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翠萍
(辽东学院服装与纺织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3)
随着国家“互联网+”战略的实施,互联网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服务作为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举措,离不开互联网平台的支撑。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十七,十八和十九次代表大会的报告将终身学习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目标之一。中共十八大提出“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自1970年法国老师兰格兰德(Langerand)提出终身学习的概念以来,教科文组织就将其作为主要的意识形态来引导各个国家制定教育政策,因此在世界各地的理论和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引领着世界教育的发展。目前丹东市政府探索利用辽东学院的教育体系,整合社会各种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和领导职能,努力构建丹东市互联网+教育服务平台。
教育不再局限于教室,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您可以通过视频播放进行教学、您可以在线学习。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将在此教育系统中获得更多学习机会,同时也是大众发挥自我的平台。为了丹东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实现全民终身学习,应找出丹东地区互联网模式+教育的特色,建立一个全民学习公共服务平台。
新时期社会环境下的大学教育生态结构日趋成熟。网络时代的网络教育使传统教育有了飞跃。学习机会和教学模式不仅限于线下和学校。使用在线教育学习,教育变得更加开放。信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有效地为教育做出贡献。全民学习的时期即将到来,终身学习也发展成为新常态。
新生态的发展已将教育的核心从教师转移到了学生,所有学习材料都开始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定制和整合,并为不同的人群提供最合适的教育服务,这正在成为当今教育界的一场革命。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适应积极的学校计划和模式,而当前的要求是学校和教育机构要适应学生需求的积极变化。在新的教学生态学中,学生扮演核心角色,而教师则成为附加角色。在开放的教学生态系统中,第三方机构还可以监视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不断改变教学服务模式,并不断提高教学服务的质量和影响力。
(1)丹东市具备门类齐全的教育服务机构,其中教育资源最为丰富的当属辽东学院。辽东学院拥有16个全日制学院,48个本科,23个高职专业,9个省级教学成果,1个地区级虚拟中心和3个省级实验教学展览中心,10个市级或省级的大学生实训基地。
(2)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工程、机电及仪器仪表专业为主。有无损检测技术、技术生产技术、材料成形技术、互联网技术、数字媒体技术、汽车修理工、珠宝加工、制造服务10个专业群,总计39个专业,生产和自动化”以及“计算机网络”是省级示范专业。
(1)各学校建立了基于学校网络的封闭式教学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在学校的计算机端口上下载学习材料并讨论相关知识,但是它并不完全对外开放。这是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浪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
(2)一些传统民办教育机构也存在教育受众面狭窄,很多传统民办教育机构往往只专注于单项教育,比如私人办学的“海地英语”、“瀚赢英语”、“雅思培训”等机构都是在某方面可能做得很精,但受限于资金有限而无法进一步发展。社会一些能工巧匠因为一些局限性,不能使得自己的技术面向大众,有的竟然没有流传下来,这都是资源的一大浪费。
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和社区教育应从全社会收集优质的学习资源,因此,有必要依靠辽东学院完整的教育体系和先进的教育技术来整合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尤其是政府要在整合教育资源方面发挥带头作用。建立互联网平台,市政府可以实现宏观调控,并综合利用各委员会、局和行业部门的专业资源和职业渠道。将使用市政府的教育机构来搭建舞台,使我市的各种教育机构将逐步融入社会公共教育平台。同时,与兄弟省市交换资源、购买资源、获取资源进行资源开发,整合上传到互联网的开放学习资料库中,解决资源开发投入大、经营难、数量不足的问题。收集公民学习需求的大量高质量资源,并创建高质量的学习材料,其中包括医疗保健、科学技术、文化艺术、语言学习、家庭生活等多个主题;创新的学习材料候选方法为公众提供了更开放的访问渠道,并在学习平台上提供个性化推荐服务。
当前,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但是使用的主要设备类型是:手机,平板电脑,个人计算机和电视。每个设备都具有与其他设备不同的功能,计算机是生活管理设备,智能手机是实时连接设备,平板电脑和电视是休闲娱乐设备。智能电视的出现也对设备的使用产生重大影响。目前,这四种类型的设备都可以连接到Internet。在Internet教育系统中,每个设备都有许多不同的用途,应根据不同的用户使用需求自行选择。
随着互联网而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思维与在线模式和传统教育的相互作用和彻底融合为在线教育的新时代赋予了新的含义。首先,作为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官方网站,它可以为政府部门、参与的大学以及公司和机构建设学习型城市提供工作通知或新闻信息。第二,作为公民非正式学习的门户,为公民提供了终身学习资源与学习环境,以促进丹东市民的技能的提高和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第三,建立并应用区域和学校级通用系统和特色系统,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区域教育信息系统,逐步解决教育问题。实现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完善,促进整个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并将产生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