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
脑梗死是临床中的常见病,该病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等特点[1]。脑梗死发病后会导致患者出现偏瘫、语言功能障碍以及昏迷等症状,若不能及时进行治疗,待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极易对患者的心功能以及肾功能造成损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2]。脑梗死恢复期是指1 个月以内的脑梗死,具有起病急、复发率高等特点,该时期的患者极易出现睡眠质量差、不良心理状态等问题,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3]。因此,在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进行治疗时,还需加以护理,对患者的身心状态进行干预,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从而提高治疗效果。鉴于此,本文就康复干预服务模式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恢复效果、睡眠质量及满意率的影响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4 月~2020 年4 月本院收治的80 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5 例,女15 例;年龄25~60 岁,平均年龄(40.54±6.49)岁。观察组患者中,男27 例,女13 例;年龄25~62 岁,平均年龄(40.64±7.12)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患者均自愿参与,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对患者开展健康宣教、健康锻炼以及生活干预等常规护理干预模式。
1.2.2 观察组对患者开展康复干预服务模式。①头部康复干预:若患者存在肌张力低下的状况,康复师需帮助患者将头部控制于正中位置,并抓住患者的双肩,将拇指抵在患者的胸前,向前靠拢肩膀,随后对患者的颈部肌肉群进行按摩,促进肌张力的恢复。②四肢康复干预:若患者存在上肢麻木、感觉障碍的状况,可让患者紧握拳头,并将患者手臂抬高、伸直,随后再向外旋转,在此过程中让患者逐渐展开拳头;若患者肘关节过于弯曲,可让患者将肘部向外或内转动,使局部手臂呈现出伸直外展的状态,并伸直手腕及手指,逐渐放平手掌,利用腕部力量将手部、腕部以及肘部上屈并伸直。若患者存在下肢麻木、僵硬的症状,需帮助患者固定膝关节,并帮助患者向外旋转双腿,分开双腿后屈曲并活动髋关节。③饮食康复干预: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饮食方案,嘱咐患者日常饮食以低盐、低脂以及清淡食物为主,禁止食用高蛋白、高糖以及辛辣刺激的食物。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恢复效果,护理前后PSQI 评分,护理满意情况。①恢复效果,显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减少>90%,患者肢体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日常生活可自理;有效:NIHSS 评分减少50%~90%,患者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日常生活可做简单的事情;无效:NIHSS 评分减少<50%,患者肢体功能未恢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4]。②分别在护理前后采用PSQI 对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进行评分,测评维度主要包括入睡时间、睡眠效率以及睡眠障碍等,总分值为21 分,分数与睡眠质量呈反比[5]。③采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估,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进行比较,总分为100 分,非常满意:>85 分;一般满意:65~85 分;不满意:<65 分。总满意率=(非常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恢复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恢复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PSQI 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PSQ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PSQI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PSQI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PSQI 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情况比较[n(%)]
往常临床对脑梗死恢复期的护理多采取常规护理的方式,虽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常规护理无法调节患者的心理、情绪,整体效果欠佳[6]。
康复干预服务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通过头部康复干预、四肢康复等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够持续对患者的神经元进行刺激,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恢复率[7]。此外,通过饮食康复方式对患者开展护理干预,能够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改善患者的生活状态,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以及提升其护理满意度方面效果十分显著[8]。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的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PSQI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率为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开展康复干预服务模式,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恢复效果及护理满意率。
综上所述,采用康复干预服务模式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开展护理干预,能够在改善患者睡眠质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恢复效果,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