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皓 高羽亭 杜进林 翟璐
摘 要:《儿童少年卫生学》作为预防医学的主干学科,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综合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热情,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该文针对教改过程中的一些实践体会,探讨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儿少卫生学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为不断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儿童少年卫生学 双主体 互动 教学
中图分类号:G5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1)10(c)-0000-00
Application of Double Subject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 in the Teaching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 Health
LUO Hao GAO Yuting DU Jinlin ZHAI Lu
(Department of Preventive Medicine,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Guangdong Medical University, Dongguan, Guangdong Province, 523808 China)
Abstract: As the main subject of preventive medicine,
Key Words: Children and Adolescent Health; Double subject; Interaction; Teaching
《兒童少年卫生学》是研究儿童少年身心发育随年龄变化的特征,分析影响生长发育的遗传和环境因素,阐明儿童少年机体与学习及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制定相应的卫生要求和卫生措施,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发育,并为成年期健康奠定良好基础,从而达到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的一门学科,是预防医学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科学、社会性和应用性,它在维护和促进儿童少年健康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儿童少年的健康问题发生明显变化,疾病谱和死亡谱已转向非传染性疾病为主。儿童意外伤害、心理行为、肥胖和近视等问题日益突出,给儿童少年卫生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如何通过教学方式改革,从而培养出合格的儿少卫生专业人才,是儿少卫生学教育工作者亟需思索的问题。为此,该课题组教师在儿少卫生学授课过程中,尝试引入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而该文是对教学新模式开展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加以归纳。
1影响儿少卫生学高质量课堂的主要因素
1.1教学理念和模式陈旧单一,导致学生学习兴致不高
传统教学理念主要侧重理论知识,使得大部分教师在讲授儿少卫生学课程中仍采用“填鸭式”,多“灌注”少启发的教学模式。该种教学模式一般由教师课前备课,把搜集好的资源制作成PPT,再加上自己的观点,向学生讲授[2]。课堂教学以教师为单一的主体,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压抑,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还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对学习的热情和耐性,从而对专业前途失去信心。此外,在此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缺乏自学和不能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缺乏开拓进取的精神[3]。
1.2教与学脱节,导致教学质量低下
《儿童少年卫生学》作为预防医学的主干学科,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综合性,涉及儿科学、心理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流行病学、教育学、运动学、人类工程学等很多学科领域。然而,在历年的授课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讲授该门课程,笔者发现存在着如下问题:(1)由于儿童少年卫生学为考查课程,而课程又具备内容多、涉及面广的特点,并且该门课程并不是预防医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必考课程,导致学生对此课程不重视;(2)以讲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方式难于满足学生的认知要求。目前,我国高校中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大多仍沿袭前苏联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要形式,使得教学课堂上几乎成为老师在唱“独角戏”。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而学生并未参与到其中。单一的教学形式,枯燥无味的内容,加上单向的灌输和无趣的过程使得学生感到没意思,最终形成课堂上老师神采飞扬地大讲特讲,而底下学生自顾自地玩手机,使得教与学严重脱节,导致教学质量低下。
1.3学生主体弱化,素质能力缺失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活动大都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本,为教师的“讲”服务,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缺乏师生互动、探索和研究,使得学生展机会较少,限制了学生的学,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4]。因此,在课堂上经常出现教师在讲台上神采飞扬,滔滔不绝地讲,而台下的学生则默不作声、低头机械性、不假思索地抄笔记,完全没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即便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有意识地想与学生互动,学生也只是消极被动的回应,课堂气氛不活跃,师生互动碰撞不足,从而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导致思维和能力素质也得不到发展。
2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儿少卫生学的课堂教学质量
2.1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
双主体互动是20世纪70年代初源于美国的合作学习的诸多理念中最富有创意和实施的教学模式[5]。它提倡在教学过程当中,以教师和学生共同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师生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具体表现为通过师生对话、沟通、合作,共同思考探求、解决问题、获得知识,以实现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5]。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有三个自变量:教师、学生和课程,三者之间互相存在着主客体关系,即教师是主体,学生与课程便是他设计教学活动的客体;学生是主体,教师与课程便是他学习发展的客体;而教师和学生两者是主体,课程即是他们发生教学关系的公共客体[6]。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角色不断地互换,始终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有利于优化课堂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完全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实现课堂活动的目的和效果,还能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实现教师学生的和谐统一,促进师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2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在儿少卫生学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和实施,进而决定教学效果[7]。而高质量的教学必定是师生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必须是教学的主体,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儿少卫生学因其涉及面广,内容较多,且为考查科目,因此大多数学生对此课程并不重视。而在儿少卫生学教学过程用引入以教师和学生为双主体的互动教学模式,且在该模式中提倡教师把“学”“问”“做”“思”等学习的一切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该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构建知识,从而确保“教”与“学”间的良性循环,还可让学生进行有深度的创造性学习,提高学生创新性思维[8]。而从教师角度出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的提高也有助于调动教师的教学热情,进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3双主体互动模式在儿少卫生学教学中的实施
根据双主体互动模式的教学理论,我们在儿少卫生学教学过程中主要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3个环节进行(具体见图1),并把握好这3个环节的教学原则以及对方案进行精心设计,以便达到最好的教学成效。
3.1教学准备
在课程开始之前,由授课教师共同围绕课程内容共同收集资料、精心设计、整理编写预习提纲及授课内容相关资料,设置互动问题。比如:针对“生长发育影响因素”这一章节,设计了“在遗传因素对生长发育的研究中为什么说双生子是最理想的素材?”“从你自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谈谈家庭因素从哪几个方面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等问题。同时,结合在对往届学生授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设置一些备用问题,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陆续发布给学生,并根据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好预案。此外,充分利用网络资料,搜集与该课程相关的视频,如儿童生长发育视频、青春期发育过程教育片等;同时利用思维导图方式将讲授的内容串连起来,使得教学资源更丰富多样。
3.2教学实施
授课教师在授课前一周通过微信和QQ平台发布下节课的互动问题,发布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各种资料及预习提纲,并要求学生借助教学参考书、相关网站、图书馆等进行课前预习和收集整理资料,使学生提前熟悉教学内容,从而在授课时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课堂学习效率[9-10];同时,通过上述平台制作小问卷调查学生对即将讲授的课程内容的认知能力、兴趣点以及存在的相关疑问,并根据调查结果适当调整教学安排,增加互动问题。通过此互动环节,使学生带着问题提前进入学习状态,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发挥课前双主体作用。
授课期间,由于上课初始阶段学生注意力较集中,教师应在此阶段发挥主体作用,借助思维导图,将授课内容系统、完整、有效地给学生进行讲授,在此过程中可借助案例、视频等相关资源与学生开展互动,引导学生发挥学习主体作用。根据人体大脑皮质功能活性特性,当课堂进行到后半段,学生的注意力会逐渐进入到低谷时期,此时要使教学课堂质量仍然高效,则需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双主体互动,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在此阶段,可针对之前通过微信和QQ平台发布的学习提纲与学生开展互动。在此期间,教师角色需要由原来的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对课程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向学生提出问题,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教师于讨论过程中予以指导,讨论结束后由学生进行口头汇报,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以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主动学习,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调动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以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奠定理论基础。
课程结束后,教师亦可通过微信或QQ平台发布作业,并限时让学生完成和提交作业,教师则通过学生完成作业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学生对该节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所在,并于下次課进行讲解。学生对课程内容有疑问,亦可通过上述平台提出,教师也会及时答疑,这将有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回顾。
3.3教学评价
教师和学生是双主体互动模式的两个重要的主体,因此对该模式教学效果的评价应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11]。
3.3.1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的参与情况、期末考核情况方面进行评估,主要考核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能力及学习态度方面,可分为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静态评价主要体现在期末闭卷笔试,占考核成绩的40%。动态评价主要针对教学活动中的评价,可分为4部分:(1)把学生分为若干组,选出部分章节知识点,围绕知识点设置新的问题,每组通过抽签方式抽取一个知识點,小组成员围绕抽取的知识点的问题作个人书面分析报告,占考核成绩的30%;(2)每小组围绕所抽取的知识点展开讨论,并推选一名代表在课堂上作口头汇报,占该小组考核成绩的10%;(3)汇报过程中,听取汇报的各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被考核小组的口头汇报找寻漏洞,提出问题,并就提问多少进行量化评分,占考核成绩的10%;(4)被考核小组对所提问题的答疑情况及正确与否占考核成绩的10%[12]。
3.3.2学生自评
学生自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回顾梳理,总结自己对该门课程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并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由学生通过自评报告的撰写,了解自己对儿少卫生学课程的学习成效、疑问及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3.3学生互评
课前根据课堂上的分组情况,以小组为单位,从每小组中选取一位评议代表,组成评议团。评议代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除了自身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还需对其他各小组在课堂互动中的参与度、成果报告进行评价[8]。
3.3.4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则在课程结束后由教师制作调查问卷,请学生对教学内容设置、实施过程进行评价并提出意见。
4结语
双主体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运用于儿少卫生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提升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从学生层面上来看,增强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相关专业知识,并锻炼了学生的总结和演讲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下,通过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学生不仅增强了自信心,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能自动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而教师层面上来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制订适合学生的教学培养方案,并根据学生的反馈提高又可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了教学质量。而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求教师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很强的实践动力能力,反过来又可促进教师努力钻研业务,提高其业务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陶芳标.儿童少年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
[2] 隋鹏飞.双主体互动型教学模式在西方经济学流派教改中的运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8(23):372-373.
[3] 姜爽,李璐,丁爽,等.“儿童少年卫生学”教学中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J].科教文汇,2021(4):108-109.
[4] 蔡进军.新时代背景下“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探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0,32 (2): 67-69.
[5] 魏冬捷,周亚东.双主体互动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7(1):116-117,120.
[6] 王永波.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浅析[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25 (2):127-129.
[7] 金艳菊,洪丽.中国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价10年应用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15(2):48-51.
[8] 师婷,高胜利,宋维芳.双主教学模式应用于病理生理学教学的尝试[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5):331-333..
[9] 林枝梦.关于“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实际应用方式的探究[J].物理通报,2020(8):26-30.
[10] 雍娴婷,李榕,于亚鹭,等.新疆某院校预防医学专业儿童少年卫生学“多元化”实验教学方法的应用及效果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8,41(2):264-266.
[11] 张玲莉,陈菁,费红军,等.信息技术支持下高职医学检验“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以《抗菌药物及细菌耐药性检测》课程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22):64-66.
[12] 宋玉梅,朱启星,江浩.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培养创造型人才——《公共卫生监督学》教学考核模式改革初探[J].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2,19(2):78-79.
基金项目:广东医科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JY20021)。
作者简介:罗皓(1978—),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儿童少年卫生学教学和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