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纪实与移民文化的历史叙事

2021-12-24 04:32俞一帆
人民音乐 2021年12期
关键词:柯氏作曲家移民

一、引言

对中国专业音乐事业的发展来说,齐尔品(Alexander Tcherepin,1899—1977)无疑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外籍音乐家之一,他于1930年代在中国的短暂停留唤醒了一代音乐人的民族意识。得益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比赛”及“远东现代音乐系列乐谱”的出版,初生的中国新音乐受到了极大的指引和帮助,更有学者视齐尔品为“中国钢琴乐派”①的伟大导师。

然而,这位“伟大导师”值得我们去了解和研究的远不止于此。齐尔品第一部芭蕾舞剧的委约就来自传奇芭蕾名伶安娜·巴甫洛娃,他的交响乐作品由加布里埃尔·皮尔内、查尔斯·明希、塞奇·库塞维茨基及拉斐尔·库贝利克等指挥家首演,保罗·格鲁默和耶胡迪·梅纽因都曾演奏过他的大提琴和小提琴奏鸣曲……齐尔品的一百五十余部作品同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一起,代表了20世纪俄罗斯音乐的伟大成就。

随着20世纪中西音乐交流史、俄罗斯移民及犹太音乐文化研究的深入,齐尔品其人的生平研究显得极其重要。他为何会成为远东音乐的朋友和导师?他创作中的“民间理念”“欧亚风格”由何而生?作为20世纪流亡海外的俄国作曲家,他的音乐又展现了何种共性与个性?无疑,他的身份、经历都会为我们深入上述论域的研究提供线索和依据,而迄今为止尚未有一部齐尔品传记中译本问世实乃国内学界的一大遗憾。

目前为止,西方学界关于齐尔品传记已出版三部:一是瑞士音乐家威利·赖克(Willi Reich)于1961年出版的《齐尔品》,齐尔品的法文自传而成。二是齐尔品在狄保大学的学生恩瑞克·阿瑞阿斯(Enrique Arias)于1989年出版的《齐尔品——生平、创作及著述长编》。这两部传记都以齐尔品自述生平及其音乐作品为基础。第三本就是卢德米拉·柯拉贝尔尼科娃所著的《齐尔品传》,该书于1999年齐尔品百年诞辰之际在莫斯科问世,是首部研究齐尔品的俄文专著。附录包含三篇本杰明·福克曼主编《齐尔品研究集成》的珍贵资料②,不仅呈现了齐尔品早年的档案文件,还以不同于前两部传记的立场和叙事方式来展现他的一生,英文版由齐尔品的儿媳苏爱伦女士审校编辑,修正、补充了许多史料,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二、档案纪实视角下“流散的俄罗斯”③

柯氏《齐尔品传》共八个章节,以齐尔品青少年时代圣彼得堡的音乐景观为序,1918年举家流亡格鲁吉亚的生活为正式开篇。紧接着以“移民生活”与“巴黎学派”为传记中心,逐渐将十月革命后,俄侨流亡音乐家的生存状况、齐尔品的身份认同、时代归属为主要方面深入展开,以独立章节细述了齐尔品1930年代开始的远东、美欧之旅及其音乐美学观和创作理念,最后将全书归结于齐尔品作为一名俄罗斯移民作曲家的身份标志。

该书的亮点集中在对齐尔品俄文档案的首次挖掘和研究上,并且得出了同第一部传记作者威利·赖克完全不同的结论:相比“世界的”“国际的”齐尔品来说,柯氏认为齐尔品是属于俄罗斯的,俄罗斯文化和身份是其艺术人生的最终归途。柯氏的初衷是将齐尔品的传奇一生作为20世纪初这一批俄国移民音乐家们的一例代表,鲜活地告诉世人这位俄国音乐家如何在时代更迭、历史变革的大浪潮中坚强地焕发艺术之光。

1.一手俄文档案

卢德米拉·柯拉贝尼科娃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曾担任俄罗斯柴科夫斯基档案馆研究部主任,是俄罗斯移民音乐文化及档案学的专家。同前两部以齐尔品自传为基础的传记相比,柯氏的《齐尔品传》更具有社会学和文化史的意义。作为一名俄罗斯学者,柯氏首次对齐尔品俄文档案资料及俄罗斯所存档案进行了全面的收集和研究。这些档案文件大多来自俄罗斯国家音乐文化中央博物馆、俄罗斯国家文学艺术档案馆、法国国家图书馆的索夫钦斯档案室、瑞士巴塞尔保罗·萨赫尔基金会档案馆、格鲁吉亚第比利斯以及巴黎和上海的俄罗斯移民出版物,由于齐尔品家人大多不懂俄文,也由于政治、通讯等其他不便因素,许多日记、书信资料在此前几乎完全被遗忘,从未被阅读,如齐尔品早年(1919—1922)在格鲁吉亚音乐活动的档案记载(在第比利斯俄文杂志上发表的近八十篇乐评文章),所有的俄文日记、书信等。

《齐尔品传》以档案为依据,复原了齐尔品一生所经历的社会、历史、人文环境,串联其创作风格形成、发展及演变过程,这些资料成为该传记主旨——“俄侨音乐家传奇”的有力支持。

2.移民文化和身份认同

自19世纪末“第一浪潮”以来,俄罗斯移民研究已成为当代俄罗斯文化研究和欧亚人文社科论域的重要论题。迫于政治形势和意识形态的激变,数百万俄罗斯移民涌入世界各地,许多为旧俄的高文化阶层,在移民生活中他们创作了大量作品,成为20世纪文学、艺术、思想、社会史都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音乐界也不例外,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在巴黎时期创作的,老齐尔品的民族作品也完成于移民时期。最后的俄罗斯学派——李亚普诺夫(Sergei Lyapunov)、格拉祖诺夫(Alexander Glazunov)以及迪亚吉列夫(Sergei Diaghilev)等人都在法国走完了最后人生。

但直到20世纪末该书出版之际,俄羅斯移民的音乐文化仍然鲜为人知。马克·雷夫关于俄罗斯移民“第一浪潮”的百科全书④中,索引列出的415人只有6人是音乐家。卡尔·施勒格尔编辑的集成⑤中,被引用的千人中只有大约十人是音乐家。在这些经常被忽视的作曲家中,不仅有在巴黎工作了8年左右的“流亡者”格拉祖诺夫,甚至还有亚历山大·格雷查尼诺夫(Alexander Gretchaninov)、伊万·维什涅格拉德斯基(Ivan Wyschnegradsky)、齐尔品父子、尼古拉斯·奥博霍夫(Nicolas Obouhov)、亚瑟·卢里耶(Arthur Lourié)、尼古拉斯·纳博科夫(Nicolas Nabokov)和弗拉基米尔·杜凯尔斯基(Vladimir Dukelsky)等著名人物。

通过柯氏《齐尔品传》,我们能够一窥俄罗斯流亡艺术家们在东道国的一系列活动。原帝国艺术家们集结成群、力求维护传统,俄罗斯文学、艺术、学术创作以及教会、学校、剧院、书籍和期刊、非正式俱乐部、社团和组织机构活动频繁。尤其是巴黎,俄侨音乐家们建立了俄罗斯音乐学校、俄罗斯歌剧团(Russian)和俄罗斯艺术协会,库塞维茨基系列交响音乐会(Koussevitzky Symphonic Concerts)定期上演俄罗斯新音乐作品,吸引了东道国文化精英们的加入。

《齐尔品传》用大量篇幅考察了齐尔品及其他流亡音乐家在巴黎的生活方式,对他们共同的音乐活动进行叙事,呈现他们相互书信和报刊评论、报道,填补了20世纪俄国流亡浪潮中音乐家相关研究的缺憾,引发学界对俄罗斯移民作曲家生存与身份认同的叙事和思考。

关于20世纪俄罗斯移民音乐家的民族性问题,齐尔品曾说过:“正是那些最具民族性的人移民了,移民的事实不仅没有打断移民作曲家的民族方向,反而加强了这一方向。”⑥可见其受亚瑟·卢里耶(Arthur Lourié)的影响以及1920年代末“流散的俄罗斯”观念的启发,但对于个人的创作而言,他选择了一条融合东西方民间音乐的创新之路,这要比“欧亚主义”运动早得多。

三、重塑作为俄罗斯作曲家的齐尔品

1.白银之子

《齐尔品传》所呈现的档案资料,将以往人们认识的一位“现代作曲家”“巴黎学派作曲家”“欧亚作曲家”“美国作曲家”齐尔品,重塑回“俄罗斯作曲家”齐尔品。

根据对俄罗斯国内档案的考察,柯氏还原出了19世纪末的圣彼得堡齐尔品家族图景:家学渊源的艺术世家,典型的旧俄高文化家庭。齐尔品的父亲尼古拉·切列普宁、母亲玛丽·切列普宁,外祖父贝诺瓦家族,外祖母金德家族,占据了圣彼得堡文艺圈的半壁江山。⑦

齐尔品师承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学派,他的父辈老师皆为“强力集团”之后⑧,这也是为何在齐尔品和声创新以其后来的九声音阶中,我们不难感受到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传统:不允许忽略调性关系,也不摒弃调性基础,始终没有尝试走向“十二音”和序列主义。此外,柯氏还以齐尔品的多部作品,讨论了19世纪末俄罗斯文坛阿克梅主义(Acmeism)、白银时代诗文传统对其父辈及个人的创作影响。

《齐尔品传》让我们看到,这位旧俄高文化家庭中成长起来的独子以在国际环境中保留一切“俄罗斯性”为己任,从语言开始渗透到音乐。齐尔品呈现的音乐技术元素不是冷血的结构游戏,而是活生生的直觉感受。他的作品有着统一显著的艺术标志,显然不是德国的,而是俄罗斯的,更靠近穆索尔斯基、托尔斯泰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们描绘世界的方式,他无疑是俄国白银之子⑨。

2.从“欧亚主义”到“民间治愈”

少年时期在第比利斯的经历让齐尔品得到民间音乐的浸润,也铺垫了其“民间治愈”(cure by folklore)⑩创作观念的形成,高加索地区这一“俄罗斯音乐的东方”亦是“强力集团”、彼得堡学派的主要灵感之一。尽管“欧亚主义”这个复杂而多面的概念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和穆索爾斯基时期还不存在,只能说俄罗斯人在思维直觉上倾向于这个想法,正如人们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作中能够读到“在亚洲,是我们的救赎”。

“寻求亚洲的声音”向来是俄罗斯作曲家热衷的音乐话题。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舍赫拉查达》、鲍罗丁《伊戈尔王》中的《鞑靼人之舞》,巴拉基列夫《伊斯拉梅》《塔玛拉》等都是典型例子。1920年代,亚瑟·卢里耶(Arthur Lourié)倡导起“欧亚主义”运动并将这个概念与俄罗斯流亡作曲家联系在一起(典型的对象是斯特拉文斯基),成为俄国移民作曲家的主要标签,齐尔品也受启于此。

但是,柯氏的研究却强调了齐尔品与“欧亚主义”运动的区别。“欧亚主义”这一概念从未在齐尔品的文论中出现,他不属于理查德·塔鲁斯金所批评的“欧亚主义者”,也并非想要通过俄罗斯移民的强“民族主义”来换得俄罗斯民族、文化、政治领域的话语权,他仅仅顺应作为作曲家的创造本能,避免用猎奇的方式对待民间音乐。他融合了强力集团 “东方的俄罗斯音乐”、普罗科菲耶夫和斯特拉文斯基的“斯基泰主义”(Scythianism)以及其他东方元素,寻求着属于他个人的创作道路。

柯氏强调,齐尔品的“欧亚主义”是无法与“强力集团”传统所割席的。在歌剧《索贝德的婚礼》中,我们能够看到齐尔品将“东方性”和“民间元素”融合成为了一种个人化的创作语言。最高声部的旋律在模态结构上与亚美尼亚19世纪宗教音乐相似,还能听到格鲁吉亚传统舞蹈的复合节奏,但没有具体的调式调性(包括格鲁吉亚的),以其独创的、由民间自然大小三度构造的九声音阶贯穿整曲。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为单簧管和钢琴而作的《奏鸣曲》、歌剧《奥莉-奥莉》《俄罗斯民族组曲》等等中,都能够看到“强力集团”的影子。因此,齐尔品的创作烙印与其说是“欧亚的”,不如说是“民间的”,这也解释了其后在中国和日本,这位作曲家给予当地音乐创作的无私帮助和鼓励。

3.20世纪的作曲家

从齐尔品最早期的作品来看,他对音乐的现代性实验从童年就开始了。在其1913年创作的《无标题钢琴小组曲》(Pieces sans titre,Op.7,No.4)中,14岁的齐尔品已采用大胆前卫的双调和声(bitonal harmonies)技法,先锋感十足。在《大提琴奏鸣曲》中他甚至比梅西安更早地运用了“鸟鸣”元素。

有关其独创的“九声音阶”“内位”技法(另译为“对间法”),有齐尔品本人亲自写下的详细笔记作为该书的附录供学者参考。此外,在第四章的最后,还有一篇苏联音乐理论家维克多·贝利耶夫(Viktor Beliaev)于1925年发表的论文《齐尔品与当代音乐》作为附文。的确,齐尔品音乐中的天然亲切感来自于他的天真和率性,相比当时俄罗斯乐坛崇尚的隐秘晦涩的心理主义潮流,齐尔品更像一位活泼而敏锐的对话者,他对世界充盈、饱满、自发的回应来自创造性与个性之中的优良品质以及非凡才能。他音乐中的先锋感、高雅性和大胆无畏使他能够适应20世纪,并将俄罗斯音乐创作引向了无条件的、毫不晦涩的音乐乐观主义?輳。

在最后两章中,柯氏追溯了齐尔品音乐创作与“俄罗斯”语言、题材、主题、民间传统以及宗教方面的联系,论证了其音乐应最终归属于俄罗斯,他与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一样,都通过发展、革新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保存,创造出全新的20世纪的俄罗斯音乐。

结 语

1961年,威利·赖克将齐尔品的艺术人生归结为“以普遍的人道主义去理解艺术的真正使命”,从他的角度来看,齐尔品是“世界”的。

40年后,柯拉贝尔尼科娃则通过研究,证明了齐尔品终究是属于“俄罗斯”的。这位杰出作曲家艺术使命的源头来自于他的祖国,他的成就理应归入俄罗斯音乐历史的长河。齐尔品在晚年曾表达过他的作品终将进入俄罗斯音乐的穹苍,尽管多年漂泊,但他从未停止感受过俄罗斯,也从未停止感受自己对俄罗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归属。?輵在某种程度上说,柯氏完成了齐尔品的夙愿,他的故事回到了故国的土地。

尽管柯氏的《齐尔品传》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俄罗斯90年代“过渡时期”后的意识形态影响,有些过于刻意强调齐尔品的俄罗斯性,但这部传记对齐尔品研究来说依然有着重要意义。想要真正了解这位中国现代音乐的挚友、20世纪重要俄侨作曲家的一生,并走进他的音乐世界,当然无法忽视他作为俄罗斯人的身份、意识形态和音乐中的俄罗斯属性。同样,作为对俄罗斯流亡音乐家一员的历史观照,这部《齐尔品传》也成为了俄罗斯学界有关齐尔品研究的里程碑著作。

参考文献

[1]Richard Taruskin,Russian Music at Home and Abroa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6.

[2]钱仁平主编《齐尔品与中国音乐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6年版。

[3]宫宏宇《齐尔品研究在海外——兼及国内有关研究》[J],《音乐艺术》2019年第1期,第136—154+5页。

[4]本杰明·福克曼《亚历山大·齐尔品:活动在中国的欧亚作曲家》[J],伍维曦译,《音乐艺术》2013年第2期,第17—21+4页。

① 刘冬云、刘再生《中国钢琴乐派的起步点——齐尔品举办“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创作评奖之作品分析与历史意义》[J],《中国音乐学》2012年第4期,第64—70页。

②《齐尔品研究集成》为1995年时任齐尔品学会主席本杰明·福克曼编辑整理,由多名齐尔品学会成员、齐尔品本人、学生及家人共同攥写,在赖克《齐尔品》增订版的基础,另增录了六百多页的附加材料集结而成,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出版,电子版在仅在内部传阅。

③ 流散的俄罗斯(Russian Abroad,又称Russian Diaspora),指俄罗斯移民浪潮及移民文化。此处借用马克·雷夫同名百科全书的标题:Mark Raeff. Russia Abroad: A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Russian Emigration,

1919-1939,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④Mark Raeff Russia Abroad: A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Russian Emigration, 1919-1939,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⑤ Karl Schl?觟gel, Die russische Emigration und ihre Zentren.1917 bis 1941. C.H.Beck, 1994.

⑥ Ludmila Korabelnikova. Alexander Tcherepnin -The Saga of a Russian Emigre Composer[M].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8:p.148.

⑦ 齊尔品的父亲尼古拉·切列普宁师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时任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作曲、指挥教授,培养了一代俄国作曲家,其中就有普罗科菲耶夫(在普罗科菲耶夫的自传中也多次提到齐尔品父子),在旧俄享有盛誉。齐尔品母亲的贝诺瓦家族是俄国艺术名门。外祖父为著名画家阿尔伯特·贝诺瓦(Albert Benois),其弟亚历山大·贝诺瓦(Alexandre Benois)则是迪亚吉列夫芭蕾舞团的舞台设计,同时也是斯特拉文斯基《彼得鲁什卡》(Petrushka)的剧作者,作为批评家、画家、戏剧艺术家、艺术史学家的亚历山大·贝诺瓦是俄国“文艺界”领袖。外祖母玛丽·贝诺瓦-金德(Marie Karlovna Benois-Kind)是一位杰出的钢琴家,金德家族还有

著名剧作家、韦伯《魔弹射手》的编剧约翰·金德(Johann Friedrich Kind)。

⑧ 齐尔品的老师索科洛夫(Nikolai Sokolov)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学生,也是伊万·维什涅格拉德斯基(Ivan Wyschnegradsky)和肖斯塔科维奇的老师。钢琴老师卡什佩罗娃(Leocadia Kashperova)是安东·鲁宾斯坦的学生,斯特拉文斯基的老师。

⑨ Ludmila  Korabelnikova. p.155.

⑩ Ludmila  Korabelnikova. p.156.

Ludmila Korabelnikova. p.192.

Richard Taruskin,Russian Music at Home and Abroad, “Is There a ‘Russia Abroad’ in Music?”,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6.

Ludmila Korabelnikova. p.191.

[俄]B·别里亚耶夫《齐尔品与现代音乐》[J],孙兆润译,《人民音乐》2017年第7期,第76—78页。

Ludmila Korabelnikova.p.102.

俞一帆    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馆员,2019级在读博士

(责任编辑  张萌)

猜你喜欢
柯氏作曲家移民
基于柯氏模型评价思维导图在规培护士临床思维培训中的应用
小小作曲家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签证移民
柯氏模型在专科护士培训效果评估中的应用进展
Immigration移民
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