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化涵养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现实依据与逻辑进路

2021-12-24 18:10刘浩林刘付春
关键词:共产党人初心马克思主义

刘浩林,刘付春

(1.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2.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教学科研部,江西 井冈山 343600)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称“七一”重要讲话)中将伟大建党精神高度概括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并要求全党同志“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1]。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典型的极具时代特征与独特精神标识的革命文化是党在革命、建设与改革各个时期形成的独特的革命历史遗存、革命精神与革命风范的总称。它真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实践轨迹与心路历程,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伟大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最好表证。革命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为价值指向,充分吸收中华传统文化,大胆借鉴世界优秀文化,全面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时代,弘扬革命文化,赓续红色血脉,进一步涵养共产党人初心使命必须遵循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一、革命文化与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内在关联

2019年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千万不能在一片喝彩声、赞扬声中丧失革命精神和斗志,逐渐陷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的状态,而是要牢记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作为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2](P531)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我们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1]习近平总书记的以上讲话充分表明,新时代绝对不能忘记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而初心使命的涵养和维系又绝不能离开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革命文化和共产党人初心使命之间存在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

(一)革命文化是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具象化表达与载体

现存于全国各地的革命遗(旧)址、博物(陈列)馆、纪念场(馆)等均为展示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重要载体氤氲浸透着百年来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信念、意志与品格。其一,革命理想与信念昭示初心使命。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共产党人的指路明灯与精神力量。方志敏曾说:“我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笃诚的信仰者。”[3](P98)表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坚定执着。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指出,历史上我们能够战胜千难万险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4](P110)。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始终与共产党人初心使命如影随形。鉴于此,2019年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要求全党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提醒全党同志,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2](P529)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重申:“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2](P538)其二,革命精神承载初心使命。各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是革命文化的精粹,高度浓缩了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家国情怀。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强调:“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5](P18)升华为革命精神的革命文化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重释井冈山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特别是在的“七一”重要讲话中,高度概括伟大建党精神,拓展了革命精神的内涵与外延,准确指明了革命精神涵养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逻辑必然。其三,革命作风传递初心使命。1945年,毛泽东对党在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三大优良作风做了科学概括。其中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中国共产党作为“两个先锋队”,忠实代表着中国各族人民利益,始终保持着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回顾党的历史,重温党的优良作风,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在保持党的优良作风的过程当中践行和传递的。

(二)共产党人初心使命是革命文化发展变迁的价值向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百年来代代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之事迹感天动地、精神普照中华大地,其背后显然不能忽视革命文化的价值支撑和政治导向。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中孕育形成的革命文化蕴涵了党的政治理想和价值理念,在革命文化的历史变迁与发展当中,其始终不变的价值指向就是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在全党推动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保持坚定的政治方向。党建立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面临内忧外患,人民陷入战乱频仍,民族处于深重苦难。为挽救民族、拯救民生,“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而告终。”[1]中国走向何方?“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6](P50)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尝试解决这一难题。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年轻的共产党人,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进行了大胆探索,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但党在幼年时期经验不足,革命遭到重大挫折。血的代价教育了年轻的共产党人。猛然警醒的中国共产党人独立地开展土地革命,之后与国民党联合抗日,又用三年左右时间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最终赢得了政权。从党的建立到新中国的成立,革命话语主导一切,革命文化经历形成、发展到成熟的历史进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始终没有任何的偏离。推其原因,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天然是革命文化发展变迁的价值目标,也是其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

(三)革命文化与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相互推进、共生共荣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7](P11)“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8](P311)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一对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矛盾体。积极的、进步的、革命的社会意识会极大地促进社会存在的健康发展。革命文化的形成和积淀过程,实际上正是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过程。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过程亦是对革命文化的继承、完善和发展的过程。革命文化对于涵养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具有正向激励效能。

革命文化始终激励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利益。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践行初心、履行宗旨,重在解决广大民众的生存问题。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这一问题得到彻底解决。随着历史的向前发展,人民期盼的是解决物质经济及其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的需要。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这一问题也得到根本性解决。进入新时代,人民对党的执政理念、对政府的施政纲领有了新期待,对过上美好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了新要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性变化时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P9)新时代,人民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要求,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有强烈反应。党肩负的历史任务就是要改变这一现状。为此需要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继续重视革命文化的激励作用,始终铭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以良好的态度、更好的质量满足人民的新需求,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素养。在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推动包括革命文化在内的文化产业发展,充分发挥革命文化资政育人的社会效应。

革命文化持续鼓舞中国共产党担当历史使命。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样,革命文化与时俱进地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繁荣。历史上,革命文化凝聚了近现代中国仁人志士为探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精神伟力和价值追求,是激励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非裔美国人马丁·路德·金曾说过,一个国家繁荣与否不取决于它国库是否殷实、城堡是否坚固以及公共设施是否华丽,而在于国家公民的文明素质,在于他们所受的教育,在于他们是否具备远见卓识和高尚品格[9](P148)。文化教育是民族进步的灵魂。革命文化是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引导革命文化走向繁荣发展。革命文化孕育形成与发展的历程亦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性历程。一切文化,包括革命文化都不能脱离民族主体而独立存在与永续发展。民族存亡与革命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中华民族苦难辉煌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从遥远的西方传到了中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领导人民获得了文化权利,这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智力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革命文化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在考察井冈山时,称赞井冈山精神是坚定执着追理想;就伟大的抗战精神,他指出,这“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6](P279)。党的奋斗历史昭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革命文化的激励作用;革命文化必将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二、革命文化涵养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现实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逢山开道、遇水架桥,敢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1]革命文化展现了百年来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壮丽场景,历经岁月洗礼与时间考验,仍具弥足珍贵的时代价值。今天,世情、国情与党情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充分挖掘革命文化价值潜能,使之对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培植与涵养持续发挥效用,具有其客观现实基础。

(一)世情变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世界范围内右翼思潮对政党政治影响加深,革命文化涵养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价值自信不可动摇

何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回国参加2017年度驻外使节工作会议代表时,首次提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概念[10](P163)。此后,在一些重要会议和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党的工作必须有新变化。“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2](P77)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当今时代潮流和国际大势的精准把握,着眼于中国未来中长期发展需要,以“百年未有”揭示世界大局的变动,以“民族复兴”谋划国内战略的布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机遇。但大局变幻无常,影响民族复兴的因素也就越多。如何在大局中保持定力,关键就在于把握规律,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于变局中开新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右翼思潮沉渣泛起。受其影响,世界政治走向扑朔迷离,各国政治决策举棋不定。这无疑增加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守政治信仰与初心使命的变数,不能不引起全体党员足够的重视与关注。

何为左右翼?左翼与右翼是相对的。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对左右翼有不同的理解。一般说来,左翼主张积极变革旧世俗与社会政治制度;而右翼则相反,强调守传统,求稳妥。比如西方国家的保皇党一般看作为右翼。目前,学术界对右翼政治势力的表述比较宽泛:极端右翼(Extreme Right)、极右翼(Far Right)、民粹主义激进右翼(Populist Radical Right)、激进右翼(Radical Right)、民族主义右翼(Nationalism Right)、新法西斯主义(Neofascist)与反移民主义者(Nnti-immigrant)等[11](P32)。近年来,右翼思潮在世界范围内沉渣泛起。一是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死灰复燃。新自由主义极力推崇个人至上。“把自我放在社会之上,用自我价值超越社会价值,进而达到宣扬个人中心和个人至上,从而否定集体主义的目的。”[12](P60)新自由主义思潮与我国政府倡导的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与革命文化弘扬的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完全相悖。新自由主义思潮对我国主流价值观带来了负面影响。在这种错误思潮影响下,部分青年人淡化了集体观念,抛弃了党的宗旨意识。关注私人利益、实现个人价值,确立自我中心,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之风悄然升温。新自由主义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二是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新嬗变。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发端于19世纪60年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历经一个世纪的嬗变,现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思潮。随着新世纪到来,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在思想与实践层面上提出了一些与当下中国主流价值观相左的观点。文化保守主义者认为:“在当今的中国大陆,一种外来的异族文化——马列主义——在国家权力的保护下取得了‘国教’的独尊地位,而这种异族文化既不能安立中华民族的民族生命,又不能表现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这使中华民族近百年来生命无处安立、精神彻底丧失的局面发展到了最高极点。”[13](P22)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文化保守主义者认为:“儒学理应取代马列主义,恢复其历史上固有的崇高地位,成为当今中国大陆代表中华民族民族生命与民族精神的正统思想。”[13](P22)文化保守主义打着保护民族文化的旗号,行颠覆马克思主义在现今中国意识形态主导地位之实,我们必须警惕这样的用心。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了中国革命的斗争实践,同样指导了中国革命文化的前进方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人民拿起了革命文化这一精神武器,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变革。否认这一点,就永远读不懂悟不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

(二)国情变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革命文化涵养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坚强意志不可衰退

国情、社情与民情历来为政党、政府与社会组织所关注。中国的国情有别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有别于资本主义国家。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的最大国情是什么?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有过精辟概述。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14](P10)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在制定政策、谋划工作、推动落实等方面要立足初级阶段。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要紧扣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国情。中国的基本国情没有根本性改变,但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了新变化。新时代,“变”的是社会主要矛盾,“不变”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推进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践行初心使命,必须建立在“变”与“不变”的基础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与国家政府善于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紧紧围绕初心,狠抓民心工程。坚持问题导向,敢啃“硬骨头”,解决了许多未曾解决的问题。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无比自豪地指出:“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1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

与此同时,在国情的深刻变革中,认真续写民族复兴大业这篇文章没有停顿。实现民族复兴是永恒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面临难得机遇,具备坚实基础,拥有无比信心。”[16](P415)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实现民族复兴的民族情感深深扎根于党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无论历史多么久远、岁月如何蹉跎、社会怎样变革,中国共产党都不能、也不会放弃革命文化的激励导向作用。然而,伴随着国情的深刻变革,社会上出现了一股邪风妖气。嘲讽历史,告别革命,戏弄英雄的社会思潮——历史虚无主义阴魂不散且贻害匪浅。历史虚无主义之目的在于搞乱思想,搞散人心,搞垮制度,严重阻碍了中国梦的实现。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出现时间较久,影响较大。五四时期,历史虚无主义以传播西方思想文化为特征否认民族传统文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虚无主义以否定党开创的革命道路为特征,进而排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历史虚无主义改头换面地“将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爱国精神视为充斥着民族自负心理的民粹主义,将社会主义所彰显的集体主义视为遏制人性发展的枷锁,甚至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所取得的社会主义事业成果视为虚无的‘乌托邦’,将社会主义改造视为无物”[17](P18)。20世纪末,历史虚无主义别有用心地散播告别革命论、革命过时论,鼓吹走改良道路。历史虚无主义的成功范例就是实现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在历史虚无主义推波助澜下,苏联大部分人,甚至许多苏共党员认为斯大林是恶魔、列宁是无赖。十月革命使俄国离开了“人类文明的正道”[18](P44)。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6](P5)21世纪以来,历史虚无主义以还原历史为噱头,否认、歪曲党的历史,诋毁英雄。一段时期以来,在一些影视作品、学术探讨、电子游戏与3D动漫中出现了所谓的抗日神剧,曲意歪解、剪裁历史。嘲弄英雄刘胡兰是小三,黄继光不小心摔倒在敌人的枪眼上。甚至制造谣言,如雷锋玩姐弟恋,孙中山包二奶等。对历史虚无主义,中国共产党给予了严厉批判,坚决反击。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坚决抵制、反对党史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19](P7)2019年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在讲授中国历史时,必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自觉反对那些数典忘祖、妄自菲薄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6](P71)。特别是在2021年2月20日,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20]对历史虚无主义必须起底,举旗亮剑,揭露其险恶用心与深刻危害,让历史虚无主义无所遁形。

(三)党情变化:奋进新时代的征途中“四风”问题影响到党内政治文化和政治生态,革命文化涵养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紧迫性日渐突出

发轫于五四时期,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成熟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彰显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厚实革命文化内容,创新革命文化表现形式,努力推动革命文化成为党的精神建设和党内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依托。民族复兴为华夏儿女共同心愿。百年来的中国共产党为民族独立而奋斗,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带领中国人民在民族复兴的追梦路上迅猛奔跑。经过一个世纪的不懈努力,“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14](P35-36)。实现民族复兴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方向,同时,为人民谋幸福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方向。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贯彻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在“为了谁”的问题上毫不含糊。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为大众谋翻身解放奋不顾身,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无怨无悔。新时代,共产党人继续发挥革命文化的涵养作用,始终做到服务人民不走样、不打折,努力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不懈怠、不松劲。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经受住了各种考验,把新时代人民提交的“考卷”精准答全、答好,接受人民的评判。

然而,奋进新时代的新征程中,在长期革命战争考验中生长出来的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意识,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与不可预测的阻力。纵览当今世界,推行市场经济是大势所趋。但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市场经济改善了经济生态,也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与文化准则。在市场经济影响下,社会上涌现出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和思想,腐蚀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搅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冲击着党内政治文化和政治生态。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必须看到,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一些问题还相当严重,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14](P368)“这‘四风’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21](P1)“四风”来势迅猛,冲击着党的优良传统,消解着党内文化的正能量。一些党员干部功利主义膨胀、信奉物质享乐,淡泊了初心忘记了使命,丢掉了党的宗旨和理想信念,抛弃了革命年代崇尚的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3月18日在兰考县考察时指出:“现在,脱离群众的现象在某些方面比十年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前更突出了。”[22](P35)正是从解决现实问题出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仍然要弘扬革命文化、学习党的历史,充分挖掘革命文化这座精神宝库的历史价值,充分发挥革命文化资政育人、涵养初心使命的现实价值。在当代,革命文化是“最好的营养剂”,也是最好的执政资源。只有继承和发扬革命文化,赓续红色血脉,补足精神之“钙”,铸牢精神之基,方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此,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认真编辑好革命文化这本历史课本,为党员干部提供精神食粮。近年来,中央一方面大力弘扬革命文化,另一方面在全党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与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弘扬革命文化与系列教育活动相互推动、相互映照,以此教育全党同志始终做到“三个不能忘记”:“不能忘记走过的路”“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6](P121)。

三、革命文化涵养共产党人初心使命遵循的逻辑进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1]以上讲话表明,以伟大建党精神为突出代表的革命文化为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整体记忆的凝结,历史地见证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由微弱走向强大,由贫穷实现小康的辉煌历程。奋进新时代,革命文化继续担当着涵养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重任。

(一)历史逻辑:革命文化历史记载了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演进脉络与责任担当,是百年来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最好的原始脚本

党在推动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民幸福生活的历史征途中,沉淀了内容丰富、体裁多样的文献史料与珍贵的历史遗址,铸就了辉煌的革命文化。一部革命文化史就是一部共产党人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奋斗史。十九大后,习近平总书记瞻仰中共一大会址时,当看到陈列馆的件件物品与听完讲解员的娓娓陈述后,习近平总书记情真意切地说:“建党时的每件文物都十分珍贵、每个情景都耐人寻味,我们要经常回忆、深入思索,从中解读我们党的初心。”[6](P184)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从改革开放到国家进入新时代,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风雨兼程,不懈奋斗,在践行初心使命中创造了许多奇迹。这些奇迹凝聚成历史文献、珍贵档案,呈现为革命旧址、遗址遗迹和革命纪念物,都是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有机组成部分,共同投射出党的阶级斗争、科学实验与生产实践的壮丽画卷。据调查,“全国革命文物资源家底基本摸清,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6万多处,国有可移动革命文物100多万件/套。中宣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两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37个片区覆盖31个省(区、市)268个市1433个县。”“革命纪念馆渐成体系,全国革命纪念馆超过1 000个。”[23]革命文化不仅仅局限于物质的可见的文化形态,更多的是呈现于无形的文化形态。在此,我们暂且将其归于精神层面的文化。精神层面的革命文化主要有理想信念以及物化的精神文化的特定词汇——伟大建党精神与井冈山精神等。此外,还包含制度范畴的革命文化——民主集中制原则、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三三制”原则等。

革命文化真实地反映了党的宗旨。“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起,就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24](P5)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与落脚点是革命文化区别于以往腐朽落后文化的重要标识。革命文化倡导为民谋福的价值理念。人民性为革命文化的根本特性,也是革命文化在性质宗旨上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不是具有自己特殊利益的独立的政治组织,而是代表人民利益、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人民性的政党,个人有自己合理的利益诉求,但作为政治组织的政党,只有摆脱自己利益,才能真正代表人民利益。”[25](P23)井冈山时期,朱毛红军喊出了“打土豪、分田地”最原始的口号,朴素地表达了广大民众的根本愿望,同时,也明确地道出了朱毛红军的宗旨本意。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曾说过,苏区党与红军必须关注民生,解决苏区民众的真实问题。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深刻阐述了两个核心问题:一个是关于群众生活的问题;另一个是关于工作方法的问题。毛泽东指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妇女群众要学习犁耙,找什么人去教她们呢?小孩子要求读书,小学办起来了没有呢?对面的木桥太小会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许多人生疮害病,想个什么办法呢?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广大群众认识到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26](P138)这篇经典文献堪称共产党人践行初心的最好原始脚本。

百年来,党的初心与使命构成为党的历史活动的两条主线。初心固然重要,使命不可放弃。2019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上阐明了党一路走来的成功秘诀。“回顾党的历史,为什么我们党在那么弱小的情况下能够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在腥风血雨中能够一次次绝境重生,在攻坚克难中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不管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义无反顾向着这个目标前进,从而赢得了人民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27](P4)延安时期,面对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毛泽东坚定地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26](P161)实现民族独立,谋求民族复兴的不懈追求伴随中国共产党从昨天走到今天,并坚定地迈向明天。历史学家金冲及说过:“一百多年来中国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革命也好,建设也好,改革也好,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28](P10)习近平总书记将“这个目标”概括为“中国梦”。“中国梦的提出,将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把梦想从个人层面上升至国家层面。”[29](P95)正如人有梦想,政党同样有梦想。有梦想才有追求的动力与欲望。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有梦想才历经沧桑不懈怠,昂首阔步迈进新时代,接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篇鸿篇巨制。

(二)理论逻辑:革命文化与共产党人初心使命同属马克思主义理论范畴,话语表达同音,理论渊源同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生动展示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种先进的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党的革命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与理论遵循。当然,查阅马克思、恩格斯的众多论著可知,关于文化的表述相对薄弱,但并不否认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的高度关注。从1852年到1853年,马克思摘录了威·瓦克斯穆特的《文化通史》、威·德鲁曼的《文化史大纲》与古·克列姆的《人类文化通史》三部文化史的核心内容,并将其整理为《伦敦笔记》。马克思主义革命文化思想是在批判唯心主义文化观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坚定的革命性。18至19世纪,盛行于欧洲的文化观充斥着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马克思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以往的“所谓文化史全部是宗教史和政治史”[30](P50)。这一思想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一书中有很好的表达。欧洲唯心主义影响着马克思的思想发展,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延伸,特别是关于物质与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重大成果的产生,促使马克思在文化观念上实现了革命性重塑与再生。马克思发现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人类社会生产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文化的产生与进步不能在观念中诞生,它是由生产的普遍规律决定。此后,在1844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文化观展开了系统的批判。正是在深入研究物质生产活动的现实基础上,马克思跳出了唯心文化观的泥潭,开始转向唯物主义文化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观。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到古老的中国,给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思考国家、社会、民族等重大问题的全新视角与宽广视野。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在随后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中将唯物观深深嵌入到革命文化建设之中,并给革命文化的核心要义、基本内核与科学精神注入了新元素。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正是在吸收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方法基础上生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文化发展脉络上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同根同源,一脉相承。

如果说党的革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同根同源,那么党的初心使命则与马克思主义同宗同旨。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政治组织皆因争夺国家政治权力而存在,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利益与原则要求。作为政治组织,具有特定政治纲领的政党集中代表着特定阶级的利益。从历史至今天,放眼世界政党政治的发展历程,我们明显地看到,无论资产阶级政党,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其初心使命都内在地反映着该政党的性质与宗旨。超脱目的使命、政治诉求的政党是不可能存在的。马克思曾在批判鲍威尔的唯心主义利益观时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7](P286)同时,马克思还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1](P82)物质利益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共产党人不必隐瞒自己的利益观,“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2](P411),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利益观的最初表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以来,坚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实践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从而才有了今天执政的群众基础与社会基础。在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了“半条被子”的故事。“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6](P151)党、红军与人民血脉相通、生死相连,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说:“长征的胜利,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力量,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必须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克服困难、赢得胜利。”[6](P144)红军纵横十余省,完成伟大的漫漫西征,一路践行初心,一路获得民心,这就是长征胜利的精神密码。

党始终关注民生,践行宗旨意识,同时,党始终关注民族复兴大业。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照映下,中国人民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情感倍感珍惜。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工人没有祖国”,但工人“本身还是民族的”[32](P419),揭示了共产党人在对待国际性与民族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同时,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每个民族都必须获得独立,在自己的家里当家做主。”[33](P463)“人民的主权就是民族独立性。”[31](P291)从而把民族独立上升到国家主权高度。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认识与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走出书斋,落脚现实世界,就必须与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反过来,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在践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过程中,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运用新的话语表达、增添新的实质内容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既遵循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又结合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实际,努力践行初心使命,书写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时代新篇章。

(三)实践逻辑:充分发挥革命文化润物无声的功能,滋养党内政治文化,确保共产党人初心使命这一光荣使命得到全面践行

什么是党内政治文化?很多学者从不同的学术视角做过认真的研究与探讨,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共识。颜景高认为党内政治文化是党的思想灵魂、精神旗帜,具有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34]。史成虎则认为党内政治文化是党在长期政党实践中根据不同时代的实践背景而建设的党内有机政治文化系统。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既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治本之策[35](P16)。也有学者将党内政治文化综述为一种信仰文化、组织文化和实践文化[36]。当然,对于党内政治文化的科学表述,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景与时空关于党内政治文化的论述,内容丰富深刻,分析精辟透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既是学理总结,又是政治定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指出:“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37](P1)这明确了革命文化孕育了党内政治文化的逻辑进路与建构主体。

革命文化具有润物无声的效能,深深滋养着党内政治文化。弘扬革命文化,滋养党内政治文化,就是要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永葆革命精神。红色基因是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党内政治生活的光荣传统,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承载革命文化核心内容,展示革命文化精髓要义的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构成为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传承红色基因,用好红色资源,教育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坚定理念信念,永葆革命激情,丰富“红色基因代代传”工程内涵,就是“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38](P3)。作为革命文化高度浓缩和精华的革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充分表达了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不懈追求。革命精神所蕴含的独特内涵和基本特征塑造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崇高境界,培育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核——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让党所倡导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优良传统深入党员、干部思想和心灵。”[39](P7)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确保光荣传统不丢,红色基因不变,就必须深入抓好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力度、深度与广度,确保党的价值理念与优良传统渗进血液、浸入心扉,更好地转化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不竭动力。

奋进新时代,如何发挥革命文化润物无声的功能,滋养党内政治文化,从而使得党的初心使命这一光荣使命得到全面践行?第一,以革命文化为旗帜,找准党内政治文化前进方向,认真践行初心使命。革命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首个文化形态,孕育于党的革命实践之中,承载着代代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并与党内政治文化共生共长,既是党内政治文化生长的基石,又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旗帜,决定着党内政治文化的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40](P17)红色是共和国最亮丽的底色。以革命文化为核心标识的红色文化是党于革命、建设与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文化主体与方向。在革命文化的召唤下,党紧紧扣住初心使命这一艰巨任务,一路走来,不敢懈怠。第二,以革命文化为灵魂,厚植党内政治文化前进根基,继续践行初心使命。革命文化是党的精神血脉中的内核和因子,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根与魂,是践行初心使命的最大动力。“理想信念也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是方向标;是人民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41](P2)当年的革命者为了实现理想,践行初心使命,有的负伤、有的牺牲,但更多的是成为无名烈士。革命先驱者的事迹记载在历史薄上,陈列在博物馆里,深刻展现出来的是坚定的理想信念、不屈的革命精神、高尚的为民情怀、厚重的文化底蕴,铸就成为不朽的丰碑,是当下继续践行初心使命的最好教材。第三,以革命文化为动力,铸牢党内政治文化自信,努力践行初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6](P125)党的自信来自哪里?最根本的就是党内政治文化的自信。建筑于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指导下的革命文化,极大地提振了党内政治文化的自信。1918年11月,李大钊大胆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这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下的自信。井冈山时期,毛泽东豪迈地指出,中国革命高潮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26](P106)。新民主主义革命28年的奋斗历史充分表明:践行初心使命过程中,革命文化动力充足,方向精准,党内政治文化必然自信满满。

四、结语

2019年3月4日,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讲:“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啊!我们的初心是什么?上海石库门、南湖红船,诞生了中国共产党,14年抗战、历史性决战,才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42](P9)以上海石库门、南湖红船、14年抗战、历史性决战等革命遗址、事迹和精神为代表的革命文化,折射出百年来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与永恒不变的初心,历经革命、建设与改革岁月,积淀成为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革命文化印证了党的成长发展历史,为涵养初心和使命奠定了智识基础;革命文化蕴含了党的政治价值诉求,为维系初心和使命提供了政治价值支撑;革命文化传递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强化初心和使命生化出不竭精神能量。抚今思昔,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刻,作为共产党人整体精神记忆和历史遗产的革命文化坚决不能抛弃。必须继续深化革命文化与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理论研究,勇于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立足新时代革命文化涵养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内在逻辑,促使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从感性认识、价值认同转化为实践行动。

猜你喜欢
共产党人初心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共产党人的感情
修炼好共产党人的“心学”
永远的初心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共产党人“心学”的几个问题(下)
关于共产党人“心学”的几个问题(上)
论“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