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文化导向形式摭探

2021-12-24 03:16潘莉莉
成才之路 2022年1期
关键词:德才兼备高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潘莉莉

摘 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反对文化虚无主义,引导大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高职院校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文化价值判断,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价值观,构建文化引领和渗透相统一、文化教化和践行相统一、文化主导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文化传承和创新相统一的爱国主义教育文化导向形式,培养高职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使爱国主义成为高职大学生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文化导向形式;德才兼备;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2)01-0025-03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不同文化之间出现了不平衡和不对称的现象。日本学者星野昭吉认为:“事实上文化全球化是指西方价值体系在不同的、古老的价值体系中的扩展,是全球范围内的西化。文化全球化就是非西方文化被西方文化同质化与一体化的过程。”西方文化作为一种强势文化,已经对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如何深入人心?如何得到高职大学生的真正认同和拥护?价值观是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是文化建设的核心所在。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在于文化认同。由此,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应以文化导向筑牢高职大学生爱国主义的道德根基。下面从几个方面对高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文化导向形式进行探讨。

一、文化引领和渗透相统一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发展动向,要求学生自觉抵制和批判各种错误思潮,引领学生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文化认同。要善于倾听学生心声,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定力。针对现实社会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要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做到爱国主义的深厚情感、理性认知和自觉行动相一致。

第一,引领高职大学生树立国家文化安全意识。国家文化安全事关国家文化安危和文化自信。随着文化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社会上出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和交锋。高职大学生要增强国家文化安全意识,深刻认知所面临的内部挑战和外部挑战,切实履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义务。面对西方文化的侵袭,要引导高职大学生经受住考验,用专业技能报效祖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和主导力,用实际行动维护中华民族的价值标准和精神标识。

第二,引领高职大学生增强文化认同。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是认同教育,其根本在于文化认同。调查发现,在网络时代,历史虚无主义往往趁虚而入,影响着部分高职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文化消费市场也出现“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端庄”现象。主导文化难以发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忽视,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和商业化浪潮时刻环绕着高职大学生,影响着高职大学生群体的爱国主义情感、观念和行为。历史和实践证明,主导文化是凝聚人心和维护国家统一的稳定器和黏合剂。我国现阶段的主导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此,高校思政教师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要将主导文化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深刻挖掘“课程思政”的渗透功能。校园官微要占领思想阵地,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主阵地的作用,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使高职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和启发,增强文化认同。

二、文化教化和践行相统一

教化是指通過教育和引导使受教育者被感化,最终和教育者既定的教育目标相一致。文化教化具有保障国家文化得以存续和发展的功能,文化教化是保持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传统稳定、文化记忆延续的前提和条件。当前,思想文化领域的交锋比较激烈和复杂,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面临严峻的考验。高校向来是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交汇交锋的前沿阵地,一些西方国家借助与我国进行经济、科技、文化交流的机会,利用新媒体载体,通过影视、音乐等方式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推销西方的价值观念、文化和生活方式,试图诱导部分大学生信奉西方价值观,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为此,加强文化教化,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高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亟待探讨的重大课题。

调查发现,新时代高职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出现娱乐生活网络化、价值取向务实化、生活理想小众化等趋向,这是爱国主义教育中文化导向形式需要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基础。“爱国既需要情感的基础,也需要理性的认识,更需要实际的行动。”高校思政教师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要理直气壮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大学生正确认识各种社会思潮,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一要通过诵读经典,唤醒集体记忆。通过诵读经典作品,高职大学生能够开阔眼界、提高修养,形成辩证的视角、敏锐的判断,正确辨析西方社会思潮背后的利益关系,从而做出理性选择,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要讲好中国故事,凸显以情动人。要想摆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张皮的现状,高校思政教师就应当充分实现“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的深度融合,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信仰力量,以讲故事的方式去打动和感染受教育者。

故事源自生活,思政教师通过故事诠释文化精神能使大学生不仅在理性上认同,而且在感性上认同。高职教育旨在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倡导“劳动至上、敬业可贵”,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成为鼓舞高职大学生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要充分挖掘大国工匠、劳动模范的故事,使大学生深刻体悟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价值共识,从而以“深挖专业、苦学技能”的工匠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充分发挥校园新闻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主渠道作用,发挥校园文化产品育人、化人功能,生动讲述大国工匠、劳动模范的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使高职大学生发挥技能和专业特长,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文化主导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文化主导性和多样性是文化存在的基本特征,两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文化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础。文化多样性强调不同文化各具特色,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但文化多样性应在文化主导性下呈现,否则会出现多样性脱离主导性、多样性否定主导性的不良文化现象,从而产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淡化主流意识形态。

第一,文化主导性来源于文化多样性,指导并制约多样性的发展方向。文化主导性不能脱离文化多样性,如果脱离或者限制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文化主导性就无法发挥其功能,只能以形式主义或教条主义的形式出场,最终势必导致文化多样性的无序发展,以及文化主导性的更迭。

第二,文化多样性不能脱离文化主导性。文化主导性的实质是作为主导的文化规范着其他文化的方向和性质,如果脱离了文化主导性,没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文化前进的方向,无法有效地解决社会文化冲突和文化矛盾,势必使得文化多样性迷失方向,冲击文化主导性发挥主导作用,最终阻碍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为此,高校思政教师要坚持文化主导性和文化多样性的辩证统一,既要引导大学生坚持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体定力,增强文化自信,又要引导大学生重视文化的多样性,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导下的文化多样性。要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对文化多样性的挑战,积极利用专业技能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文化传承和创新相统一

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文化语境的基因和血脉,高校思政教师应当积极培育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和劳模精神,为大学生实现远大理想增添精神文化力量。

第一,堅定文化价值信念,坚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科学理论。任何一个民族,丢失了传统,就失去了思想来源,就不知道自身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文化的发展就是一代代的积累,一代代的超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选择、确立、发展与创新的文化沃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根植于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价值支撑。为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为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价值准则和行为方式提供强大的精神动能。

第二,坚定文化价值信念,坚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否传承和发扬光大,取决于它是否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是人类社会进行活动的本质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实现大众化才能增强青年大学生的认同,才能体现文化自信。思政教师应当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俗形态,使历史文化转化成当代大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文化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话语体系介入他们的日常文化生活,渗透到他们的一言一行之中,从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文化情感。

第三,坚定文化价值信念,坚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在于它是源头活水,既代代相传,又与时俱进。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思想凝聚、精神汇聚、风尚引领、文化繁荣的功能。它既是中国道路植根的文化沃土、执政党治国理政的思想镜鉴、人类共有的智慧财富,又是大学生坚守历史文化的精神家园、努力奋斗的精神力量、实现理想的坚实支撑。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理念、人文精神、和谐精神、创新精神为破解世界难题提供了启示。为此,要引导大学生高度欣赏并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元素,更好地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五、结语

高职大学生肩负着我国从“中国制造”大国转变为“中国智造”强国的时代重任,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在文化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新时代,高职思政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文化价值判断,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创新高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文化导向形式,形成文化自觉与爱国自觉、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文明共存与国际意识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9.

[2]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0-28.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5]谢宏忠.大学生价值观导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6]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Exploration of the Cultural Orientation form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for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Pan Lili

(School of Marxism, Beijing Polytechnic, Beijing 100176, China)

Abstract: Patriotism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should oppose cultural nihilism, guide colleg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nd adhere to a correct view of history, nationality, country and culture, and constantly enhance the sense of belonging, identity, dignity and honor of the Chinese n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ve the responsibility and obligation to guide students to make correct cultural value judgments, enable students to establish correct patriotic values, and build a cultural guidance form of patriotic education with the unity of cultural guidance and penetration, cultural education and practice, cultural dominance and diversity,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cultivat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make patriotism become their firm belief, spiritual strength and conscious ac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patriotiism education; culture oriented form; have both ability and political integrity; talent cultivate

猜你喜欢
德才兼备高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微文化”传播对高职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
看干部以德为先,德才兼备
高职大学生新媒体环境下诚信缺失的危害性
浅谈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浅谈高职大学生考试诚信的养成教育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探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周丽现象”研究
学生游戏的德育价值及游戏活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