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关键能力 涵养核心素养
——2020 年高考全国Ⅱ卷第38 题的启示

2021-12-24 09:50:21福建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21年1期
关键词:例题关键试题

福建

高考思想政治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培养关键能力,涵养学科素养,体现学科核心价值,对于一线教师的教学有很大的启示。认真分析高考试题,为教学提供方向,有利于提高教学的精准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益。2020 年高考全国卷Ⅱ第38 题,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为背景,考查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体现创新性、综合性、基础性、应用性,有利于实现学科任务,对我们的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真题呈现

(2020·全国Ⅱ卷·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数据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影响,2020 年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但3 月份主要经济指标降幅明显收窄。这表明我国复工复产成效逐步显现,经济复苏步伐正在加快。但是,随着海外疫情的扩散,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依然严峻,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2020 年4 月17 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会议强调加大“六稳”工作力度,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明确提出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六保”任务,并把保居民就业置于“六保”任务之首。

当前保居民就业对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知识,说明这一作用的传导过程。

【参考答案】就业是民生之本,保居民就业,居民能取得劳动收入;居民有了收入,能增强消费信心、稳定消费支出,推动生活消费品生产的复工复产;生活消费品生产的复工复产,能促进生产资料生产的复苏;生活消费品生产和生产资料生产的复苏,能促使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进而稳定和扩大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二、试题特点

1.创新试题形式,突显能力考查。

该试题与以往考生见到的高考试题不同在于设问方式的改变:“说明这一作用的传导过程。”表面上看,只是试题形式的变动,但实质上是试题内涵上的创新,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关键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以往很多试题不管形式如何改变,都脱离不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种惯性思维方式。然而,例题要求考生对“保居民就业对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进行推导。考生很难用已经掌握的做题方法加以套用,也就是要求考生要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该试题不仅仅要求考生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求考生具备论证和探究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分析多个事物之间的关系。通过推导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的能力。

2.加强基础考查,关注知识重构。

此道试题从经济生活角度设置问题,从范围上看,涉及第一、二单元等知识,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从内容上看,涉及就业、影响消费因素、生产与消费关系等知识。这些知识都是学生长期学习的知识储备中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例如,有关消费与生产关系这一知识点,该试题主要考查消费反作用于生产这一知识点,这是教材最基本的知识,考生一定要掌握。虽然本题考查的知识点看上去很简单,但是考生要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逻辑关系,特别是除了教材的知识,此题还涉及“产业链供应链”的时政知识,难度很大。总之考生要将教材知识与时政知识进行重构,建立新的知识库以应对新的复杂情境的考验。

3.关注学科任务,突出关键能力。

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学科任务是:分类与描述、解释与论证、预测与选择、辨析与评价。该例题主要是实现解释与论证这一任务。例题以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影响下的经济发展这一真实社会生活情境为背景,让学生运用学科技能与方法分析保居民就业对稳定经济发展的作用。要求学生运用课文理论对保居民就业如何稳定经济发展进行合乎逻辑与科学要求的论证和检验。由此可见,该试题对解释与论证这一任务的实现还是比较充分的。

学科任务的实现要求培养学科关键能力。培养学生关键能力是《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内在要求。关键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学生适应未来不断变化发展社会的能力。例题要求考生将所学《经济生活》中有关就业、消费、生产等知识与情境建立正确的联系,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从而引导学生增强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认知能力。由此可知,该例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为学生将来走入社会打下基础。

4.突显核心素养,提升命题立意。

思想政治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的学习应该获得的学业成就之一。例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核心素养。试题通过分析保居民就业对稳定经济发展的作用,让学生理解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加坚定党的领导,从而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通过阐述试题的内容,让考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面对经济建设中的问题,作出理性的解释,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例题还有利于学生培养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的人文情怀。

三、教学启示

1.审慎分析试题,科学利用情境。

例题让学生对“保居民就业如何稳定经济发展的传导过程”进行阐述,表面上看,考生只要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推导,与试题的情境没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情境中的有效信息大部分都是孤立的,没有涉及推导。但是如果考生能够联系知识分析情境,会发现情境给了很多的提示,例如:“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提示考生经济发展与扩大内需的关系,从而联系到就业、增加收入等知识。“明确提出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稳定、保基层运转‘六保’任务”,让考生思考“六保”之间是否有一定的联系,从而联系到“能促使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进而稳定和扩大需求”。

2.落实学科任务,把握时代脉搏。

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是高考评价体系中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规定了考试怎么考的问题。例题综合体现这四个方面的要求。从基础性方面来说,不管题目千变万化,必然考查基础知识。教学过程当中还是要扎实基础,以不变应万变。例题考查到的生产与消费关系、就业等知识都是教材的基础知识。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当中应特别重视对基础知识的把握,通过背诵、默写、回顾、相互提问、应用等方式把握基础知识,稳抓稳打,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从综合性方面来说,该试题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学科思想方法,多角度观察、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创新性方面来说,以往推导题都是出现在选择题当中。因为选择题中有选项,考生只要考虑选项中的推导过程是否正确即可,无形中降低了难度。然而在非选择题中,要求学生根据情境进行推导,对于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性思维方式要求较高。从应用性方面来说,要求学生能够善于观察现象、主动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具备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实践能力。从例题的参考答案:“生活消费品生产和生产资料生产的复苏,能促使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进而稳定和扩大需求、促进经济发展”中,可以看出答题的最大特点在于,将教材知识与时政语言相结合,这告诉考生如果只会背诵教材知识,是无法得到更好的分数的。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当中,第一,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应该时刻关注时事,将所学的知识分析时事;第二,关注时政当中的新观念、新理念,并与教材知识相互联系,不断深化、扩展教材知识点。

3.加强方法参透,增强关键能力。

任何事物发展都是有规律的,任何题目都有一定的解题方法,因此考生不能光背知识点,还要归纳与总结解题方法。例题要求考生说明保居民就业如何稳定经济发展的传导过程。实际上涉及推导型主观题的解题方法。考生首先要通过审题确定推导的首项与尾项;其次,分析情境,寻找对于推导有作用的关键信息;再次,联系教材知识进行恰当的演绎;最后,综合考虑设问、情境、教材知识,综合阐述。考生如果掌握这一类型试题的解题方法,组织答案就会更得心应手。例题给考生的启示是:在学习过程当中要掌握不同的解题方法,并自觉将其应用到每一次的考试与练习当中,做到熟能生巧。

培养支撑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是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发展对现代考生的要求。考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加强认知、合作、创造等关键能力培养。考生首先应该对试题所考查的能力有所了解;其次,通过针对性训练,加强自主合作学习、做错题集等方式提升各项能力;最后,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加强反思与总结,真正提升自己的关键能力。

4.强化价值导向,涵养核心素养。

高考思想政治试题具有“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积极引导学生从“做题”到“做人做事”,彰显核心素养教育的鲜明导向,不断增强考试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关注育人目标的转变。课堂不再以培养学生解题能力、考试取得高分为唯一目标,更多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自觉与错误的价值观做斗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让学生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转变教学方式。教师必须跳出教材教知识,积极引导学生密切关注国内外重大时事,密切关注党和国家的重大路线和方针政策,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增强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感。

猜你喜欢
例题关键试题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高考考好是关键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向量中一道例题的推广及应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获胜关键
NBA特刊(2014年7期)2014-04-29 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