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晓辉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辽宁 沈阳 110122)
当前, 沈阳正着眼于立足于新的发展阶段,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 构建新的发展格局, 紧密围绕推动新时代全面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全方位振兴的关键时期。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繁荣发展沈阳哲学社会科学事业, 培养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 为沈阳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科学、 客观和民主的决策咨询建议, 对于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 推动沈阳老工业基地率先实现全面振兴、 全方位振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当前沈阳市正处于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全方位振兴, 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 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 为完成沈阳市“十四五” 时期各项目标任务、 推动经济社会全面振兴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是新时期赋予全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
(1) 肩负起党中央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使命的责任和担当。 习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指出: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要按照立足中国、 借鉴国外、 挖掘历史、把握当代, 关怀人类、 面向未来的思路, 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在指导思想、 学科体系、 学术体系、 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 中国风格、 中国气派。” 这为进一步繁荣发展沈阳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提供了依据, 指明了发展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沈阳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辛勤工作、 努力探索, 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丰硕。 但是,在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 学术体系、 话语体系等方面总体水平还不高, 社会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 人才队伍总体素质仍亟待提高。 面对当前激烈的国际政治经济竞争形势,沈阳市既要不断增强经济实力, 也要进一步增强全市文化创造力和影响力、 民族凝聚力, 切实承担起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新使命。 必须紧密结合沈阳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实际, 加快构建特色新型社科智库, 推进组织管理体制、 研究管理体制、 考核激励机制、 成果转化应用推广宣传机制、 学术交流合作机制等全方位的体制机制创新, 培育具有沈阳品质、 展现沈阳精神、 凸显沈阳实力的哲学社会科学力量。
(2) 沈阳哲学社会科学成为新时代精神引领者和传播者的现实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有理想、 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 通古今之变化、 发思想之先声, 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 建言献策, 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沈阳作为东北地区本科高校数量最多的地区, 具有高水平的学科、专业团队和人才资源, 拥有众多的科研院所和国家重点学科, 可以更好肩负起引导全体市民实现精神富有、 共筑精神家园的重要职责和历史使命。 全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树立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 努力成为党的理论的传播者和主流思想的守望者、 沈阳精神的弘扬者, 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思想舆论氛围, 让党的创新理论和路线、 方针、 政策更加深入人心, 筑牢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在全社会凝聚起同心同德、万众一心的思想共识, 为推动沈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全方位振兴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3) 沈阳哲学社会科学成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和全方位振兴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当前, 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加速推进创新转型、 积极适应新常态的新发展阶段。 沈阳作为辽宁省政治、 经济和文化中心, 必须肩负起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任, 必须以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和 “五大发展理念” 为引领, 紧紧围绕推进东北金融中心、 综合性枢纽城市建设, 进一步提升沈阳城市发展的软实力, 把沈阳建设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 加快向经济开放、 文化包容的东北亚国际大都市迈进的战略目标, 推动沈阳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在理论宣传、 咨政服务、 社科普及、 社团管理、 人才培养和桥梁纽带建设等方面改革创新。 同时, 紧密围绕沈阳经济发展、 改革创新、 产业转型、 文化建设、 生态文明、 民生改善等领域, 聚焦新常态下区域发展新问题和科学决策的新命题, 主动引导整合沈阳市内外社科研究力量, 开展精准研究和科学资政, 支撑和引领沈阳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 民主决策, 为推动全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和辽宁省经济社会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繁荣发展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 既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考察辽宁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有关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文件精神, 又要准确把握当前乃至较长一个时期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和重大问题, 抓紧抓早、 谋深谋实, 高质量做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规划, 科学制定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目标、 基本要求、 发展格局, 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 为推动沈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全方位振兴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 三中、 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 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牢牢把握 “五位一体” 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 的战略布局, 牢固树立创新、 协调、 绿色、 开放、 共享的发展理念, 坚持为哲学社科工作者服务、 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服务、 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 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 推动开放型、 枢纽型、 平台型哲学社会科学组织建设。
(2) 找准服务沈阳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热点问题。 紧紧围绕沈阳建设立足东北、 辐射全国、 影响东北亚的科技创新中心、 金融商贸中心、 信息文化中心, 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率先实现老工业基地双全振兴发展战略目标, 团结带领全市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 在理论宣传、 咨政服务、社科普及、 社团管理、 人才培养和桥梁纽带建设等方面改革创新、 奋发有为, 为推动全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大发展、 大振兴、 大繁荣和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全方位振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1) 凝练一个新的发展理念。 繁荣发展沈阳哲学社会科学事业, 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的新理念、 新思想和新战略。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和意识形态, 科学做好顶层设计和具体建设任务, 统筹全市各方力量、 协同推进,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更好服务, 为党的思想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更好服务。 坚持 “独立思考、 求真务实、 勇于创新、 敢为人先” 的精神, 坚持 “开放包容、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的方针, 体现沈阳气概、 沈阳风格、 沈阳特色、 沈阳现实, 着力提高沈阳在国际国内的话语权、 学术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
(2) 确立一个新的发展定位。 沈阳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应坚持问题导向和创新引领发展, 聚焦沈阳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紧密围绕沈阳地区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 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服务, 为党委、 政府决策提供全局性、 战略性、 前瞻性、 综合性的服务, 为沈阳和辽宁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 以及促进就业创业、 提高社会保障力度等民生问题开展决策咨询研究。 大力弘扬优良学风, 努力形成严谨治学、 崇尚精品、 注重诚信、 讲究责任的优良学风; 建设良好的学术生态, 努力形成风清气正、民主自由、 诚信严谨的学术道德风范。
(3) 构建一个新的发展形式。 沈阳应构建一个哲学社会科学核心总部——市咨询委, 下设五大哲学社会科学网络分支, 即党政军、 党校和行政学院及干部学院、 高校、 社科院、 科研院所,形成一套总部网格型、 立体化的社会科学组织管理体系。 同时, 科学确定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机构、 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 主要研究领域、 高端人才、 稳定的资金来源、 学术交流平台、 成果转化渠道、 信息采集分析系统、 治理运行结构、 对外交流合作等基本要素。
(1) 加强党政军哲学社会科学和资政建言建设。 支持市委、 市政府、 市人大和市政协的政研室、 参事室建设, 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着眼于民生改革和社会保障等各类热点、 重点和焦点问题开展研究。 做好哲学社会科学、 智库专家学者、 各级各类咨询委员会和各政研室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和项目的合作研究, 发挥各类各级专家学者的专业特长和学术专长, 形成资政建言和科研学术的整体合力, 努力构建大咨询、 大调研、 大合作的格局, 尽快将资政建议和研究成果转化为可操作、 可落地的成果, 成为党委政府决策咨询 “想得到、 信得过、 用得上” 的重要智库。
(2) 做强党校和行政学院及干部学院的哲学社会科学。 首先, 要明确职能, 即四个服务。 第一, 推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和学习,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理论创新服务。 第二, 做好全市党员领导干部、 国家公务员、 各民主党派负责人等各类干部教育、 培训和轮训工作, 进行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为提高全市各级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服务。重点关注沈阳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核心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和沈阳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研究, 为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决策提供资政建议和服务。 第四, 为沈阳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服务, 探索新形势下党的执政规律、 完善执政方略, 提高执政的科学水平。
(3) 着力打造高校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首先, 结合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总体方案》, 组建在沈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联盟, 制定出台 《沈阳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建设计划》。 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 把一流大学建设、 一流学科建设与推动沈阳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紧密结合, 促进高等学校各个学科及其专业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 科学技术服务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着力提高高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和驱动力。 其次, 遴选进入全省“双一流” 建设计划的高校, 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建立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建设一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和重点实验室,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宣传和教育工作, 不断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课堂、 进教材、 进学生头脑” 工作, 切实增强 “四个自信”, 充分发挥大学在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方面的功能与作用。 再次, 充分发挥驻沈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以及其他学科专业齐全、 高层次及高学历人才密集、 学术水平高、 对外交流广泛等优势, 组建相关哲学社会科学和专业智库团队。 加强中青年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和专业人才培养, 聚集一批与党同心同德、 引领时代发展和社会风尚的思想家和理论家, 造就一批具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学贯中西、 举世敬仰的大师。
(4) 大力推进沈阳市各级社科院和社科联的哲学社会科学建设。 重点支持市社科院、 社科联的哲学社会科学建设。 首先, 坚持围绕大局, 服务中心工作。 围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 幸福沈阳共同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 民生改善、 社会保障等市委市政府决策急需的重大课题, 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等重大任务, 开展前瞻性、 针对性和储备性资政研究, 提出专业化、 建设性和切实管用的对策建议。 其次, 坚持特色优势发展战略。 把有限的人力、 物力投入到最具特色、 最具优势、 最有发展的领域。 将当前国际国内热点问题作为重点研究领域, 为国家和省市地方政府决策提出有针对性、 可操作的对策和建议。 再次, 进一步完善机构设置, 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构建方便快捷、 资源共享的社会科学研究信息化平台, 增加科研、 信息、 评估和推介中心。 创办 《沈阳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 建设沈阳哲学社会科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