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黄颡鱼苗种培育技术

2021-12-24 07:55:13王玉广姜守松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22期
关键词:放养密度池底鱼苗

王玉广 姜守松

(1.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水产局,安徽 滁州 233100;2.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定城水利水产技术服务中心站,安徽 滁州 2332003)

1.鱼苗培育阶段

苗种培育遵循“三分养七分管”原则,所以培育鱼苗过程中不仅对养殖技术水平有严格要求,而且对日常管理要求更加精细,精准管理是养殖成败的关键。鱼苗培育常见的有:水泥池培育和池塘培育。

1.1 鱼苗水泥池培育

1.1.1 基本条件:水泥池可自建,也可利用四大家鱼产卵池进行鱼苗培育,面积为20-40平方米,可控水深1米左右,以圆形为主,给排水设施完善,进水口设置在池壁檐口下方0.5米处,与池壁形成45°角,使水流呈微循环流动,排水口设置在池底中间,池底边与排污口要形成坡比,高差0.5米,同时承担残饵粪便排污功能,有利于水质的改善。水源丰富满足取水量需求,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1607-89)的要求。

1.1.2 清池消毒及放养事宜:池壁池底都要彻底进行清扫消毒处理,进水口设置60-80滤网,预防野杂鱼进入池内,放苗前池内搭一个2.0×1.0×1.0米小网箱,将鱼苗放入网箱内,操作小心轻放,避免应激胸鳍棘刺扩张,造成鱼体受伤感染水霉和细菌,使用3%-5%食盐溶液或碘制剂浸泡5-10分钟鱼体消毒,加强观察发现情况及时放开。距离池底25-30厘米处搭设2个食台,池上方架设遮阳网。

1.1.3 放养密度:根据水体溶氧、水质、养成规格等条件,每立方米水体放养2500-3000尾左右。

1.1.4 饲料及投喂技术:第二天驯化投喂配合饲料粉料,逐渐增加饲料量,一周后搭配少量小粒径颗粒饲料,投喂量为鱼苗总重量3%-5%。当体长到5厘米左右,全部投喂颗粒配合饲料。配合饲料要求购买品牌或大厂的,质量有保证。投喂方法是根据摄食状况、水温及鱼体的大小而定,开始2-3天少量多次,摄食规律形成以后坚持“四定”原则,减少饲料浪费降低养殖成本。

1.2 鱼苗池塘培育

1.2.1 池塘条件:供电正常,道路畅通便于运输,水源充足,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进排水方便。池塘面积不超过3-5亩,池埂平坦、无渗漏、池底淤泥保持10厘米左右,排水口周边60-100平方米略低于其他池底0.2-0.5米形成水荡,便于鱼苗捕捞,四周无杂草,鱼苗池东西向,无高大树木。

1.2.2 放养前准备工作。清塘一般在冬季或早春将池水排于,清理出过多淤泥,整修塘埂、池底,疏通进、排水路;池底经过冬季冷冻、阳光紫外线杀死有害细菌、降解有毒有害物质,减少病虫害。

消毒主要以生石灰为主:每亩用100-150千克生石灰(最好是出窑的块状),池底保持10-20厘米水深,石灰分散打堆经水酵开后全池泼洒,不仅杀死野杂鱼、有害细菌、寄生虫,还可以起到肥水作用。

基肥主要施用完全发酵过的有机肥每亩200-350千克;前期注入新水达到60厘米左右,进行浮游动物培育,水温22℃以上时,注水施肥后7-9天轮虫数量达到高峰,投放鱼苗较为适宜,随着鱼苗生长,增加新水扩大鱼苗活动空间,同时要适时追施,确保水体浮游生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数量,鱼苗始终都有丰富适口的天然饵料,这是池塘培育质量好的鱼苗技术关键。

1.2.3 放养密度。根据池塘条件,计划产量、技术程度,日常管理水平,鱼苗大小等各方面因素,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规格整齐、体表鲜亮无伤、游动迅速“小乌”鱼苗放养密度为每亩3-4万尾为宜,单养模式;若搭配其它鱼类时养殖密度需要降低到2-3万尾,搭配白鲢“夏花”300尾/亩,花鲢“夏花”100尾/亩和1龄草鱼“秋片”150尾/亩,必须在主养鱼苗投放2周后,再投放搭配品种。

1.2.3.1 放苗前“试水”和浸泡消毒。放苗前,一定要“试水”确保鱼苗投放安全,取一盆池塘水将十几尾鱼苗放入水中,经过一夜观察鱼苗活动正常,即可放苗,同时注意运输鱼苗水温与池水温差不能超过±2℃。

1.2.3.2 定期注水和水质调控。水质调控与定期注水可同时进行。定期注水是鱼苗培育过程中加快鱼苗生长和提高成话率的有效措施。鱼苗下塘时水深60厘米左右,浅水升温高,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为鱼苗提供大量天然饵料;但经过7天培育,鱼苗个体增大活动空间受限,水质、溶氧、氨氮、亚盐等因子变化影响鱼苗生存环境,每隔7天加注10厘米左右新水,同时排出进水量三分之一的底部老水,追肥量为每亩75-100公斤。水质较肥时,可使用芽孢杆菌或过硫酸氢钾复合盐进行底质改良,降低水体中氨氮、亚盐、H2S等有毒有害物质含量。

1.3 病虫害的预防和治疗

苗种阶段病虫害的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关系到成鱼的养殖和经济效益。具体防治措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鱼苗拉网、转塘、运输需要仔细小心,确保鱼体不受伤,加强日常水质调控,定期改良底质,使用微生物制剂和微孔增氧,极大地降低鱼病的发生率。

1.4 鱼苗分池

分池是促进鱼苗生长、降低养殖成本、提高饵料利用率、缩短苗种培育周期的关键措施。

黄颡鱼属于底层鱼类,鱼苗起网率较低,主要采取排水捕苗法;捕捞前停食1~2天,将鱼苗池的水排放至积水凼处,使鱼苗归集积水凼里,用抄网将鱼苗捞起来,放入预先搭建网箱暂养2~3个小时,促进体表粘液分泌、粪便的排出、清洁鳃与体表,目的是增强幼苗体质,提高出池和运输成活率,分池避开高温时间段,尽量在晴天8:00之前或下午17:00点后进行,操作轻柔小心,避免胸鰭和背鰭的硬棘互相刺伤,易被寄生虫和细菌感染。

1.5 做好养殖记录

记录内容包括:1.5.1培育方法;1.5.2水泥池、池塘基本条件状况;1.5.3放养密度及数量;1.5.4清塘药物、水体消毒药物及鱼病防治药物(症状、死亡情况、用药浓度用药效果等);1.5.5水质状况:PH值、氨氮、亚盐、H2S、溶解氧等数值;1.5.6水色、透明度;1.5.7进、排水情况、天气状况;1.5.8投料种类、方法、数量、摄食情况、鱼苗活动情况(主要记录异常情况);1.5.9定期打样称重;1.5.10分池转池情况;1.5.11计算生产成本、经济效益;1.5.12总结经验教训。

2.鱼种培育阶段

鱼种培育指从“夏花”培育至“秋片”“春片”等大规格鱼种过程。在鱼苗培育阶段已驯化成摄食人工配合饲料,所以在鱼种培育阶段,以人工配合饲料为主。

2.1 池塘条件及清理

鱼种培育池面积比鱼苗池可略大些5亩左右,长方形较为适宜,因为面积过大,易造成鱼种摄食不均,并给捕捞操作带来困难,池塘水深在1.0米左右。池塘清整消毒和鱼苗培育池相同。

2.2 苗种放养

放养迎水性强,整齐,体表鲜亮无伤的鱼苗,并对鱼体进行消毒,流程和鱼苗培育相同。根据生产计划和池塘条件而确定苗种的放养密度,“夏花”放养培育成“秋片”到成鱼养殖,每亩放养量为18000尾左右;如果需要短期大规格鱼种,分池进行成鱼养殖的每亩放养量为5000尾左右,为了合理利用水体和饵料资源,每亩水面可搭配白鲢大规格鱼种200尾,一龄草鱼鱼种100尾。禁止搭配鲤、鲫等底层鱼类。

2.3 饲料及投饲技术

首先在池塘搭2个饲料台,其材料采用竹席、彩条布等物,每亩池塘饲料台的面积约6-8平方米即可,将饲料台用竹桩或木桩固定的离池底约10-20厘米处,然后将饲料投喂在饲料台上。

2.4 饲养日常管理及水质调控

在整个鱼种培育过程中,池塘日常管理是一项细致的、多方面的、经常性的工作,是提高鱼种成活率,使其达到大规格的关键。

2.4.1 每天投喂饲料要特别注意“四定”即定时、定位、定量、定质。

2.4.2 每周清整食场1次,同时用碘制剂或氯制剂消毒1次。经常清除池边杂草和池中腐败污物,保持池塘环境卫生,防止有害生物、病菌的滋生。

2.4.3 每天早、中、晚巡塘3次,观察水色和鱼的活动,特别是浮头情况,如浮头较严重,应及时加注新水、开启增氧机。

2.4.4 苗种培育期间,也是蝌蚪和各种有害水生昆虫繁殖时期,应随时捞出池塘蛙卵和蝌蚪。发现水鸟较多时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驱赶。

2.4.5 水质调控适时注水,改善水质。池塘中每天投饲量大,排泄物多,池塘水极易过肥。

2.4.6 鱼种培育阶段,水温高水质变化较大,也是病虫害高发季节。加强巡塘频次,通过定期杀虫、消毒、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等措施预防鱼病的发生。黄颡鱼出血性水肿病,消毒杀菌同时,用氟苯尼考+扩繁EM菌拌料投喂,每天一次,连续3-5天,效果较好。

猜你喜欢
放养密度池底鱼苗
超长水池温度应力分析及探讨
高温天气水产养殖池塘如何防“底热”
惨!海南再现死鱼事件,石斑鱼养户亏上百万,刚投放鱼苗几乎全军覆没
当代水产(2019年7期)2019-09-03 01:01:52
游白沙坡温泉
含笑花(2018年1期)2018-01-24 15:28:06
放养小龙虾虾苗注意事项
鱼苗养殖中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乡村科技(2016年12期)2016-02-19 07:56:05
黄颡鱼工厂化育苗技术
川西竹林地生态养鸡放养密度筛选的研究
家禽科学(2015年5期)2015-05-30 10:48:04
谨防购买鱼苗计数中的骗术
农村百事通(2014年8期)2014-08-15 03:08:53
春放鱼种的适宜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