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明 张卫平
摘 要:随着高职院校“双高计划”项目建设实践的深化,创新专业建设机制,建成高水平专业群,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当前各省优质院校建设的核心项目与任务。高职院校应抓住当前深化职教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紧密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以创新驱动为动力,以多方协同为抓手,强化专业内涵建设,依托企业联合开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从学校、院系、专业各层面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从而提升专业群建设的整体水平。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标杆院校的建设经验,找出我校会计专业群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会计专业群建设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双高计划;会计专业群;建设路径
本文索引:郭晓明,张卫平.<变量 2>[J].中国商论,2021(23):-183.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1)12(a)--06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等政策文件的出台,建设优质高职院校的省域行动逐步向“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国家行动转变。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重心也由对接产业与岗位的“专业”转向对接产业链与岗位群的“专业群”。这一转变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极大推动了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在传统经济发展趋于疲软的态势下,全球经济正不断向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数字经济转型。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加速推进经济与社会领域融合,成为商业模式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数字化革命正在开启中国数字化经济时代,在经济结构改革转型的新形势下,职业院校必须紧跟市场,以市场为导向,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合理进行专业布局,动态调整和设置专业,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专业建设的适应性、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学校按照“商科+工科+智能”的思路,基于新商科、新工科专业集群发展,构建精准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发展平台,重新打造以“互联网+”会计、金融专业群为龙头,以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专业群为特色的专业体系,以服务江苏淮安经济建设为重点,面向商务服务业、金融服务业融合发展涌现的智能会计岗位群,校企合作培养适应数字经济时代下讲诚信、懂技术、精核算、晓税法、通管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 标杆院校比较分析
本文选择入选“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的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和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为标杆院校,通过对标杆院校会计专业群的建设情况进行比较分析(见表1),对比我校会计专业群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借鉴标杆院校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我校会计专业群建设的可行路径,为我国职教发展提供“江苏财经”方案。
2 我校会计专业群建设存在的不足之处
2.1 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生师比偏低,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严重缺乏,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比例偏低,骨干教师以及双师型教师数量亟待提高。
2.2 教学内容落后于数字经济的发展
数字经济高速发展,使会计、审计、统计、会计信息管理大财务领域企业的人才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专业群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也要顺应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调整和改革。
2.3 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念有待进一步更新
产业技术迭代更新使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大财务领域,传统财务向云财务会计、大数据分析、智能审计等现代财务转变,要求专业群人才培养更新教学内容、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改革教育教学方法,确保专业群人才培养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财务机器人的出现,使传统财务中重复、技术含量低的工作由机器人替代,社会对低端财务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少,对高端财务人才需求不断增长,也迫使会计专业群重新制定建设方案,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3 我校会计专业群建设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3.1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数智财务人才
3.1.1 优化以“品德+人文+专业+技术”为基础的“企业本位、德技并修、文化引领、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立足现代财务服务业产业升级和数字财经新业态,优化以“品德+人文+专业+技术”为基础的“企业本位、德技并修、文化引领、能力递进”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专业群迭代升级,培养适应现代产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见图1)。
(1)“企业本位:立足企业对数智财务人才的需求,与企业共定标准、共商方案、共开课程、共训技能,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现代管理型人才。
(2)德技并修:培养学生具备政治认同、职业精神、法治意识、健全人格等方面的政治素养,同时又具备复合型技术技能、创新能力、新技术应用能力和创业能力,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3)文化引领:持续推进文化育人,优化升级校园会计文化、专业会计文化和活动会计文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更多的课程思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形成富有文化品位和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专业群。
(4)能力递进: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基础能力、岗位能力、专项能力和跨专业综合能力。
3.1.2 试点现代学徒制,提升“双元”育人水平
(1)校企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招生
与淮安三淮联合会计师事务所、淮安开元税务师事务所、淮安国源税务师事务所等12家事务所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校所共同招生,学徒班学生既是在校生,又是企业的准员工,实行学校老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制。
(2)校企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商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合作事务所的需求,对接事务所不同岗位层级的工作要求,共同制订弹性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和评价标准。创新适用于现代学徒制的“工学交替”教学管理模式,即在每年下半年事务所业务空闲时,学生在校内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半年在事務所业务繁忙时,学生进驻合作事务所,参与事务所验资、评估、咨询、审计等项目,由事务所师傅带领学习,实施“校内基础学习→企业认知实习→校内专业学习→企业跟岗实习→校内提升→企业顶岗就业”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路径。校企合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
3.1.3 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实施课证(书证)融通
(1)X证书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群目前已有6个1+X证书试点,分别为财务共享、数字化管理会计、财务数字化应用、业财一体信息化应用、智能财税和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根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要求,将X证书培训内容与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相融合,设计与证书相对应的课程模块和典型工作任务教学模块,采取专兼团队分工协作的教学模式,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精准支持。
(2)试行“学分银行”,X证书可置换相关课程
以现有X证书试点为基础,将专业群中相关教学模块或者课程内容的评价与X 证书考核同步进行,根据国家“学分银行建设工作规程”,进行学分认定和置换,如表2所示。
3.2 对接产业先进技术,建设课程教学资源
3.2.1 构建专业群“主模块+书证融通模块”课程体系
围绕立德树人这条主线,将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紧扣“讲诚信、懂技术、精核算、会审计、通管理”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专业群“主模块+书证融通模块”课程体系(见图2)。
3.2.2 开发“文化育人”课程,创新“新技术”课程
坚持“价值引领、文化育人”的办学理念,开发《会计文化》《审计文化》《统计文化》等专业群特色文化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职业情感和职业精神。适应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发展,围绕业财一体信息化、财务数据挖掘与分析、大数据分析、智能审计等岗位,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校企共同开发《云财务智能会计》等体现新技术的核心课程和交叉互选课程。
3.2.3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开放共享的教学资源
以打造国家级、省级、校级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抓手,推动专业群课程的高水平建设,向学生、教师、企业和社会学习者提供开放共享的学习资源,全方位立体化营造现代化的数字教学环境,深入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法改革。
3.3 适应职业教育新需求,推进教材与教法改革
对接岗位需求,基于模块化的课程教学内容,开发活页式和工作手册式教材;运用AR、VR、互联网、多媒体技术手段,开发新形态立体化的教材,以满足信息化教学需求,从而全面推进专业群教材改革。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新需求,实施多元教学模式,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等优质课堂,全面推动教学方法改革。
3.3.1 开发新型活页教材,彰显高职教育特色
根据“职教20条”的要求,开发一批内容新、形态新、阅读体验好的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以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建设为重点,以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建设为抓手,基于企业生产流程,开发工作手册式教材。
3.3.2 开展教法改革工程,实行有效课堂认证
统筹专业教学、产业元素、技能竞赛、证书考试、思政教育协同融合,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改革、“课程思政”改革、“赛证考”融通的教学考核评价改革。依托大师工作室,将会计、审计、税务等技能大赛中的新理念转化为课程内容,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依托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创客活动,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参与式学习,使课堂教学针对性、有效性和時代感、吸引力全面增强。
3.3.3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全过程教学评价体系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引入AI助教(机器人助教),开发专业群基础课模块中的助教课程资源和1+X证书融通模块中的助教课程资源。学生根据学习及考证需要,自行选择机器人助教课程,形成课内教师授课、课外AI助教授课的学习新模式。将职业技能等级考试与课程考核相统一,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建立满足个性化学习的能力成长积分评价体系。授课教师侧重设计评价与结果评价,AI助教侧重数据分析和过程评价。AI助教对教学过程中的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并向学生推送。同时定向分享学习资料和学习策略,实现深度学习。人工智能通过大数据建立学生数字化、可视化学习档案,保证档案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对接1+X证书的学分银行,实现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考核方式多样化,可以采取作品式、汇报演讲式、仿真实现式、实操式和线上考试等形式(见图3)。
3.4 助力“三教”改革落地,建设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3.4.1 引培并举,培养行业专业群领军人物
校企深度合作,引进在行业内有影响力的技能大师,担任企业专业群带头人,建立大师工作室,指导专业群建设和科研创新;评聘产业教授,校企共建实践创新基地。校内专业群带头人走进企业,参与企业经营决策和项目开发,成为在行业有影响、在同行有地位的领军人物。
3.4.2 围绕技能大赛及1+X证书,组建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
(1)以技能大赛为项目,组建技能大赛教学创新团队。围绕技能大赛,每位老师担任1~2个模块的教学任务,以现场教学、网络教学等方式实施教学,成员之间沟通协调,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2)围绕1+X证书大数据财务分析、业财一体信息化、智能财税、财务共享项目,组建职业技能考证教学创新团队,围绕大数据、财务分析等相关项目开展教学,职业技能考证教学创新团队以企业校外带头人为主,校内带头人为辅,深化产教融合,协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3.4.3 推动校企双向流动,提升专业群教师“双师”素质
完善兼职教师聘用、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的管理办法与激励机制,专任教师向企业流动兼任工程师,吸纳企业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校企双方共建“访问工程师”和兼职教师库,将专兼教师管理纳入校企双方工作职责,实现互兼、互派、互用。
3.5 強化职业技能训练,打造产教融合平台
围绕现代财务服务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以及智能化、信息化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对现有省级产教融合综合实践教学平台进行智能化、信息化升级。遴选优质企业,建成专业校外实践基地集群,提升协同育人水平。创新专业群“学、做、创”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据专业群建设标准、课程标准,编制专业群实践技能标准。实施扁平化管理和规范化运作,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实践教学管理中的创新应用,为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见图4)。
3.6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多维度社会服务
通过管理咨询、培训和技能鉴定等形式,立足淮安、面向江苏提供优质的现代财务服务。主动对接中职、应用型本科和专业硕士培养院校,对中职学校教师开展先进职教理念、教育教学改革等培训;帮助应用型本科加强实践教学能力建设,与国内其他大学共建专业硕士MPAcc联合培养工作站,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与国内外标杆院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搭建双方专业群建设、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师资培训互动发展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强与国外职业教育机构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资格认证体系,实现学分互认;联手境内外职业院校,对骨干教师进行培训。
参考文献
郝天聪.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必要性、内涵与重点任务——《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解读[J].职教通讯,2020(3):23-29.
林克松,许丽丽.课程秩序重构:高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逻辑、架构与机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6):125-131.
潘海生,周柯,王佳昕.“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战略定位与建设逻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1):142-147.
刘晶晶,和震.双高计划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预期与推荐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20(1):115-122.
周劲松.基于专业群的高职“平台+模块+方向”课程体系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13(8):23-26.
任占营.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变革意蕴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6):4-8.
张红.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19(6):105.
王玉龙,刘晓.以院建群还是以群建院?——兼论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基层治理模式[J].职教论坛,2020(7):35-37.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Paths of Accounting Professiona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high Plan”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ccounting Professionals in Jiangsu Vocational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s an Example
Jiangsu Vocational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O Xiaoming ZHANG Weiping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Double-high Plan” project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novating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mechanisms, building a high-level professionals, and serving the needs of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ave become the core project and task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colleges in various province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seize the current important historical opportunity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closely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local industries, take innovation as the driving force, take multi-party coordina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strengthen the professionalism, and rely on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to carry out the training of high-quality skilled talents, and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from all levels of universities, departments, and majors, so as to improve the overall level of professionals. This article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of successful universities, finds out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our accounting professionals, and proposes a feasible pat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als.
Keywords: double-high plan; accounting professionals; construction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