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俄罗斯后现代主义建筑研究(1956-2020)

2021-12-24 03:21徐凌玉韩林飞XULingyuHANLinfei
世界建筑 2021年12期
关键词:苏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徐凌玉,韩林飞/XU Lingyu, HAN Linfei

自1917年“十月革命”开始,直至1991年苏联解体,以及之后的新时期,苏联俄罗斯建筑的发展一直伴随着政治经济体制的推进而发展变化,其设计思想与建筑风格也随着政权交替和社会变革不断演变,“俄罗斯的新资本主义、新市场是极权主义与政治民主、计划经济自由市场、政治监督与公开性反自然‘杂交’的产物”[1]。苏俄现代建筑发展主要经历以下历史时期:1917年之前,沙俄现代主义建筑发展探索初期;1920-1930年代前卫先锋派新建筑的探索;1930-1950年代新古典主义发展;1950-1970年代大规模建设与生产;1970-1990年代多样化个性发展;1991年之后现代主义新建筑发展时期。

西方后现代主义是创作者的个性化探索,是对现代主义历史元素缺失、人性化体现不足的反思,俄罗斯后现代主义则是苏俄文化的思想性、本土性与地域性体现。欧美的后现代主义发展,产生于后工业社会发展时代,是对现代主义的反思,追求不同建筑元素构成的戏谑与夸张表达。同一时期的苏俄后现代主义则是对于古典艺术及其风格的重新审视,结合历史元素与文脉特征,将各种不调和的特征通过建筑造型的创新而结合。

1 苏联俄罗斯后现代主义建筑产生的背景

1976年上映的苏联电视电影《命运的捉弄》(Ирония судьбы, или С лёгким паром!),讲述一名醉酒的外科医生本应飞往莫斯科,但却阴差阳错到达了列宁格勒,不同的城市却有着相同的街道,相似的建筑,进而发生的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电影就是发生在苏联1950年代之后,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建设的城市中。看似荒谬的剧情设定,实则讽刺的是当时千篇一律、高度同质化的街道与建筑(图1),单调雷同的“火柴盒建筑”和机械刻板的城市规划影响下的城市生活。勃列日涅夫在1981年的苏共代表大会上也提及此部电影,提到城市规划与建筑创作应当多样化与艺术化的发展[2],苏俄现代建筑思想的转型与发展就在此背景下不断推进,努力探索现代主义建筑大量建造之后新的形式表现。

1.1 苏联俄罗斯现代主义建筑转型与探索的另类表达

现代主义建筑快速建造、标准化生产的特点,迅速弥补了1950年代苏联住宅缺乏的问题,但现代主义建筑的人文缺失1)、对历史传承的忽略2),带来了城市千篇一律的风貌,丧失了建筑的文化传达3)及对大众的教化意义4)。因此,在赫鲁晓夫后期及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建筑师开始了对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的反思,也开启了后现代主义5)或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6)设计的探索。

1.1.1 功能主义指引下的现代主义建筑人文及历史影响的缺失

俄罗斯的建筑历史起源于公元10世纪,从建造第一座石砌拜占庭风格教堂开始。随着意、法等国建筑师的引入,俄罗斯建筑受到了不同时期西欧建筑发展的影响,并与自身民族文化相结合,先后形成了带有自身特色的俄罗斯巴洛克、古典主义以及折中主义建筑风格。

1《命运的捉弄》电影海报(图片来源:http://grandhistory.ru/kak-ironiyu-sudby-ili-s-legkim-parom-spaslachinovnichya-vojna/2020/)

2“赫鲁晓夫楼”装配式建设(图片来源:https://moslenta.ru/urbanistika/mozhno-zabyt-o-tualete-vo-dvore.htm)

十月革命胜利之后,新建筑运动兴起,迅速动摇了古典主义与折中主义根基,现代主义建筑迅速崛起,以塔特林、梅尔尼科夫等人创建的构成主义先锋建筑为代表,具有鲜明的苏联前卫建筑风格特征,探寻新的建筑类型带来的新型生活方式。但因受政治形势的影响,苏联先后经历了长达近50年的新古典主义建设和实用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功能主义的绝对性导致了现代建筑的发展与风格转变,缺乏本应属于苏俄的地域特色与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人文及历史色彩。十月革命以来的苏联历任执政者领导,对于国家的发展与建筑创作风格的影响也各有不同(表1)。1970年代,随着生产、生活水平的改善,生活需求与品质逐步得到重视,建筑创作历程经过不同历史阶段的不断反复与并置,思想变化与要求也趋于多样化,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亟待转型与突破。

1.1.2 缺乏建筑艺术与教化意义的功能实用主义现代建筑

1953年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上任,为缓解战后苏联百姓的居住困难问题,下令建设了大量预制混凝土装配式5层小户型单元式住宅(图2)。如前文中提到的电影中所出现的那样,所有建筑采用固定模式的图纸建设,以К-7系列为首个住宅系列,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共计10余套标准住宅图纸,设有30~60m2不等的3种标准户型,迅速满足了战后住户最为基本的居住需求[6]。1964年,勃列日涅夫执政之后,在原有建筑模式的基础上增加建筑层数,扩大户型面积,局部解决居住隐私等生活问题,建设高层单元式住宅,进一步解决城市飞速发展和人口增长带来的住房需求。这些举措同样影响了同一时期中国部分城市的住宅建设发展。“赫鲁晓夫楼”“勃列日涅夫楼”虽然迅速解决了当时的住房短缺问题,但随之而来的是建筑尺度、质量问题,和千篇一律的大规模城市建设问题,当时的建筑师嘲讽这些建筑为“火柴盒”,毫无标志性、文化性可言,无法体现建筑艺术的美学意义和永久性文化传承的思想教化的需求。

1.2 对苏联俄罗斯现代主义实用与经济的单一追求的思辨

随着现代主义建筑技术与功能的发展,住房问题与建筑基本使用需求得到部分解决,苏俄建筑师开始反思一味追求实用主义与经济利益带来的严重问题,建筑与城市规划中的丰富性与多元性再次被充分讨论。

建筑功能的实用性与经济性逐渐让步于后现代建筑对于符号与风格的思考[7]。建筑风格的发展逐步追求与历史、环境、地域风格文化传承的关联,追求丰富的寓意与内涵,产生各种趋于多元化的符号组合,以表达丰富的建筑创作意向[8],注重建筑作为物质与精神载体的多元化体现。设计者开始强调使用者作为建筑主体应得的人文关怀,通过建筑表达文化内涵。政治环境的转变,社会结构的完善,文化冲突的加剧,造就了设计思路的解放与创新。现代主义建筑是对古典主义的一种逐步瓦解,而后现代主义则是对现代主义与古典主义的有机整合与继承式发展。

表1 不同时期苏联俄罗斯建筑创作发展方向[3-4]

苏联现代主义建筑由于大规模批量建设与发展,严重缺乏审美价值与教化意义,社会各界都不得不重新思考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新方向。打破固有设计逻辑,跳出对实用主义与经济利益的单一追求,寻求全新的现代建筑本体文化意义8)的表达和未知的融合发展之路,以展现苏联创作发展的新思路[9]。苏俄建筑的后现代转型,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统治者与使用者之间的矛盾、官方与民间之间的矛盾、科学与伪科学之间的矛盾、固化与多元的矛盾、文化传承与简单功能之间的矛盾,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以呼应时代对现代建筑意义的追求,也促使苏俄开启了新的建筑风格阶段探索[10]。

1.3 苏联俄罗斯丰富的历史传统对功能主义现代建筑的反思

就像苏俄时期的后现代文学发展一样,建筑创作也不是单纯的对于欧美国家的引入与模仿,而是在传统历史发展脉络上,具有典型地域性特征的后现代转变[11]。俄罗斯位于亚欧大陆的交界处,自古以来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是亚洲文明与欧洲文明的共同产物,并存着东西方文化的双重精神追求。

苏俄社会的发展与历史的推进一直面临着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冲突,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对立,建筑创作也一直在寻求反对现代主义中的二元对立,打破传统与现代界线的道路。1960年代,建筑创作思潮自由化发展,传统文化变相延续,地域文化异化表达,对于东西方古典元素与历史的传承,建筑的群众教化意义以及对现代主义建筑产品性9)的重新思考,成为当时建筑师的重要议题。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政治意识形态的弱化、精神生活与审美追求的不断提升,建筑创作由原有的官方单一审美、功能至上主义的设计思路,逐步转向为多元、混杂的发展模式。1920-1930年代的构成主义一直在苏俄乃至西方国家产生深远影响[12],随着建筑思想的解放与拓展,苏俄的新建筑运动再次被掀起,前卫的艺术审美与建筑创作思潮再次得到认可。前卫建筑探索的建筑创作手法成为1960年代苏俄现代建筑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一时期的建筑创作充满了激情与幻想,脱离功能主义限制,展现了早期“乌托邦”前卫主义的自由特征。

2 苏联俄罗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探索

苏联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或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探索体现了早期前卫先锋建筑的基础,对僵化的功能主义、技术产品形式的单一进行了重新的思考。分析现代主义建筑的历史缺失,人文精神的忽视,技术产品的单一等问题,创作了一批具有反思与探索精神的后现代主义或现代主义之后的优秀建筑设计作品。

2.1 苏联俄罗斯早期后现代主义

1960年代末起,苏联社会需求更为多样,建筑创作也进入了新的阶段,重新重视与历史的结合,与新思想的融合,打破了原有的功能设计模式与实用设计原则,寻求新的探索与创新。建筑师们的创作热情开始迸发并得以施展,对于高新技术的表达与后现代的向往得以实现[13]。这一时期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延续早起构成主义特征,充满了狂热的神秘感与未来感。

1975年,建成于现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的公路建设部(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автомобильных дорог Грузинской ССР),现格鲁吉亚银行总部(图3),由时任公路建设部副部长建筑师乔治·查卡瓦(George Chakhava)设计,以大胆的积木搭接般的构成形式,形成桥梁交错的空间意向。将整个建筑抬离地面,使建筑尽量少地占用地面空间,将其归于自然。整栋建筑延续了苏联早期构成主义思想,也借鉴了部分其他国家的建筑观点,反映当时苏联建筑创作领域对于粗犷的、英雄主义建筑时代的展望,成为时代的标志与建筑精神的代表[14]。

2.2 苏联俄罗斯后现代主义的成熟与多重表现

随着后现代主义建筑实践的逐渐增多,建筑师对于建筑创作思想的追求趋于多元,对于历史文脉、文化内涵、地域特征、民族特点都存在不同的追求与理解,对于后现代主义的实践探索也随着不同思考与认知在建筑实践过程中得以体现。

2.2.1 后现代建筑历史元素的再创造

为了摆脱原有现代建筑创作原则的桎梏,追求自由与多元,部分建筑师在历史与民族建筑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了设计创新,塑造风格多变、前卫大胆的后现代主义苏联建筑。

格鲁吉亚的典礼宫殿(Дворец бракосочетания в Тбилиси)由 建 筑 师 乔 尔 贝 纳 泽(V. Djorbenadze)和奥贝拉泽(V. Orbeladze)于1985年设计建造完成,用以举办“非基督徒”的婚礼、庆典等相关活动,也代表了当时苏联对于无神论的一种新主张(图4)。建筑语言大量采用圆柱、螺旋等几何元素,将传统宗教建筑空间夸张化与异化表达,构成充满神秘感、太空感的未来空间形象,也是同时期建筑师对于后现代建筑风格的共同追求。

3 格鲁吉亚原公路建设部大楼(图片来源:Гуляницкий Н. Ф.,Бочаров Ю.П.др.Архитектура СССР 1917-1987. / Architecture of the USSR[M]. М.: Стройиздат, 1987:411.)

4 格鲁吉亚典礼宫殿(图片来源:Гуляницкий Н.Ф., Бочаров Ю.П.др. Архитектура СССР 1917-1987. / Architecture of the USSR[M]. М.: Стройиздат, 1987:471.)

5 机器人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 (摄影:徐凌玉)

6-8 俄罗斯国家科学院中央行政大楼立面 (6.7摄影:徐凌玉,8摄影:车佳星)

9 陀思妥耶夫斯基戏剧剧院(图片来源:https://zen.yandex.ru/media/proletcult/zdaniia-v-forme-predmetovpostroennye-v-sssr-5fd877188519de25cef45d32)

10 陀思妥耶夫斯基戏剧剧院立面11 陀思妥耶夫斯基戏剧剧院内部装饰 (10.11图片来源:https://travelask.ru/blog/posts/16244-novgorodskiy-kosmicheskiy-korabl-brutalnaya-krasotateatra-i?tdsourcetag=s_pcqq_aiomsg)

位于圣彼得堡的俄罗斯机器人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Институт робототехники и технической кибернетики),由建筑师萨文(S.V. Savin)和阿秋申(B.I. Artyushin)于1973-1987年设计建设完成(图5),建筑主体高达77m(连同1990年代完成天线,共计105m),主要用以太空模拟实验,延续使用至今,因功能需求的特殊性,建筑主体成哥特式“火箭形”耸立,中心成六面体以支撑周围尖锐的类型空间,隐约可见哥特式建筑的身影,看似突兀的建筑形态实则与地面形成了有机的生长关系,是对于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大胆尝试。

2.2.2 后现代建筑留存历史意蕴的现代再现

当新建筑开始大量融入城市建设之中时,在超越原有现代主义固定范式的同时,除了对新形式新理念的探讨,建筑师们同时也在思考历史文化以及古典主义对于建筑的重塑和新生。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对话,满足当代空间使用需求,让历史延续,正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价值体现。

位于莫斯科的俄罗斯国家科学院中央行政大楼(Центральные административные здания),自1960年代起由建筑师尤里·P·普拉东诺夫 (Yuri P. Platonov)负责设计建造,历经近30年时间建设完工。该建筑由两栋22层高的建筑及其裙房组成,因顶部的玻璃与金属装饰格外醒目,成为莫斯科的地标性建筑,被当地人称为“金色大脑”(图13-15)。整组建筑既符合高技派的后工业特征,同时带有丰富的古典主义装饰色彩,大胆的形式理念,混搭的装饰风格,大量雕塑的运用,将古典与现代、历史与当下巧妙融合,体现建筑文化价值与精神追求。

历时20余年设计建设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戏剧剧院(Новгородский театр драмы имени Ф. М.Достоевского),由建筑师弗拉基米尔·索莫夫(V. A. Somov)设计,1987年完工(图16-18)。该建筑距离诺夫哥罗德市中心区历史建筑克里姆林宫不到1km,位于韦利科亚街和沃尔霍夫河之间区域,是历史环境与现代城市的缓冲地带。菱形平面设计,主立面面向沃尔霍夫河,将观众从街面引入河岸一侧,也将建筑有机地与自然环境相融。立面装饰、内部构件,均受到了早期仿生学、数字参数化的部分影响,但仍能从其建筑中感受巴洛克式的装饰痕迹。2016年,该剧院的建设与发展历史被拍摄成电影,讲述剧院作为苏联后现代主义的代表性建筑,如何与城市与居民共生[15]。

2.2.3 后现代建筑历史元素的拼贴

随着对现代主义建筑新形式的不断探索,苏俄建筑师开始探讨各种民族符号与传统建筑语言的拼贴,与早期折衷主义建筑风格有一定相似之处,但又有所差异。东西方不同历史风格、民族符号、结构形式的混搭与碰撞,新型材料、施工技术与历史元素的结合,也产生了多样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凸显本土性与民族性特征,部分建筑造型或新颖或怪异,反应建筑师对于建筑创作风格的不断尝试。

位于现乌兹别克斯坦的人民友谊宫(Дворец "Дружбы народов")由建筑师叶夫根尼·罗扎诺瓦(Evgenia Rozanova)于1981年设计建成(图19、20),整座建筑的立面构成与内部装饰均体现建筑师对于古典元素与民族符号的重新思考,新材料技术与传统装饰结合,以全新的表达形式让人感受建筑的民族性与地域性特征,体现对于民族文化精神的思考与展示[16]。

位于阿塞拜疆巴库的东方集市("Шерг Базары" в Баку)于1982年建成使用,由设计师雷瓦佐夫(U.Revazov) 和亚里诺夫斯基(P.Yarinovski)设计建造,力求寻找市区的本土特色和传统文化特征,将东西方文化精神相结合(图21、22)。采用现代主义建筑的预制混凝土结构,将当地传统建筑特有的穹顶形式与传统装饰相融合,体现了历史肌理与古典建筑组合特征,是后现代主义新形势探索与民族特色相结合的代表。

2.3 新俄罗斯对苏联后现代主义的传承与延续

1990年代,苏联解体之后新俄罗斯联邦建立,伴随社会结构的变迁,民众希望寻找全新的俄罗斯精神,也开始尝试探索“莫斯科风格”“新俄罗斯风格”,但并没有形成明确的发展方向[17]。21世纪以来,俄罗斯经济的逐渐复苏,为建筑市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近10年以来,随着俄罗斯2014年索契冬奥会以及2018年世界杯的成功举办,建设需求大量增加,为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建筑市场也日趋国际化,但仍然能在部分新建筑中看到苏俄时期前卫先锋派建筑及1960年代后苏联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留下的部分烙印。这些建筑的创作表达虽然远不及上世纪的后现代主义那般激烈,但依然留有苏俄特有的后现代文化基因。

由建筑师米哈伊尔·贝洛夫(Mikhail Belov)于2005年设计建成的“庞贝城”住宅("помпейский" дом或House "Amorini Dorati")是融合多种历史元素创作风格的较好体现。建筑师希望能够在原有传统的街镇肌理盒状体量的基础上,增添一个明亮多彩的建筑体系(图23)[18]。打破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的界线,采用新型技术与材料塑造历史元素与建筑构件,构建元素融合西方古典建筑形制与东方装饰纹样(图24-26),体现了建筑师对与古典主义元素独特的钟爱与成熟的运用,展示建筑师对于东西方传统文化元素在俄罗斯地域交融的理解与审视。

3 苏联俄罗斯与美国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比较

已故建筑评论家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在他的《现代主义的临界点:后现代主义向何处去?》一书中指出,后现代主义其实是一种自我批判中的现代主义,带有积极的批判性特征,是对于当时社会某种精神性与政治性的挑战与跨越[19]。

美国建筑领域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主要与“复杂性理论”(Complexity Theory)相伴而生,反对现代主义的单一、同质化特征,反对资本对于每座城市的商业化消费主义的建造。后现代主义建筑的部分做法旨在将现代技术与传统建筑的结合,为了让建筑与公众进行充分的交流,是对于折中主义的拼贴、消费文化的促进、个性主义的释放[20]。随着创作趋势的发展,美国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充满了对于现代主义的戏谑与挑战,逐渐演化成符号堆砌的形式主义,丧失了其建筑表达的基本内涵。

苏俄时期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产生与发展并没有受到过多西方国家的影响。其产生原因有着本质性的不同,时间也略有差异,因此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形成创作风格与建筑理念也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具体比较如下(表2)。

4 结语

苏俄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是不同历史时期对建筑本质、社会意识、文化传承、技术创新交融的不断探讨与尝试。了解苏俄的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特征以及其实践经历,有助于我们在认知现代主义建筑审美的同时,反思固有设计理念,不断地批判与自我超越,从传统文化与历史文脉中汲取灵感,注重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实现城市环境与建筑文化的有机发展与和谐共生。

表2 苏联俄罗斯与美国后现代主义建筑特征比较

12.13 人民友谊宫鸟瞰与立面特征(图片来源:Архитектура СССР 1917-1987/Architecture of the USSR)

14.15 巴库的东方集市(图片来源:Архитектура СССР 1917-1987/Architecture of the USSR)

16 “庞贝城”住宅立面图(图片来源:https://archi.ru/ projects/russia/734/pompeiskii-dom)

17-19 “庞贝城”住宅立面及其装饰照片(图片来源: http://www.anothercity.ru/places/architecture/ 3960-pompeian-house)

注释

1)现代主义建筑的人文缺失,由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从功能使用、建造逻辑、经济高效的角度出发,忽略了建筑本身的人文关怀与审美需求,阻断了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建筑作为人工构筑物与自然界之间的有机关系,缺乏人文精神关怀。

2)现代主义对历史传承的忽视,忽略了建筑对于民族性与地域性的呼应,无视其自然与人文环境,割裂建筑与历史文脉、文化传统之间的关联,无法传承民族精神与文化内涵。

3)建筑的文化传达,建筑在作为物质实体的同时,也作为文化空间载体而存在,需要体现其本体与周边环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地域特色与审美特征的文化表达。

4)建筑的教化意义,建筑设计应与相应的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相契合,通过建筑空间、装饰构建、公共艺术等形式,引导人们在建筑使用过程中对于审美意识、行为模式、精神追求的不断认知。

5)后现代主义建筑(Post-modern Architecture),起源于1960年代,对于现代主义建筑单调统一、千篇一律、缺乏创新等问题的普遍反思,苏俄与欧美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解与探索各不相同,但均是对于建筑承载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与大众审美的突破与提升。

6)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Architecture Aftermodernism),1960年代现代主义成熟发展之后,先后出现了后现代主义、新理性主义、新地域主义、解构主义、高技派、新现代、简约设计等发展方向,是对于现代建筑模式化设计的反思与建筑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的体现。

7)新现代主义建筑(New Modern Architecture),1970年代部分建筑师坚持现代主义设计语言与社会发展新需求相结合,以理性主义、功能主义等方式进行设计,但却赋予它们象征主义的内容。是探索的后现代风格之后的一个回归,尝试恢复现代主义设计的一些理性的、次序的、功能性的特征。

8)现代建筑本体的文化意义,现代建筑在工业社会及后工业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在满足以人为主体的使用者对于建筑基本的实用功能需求的同时,通过建筑本体展现其所能体现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审美的精神追求,串联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等。

9)现代建筑的产品性(modern architectural production),由于现代建筑工业的全面发展而形成的,由功能实用主义为导向的供需关系。建筑作为产品而存在,但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设计、建造、使用不同阶段由于关注点不同,往往存在需求脱节等问题,需要不断解决与探索。

猜你喜欢
苏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美国借救济援助渗透苏俄
国际能源通道恩仇录八——苏俄石油工业国有化博弈
格特鲁德·斯泰因的现代主义多元阐释
信与疑:鲁迅如何看苏俄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
论解构型影像系统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以《大话西游》为例
试论后现代主义与俄罗斯传统文化的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