学,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力图发展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高中根据学生的不同选科组合进行学科组合和教育管理,学生的未来发展得到更多的关注,生涯规划学科在高中越来越重。
随着生涯规划教育在高中阶段的不断普及和加强,高校生涯规划教育必将会受到影响,许多高中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进行生涯规划教育,逐步加深了高中生对生涯规划学科的认识,而这些做法同样也是高校当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两个教育阶段的教学任务在生涯规划学科上重叠了。新高考改革确确实实提升了大学生对所就读专业的兴趣,但是高中和高校的生涯规划课程如何衔接成为了新的议题。
三、高校生涯规划课程进一步完善方向
1.科学管理,有效推进生涯规划课程发展。学校必须重视对生涯规划课程的统筹管理,在课程设置上,把生涯规划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在师资力量配备上,逐步建立以生涯规划专任教师、心理健康教师为主体,学科专业教师为骨干,班主任和辅导员共同参与的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将学生发展指导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提升教师专业化能力和水平,并设立生涯规划教育专项资金,支持师生外出参加实践活动。
2.根据需求调整不同部分的课时。兴趣是规划方向的航向标;个人性格特质是悦纳自己的平面镜;价值观是完成决策的参考依据;技能是落实行动的基准点;这四个主题在学生中具有非常高的需求度,可以在学时安排上适当增加,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涯决策部分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它在生涯发展方面与其他主题没有产生很好的交互作用[3],因而可以减少该内容学时安排。
3.课程实施要形式多样,体现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既要有知识的传授,也要有技能的培养,还要有观念的引导。根据学生的需要将个人特质因素、社会实践、职业体验、学习指导、生活指导等融合在一起实施,使各个内容要素彼此渗透,体现课程的综合性。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致力于解决学生生涯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利用好生涯规划教育的各个平台来开展职业讲坛、人物访谈和参观体验活动等。
4.增加互动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分小组深入讨论,将个人感受、体验、经历融合到生涯规划课程的知识点中,以提高教学效果。因此,需要增加情景模拟、游戏体验、案例分析、生涯访谈等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的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切身感受,而之后的小组分享环节才是凝练、内化生涯规划知识的重要过程。
5.促进落实个人的计划。课程不能仅仅限于短暂的几十分钟教学时间,在课外时间也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个人和社会。生涯规划课程最大的意义就是为个人当前的路径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生涯规划离不开行动,也不应离开行动,同时应该促进学生对个人当前计划的实施。调整传统纸质试卷测试、撰写生涯规划书的考试方式,以有效的行动表现代替纸面的文字考核,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学生传递“生涯规划需要付诸实践”的理念。
参考文献:
[1]行甜甜,张利荣.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的重新思考[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19(06):69-71.
[2]翁秋怡.浅议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高校衔接实践[J].大学(研究版),2020(06):21-26.
[3]陈燃.新高考形式下高校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现状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06):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