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东福
(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农业农村局,福建 宁化 36540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乡村振兴作为目前的重要发展目标,对小康社会建设有着较大的影响,通过对宁化县的农业、农村、农民展开全面调查,制定恰当的措施来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使乡村建设的效果有效提升。
农村经济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随着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宁化县农村经济也在迅速发展,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也逐渐庞大。目前,宁化县农业经营主体有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到2020年底,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业企业有262家,农民合作社有731家,家庭农场490家。
1.1 有利于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中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县中青年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务工,造成农村耕地大量抛荒,严重影响了粮食安全生产。发展农村经济能有效吸引当地农民回乡创业,从而合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防止土地荒废,促进乡村经济不断发展。
1.2 有利于促进农民脱贫增收。宁化县是农业生产大县,全县有16个乡镇,210个村。根据统计年鉴,宁化县2019年耕地面积42.3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79.8万亩,总人口37.5万人,其中农村从业人员15.4万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7.9亿元。全县紧紧围绕“两米、两茶”—河龙贡米、薏米、茶叶、油茶优势农业和特色农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1.3 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农村经济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农村经济有利于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缩小了城乡的贫富差距。
宁化县乡村振新按“发展一批、巩固一批、提升一批”的工作思路,根据各乡(镇)、村的地理条件以及资源环境等为基础,以“2+4”振兴战略来实现发展目标,即以湖村镇为东片中心和淮土镇为西片中心的两个乡村振兴示范区,将安乐镇、治平畲族乡、石壁镇、中沙乡等4个乡镇12个乡村作为振兴示范村,对项目资金进行全面整合,发挥出有效的示范效应,带动其他乡村的发展。
3.1 产业振兴规划不完善。在调研乡村的过程中,了解到产业发展的理念不够全面,缺乏完善的规划,一些措施比较传统,难以满足当前的实际需求。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用地的指标比较紧张,导致用地的成本有所提升。部分引进的项目在用地寻找过程中存在着困难,同时个别农户在土地的流转上与其他农户意见不同,也使项目难以落实。
3.2 人才资源匮乏。当前,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偏高,而人才引进效果又不佳,一些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回乡,这使乡村产业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如果不解决人才及劳动力问题,会对乡村振兴带来更多的问题,导致劳动力水平降低,同时也不利于产业创新发展目标的实现。
3.3 集体经济没有发挥带动作用。经过对宁化县集体经济情况进行调查发现部分乡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缺少产业经济的支持。部分村庄的条件水平比较低,设施建设落后,集体资产匮乏,产业基础也不稳定,这使村集体经济发展受阻,难以发挥出集体经济的引导作用。而融资问题也比较突出,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中,产业开发规模比较小,技术含量低,难以吸引社会资本及投入,导致经济运行速度减慢,资金的不足对产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4.1 农业比较效益有待提升。农村就业、农村产业经济效益比较差,农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产品多而不优、产业多而不强、品牌多而不响等问题依然存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程度不高,生态资源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发展的优势。
4.2 农村建设水平有待提高。农村农房建设比较落后,规划、建设、管理存在脱节问题,部分乡村的建设比较乱,“有新房没新村”的问题突出;基础设施短板明显,农村公路等外路比例比较大,农田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4.3 乡村基层治理有待加强,城乡融合发展后劲不足,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法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一些地方移风易俗任务比较重,还存在许多不适应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陋俗。
4.4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比较繁重。我县已经完成了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任务,己脱贫但不够稳定的贫困户113户385人、因疫情存在返贫风险贫困户14户43人、通过“一键报贫”确认的边缘户(非建档立卡贫困户)1户4人。脱贫攻坚还不够稳定。还有一些脱了贫,但离致富还有一定的差距,脱贫成果不够稳定,随时有返贫风险。
5.1 对当地重点产业进行全面的规划。振兴产业应做好规划,对乡镇地区的资源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明确发展目标,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制定完善的产业规划。通过加强对乡村的建设及土地利用规划,实现“多规合一”,使产业发展规划、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之间有效地衔接起来,建立多规合一的格局体系,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乡村重点扶持建设项目应允许用地规划调整,使用地的需求得到满足。同时,应将项目的规划充分落实,首先,应准确选择产业,使产业规划能够顺利落实,借助项目规划来吸引更多的技术及人才。其次,应保障好群众的利益,使群众能够积极参与到其中,结合本地的发展情况,采取相匹配的模式,以主导产业及特色产业为中心,经过资源开发、产业带动、资产经营等模式来提升集体经济水平,使集体经济的发展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5.2 加强技术人才引进工作。应重视乡村人才振兴发展,做好人才选拔工作,开展对农民的培训及教育,使其能够改善自己的观念,提升技术能力。在农民培训工作中,可将短期培训、学历教育等不同形式结合起来,建立多渠道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还应将创业大学生以及青壮年农民作为重点培训对象,建立培训制度,并且开展职称评定工作,建立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的农民队伍。加大力度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主体参与农民培训工作,使培训的效果加强,带动本土的产业发展。同时,应完善相关政策,提升待遇水平,吸引专业技术人才参加乡村振兴工作,并且以优秀的资源及项目规划来引进人才,扩大招商范围,建立名牌农业产业,使更多的人才加入到产业建设发展之中。此外,还应发挥出乡贤作用,借助乡贤具有人熟、地熟、村情熟的优势树立乡贤榜样,使乡贤能够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部分,经过组织乡贤议事会、理事会等方式来发挥其优势,并且形成“乡贤+经济发展”“乡贤+乡风文明”治理发展模式,吸引更多的乡贤人才投身到乡村振兴发展中,推动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
5.3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了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防止返贫,应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新衔接及协同工作做好,使脱贫的效果更加显著,并且建立脱贫机制。我国的脱贫攻坚发展目标提出了持续推动全面脱贫及乡村振兴之间的衔接要求,而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实现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两手抓”,以重点产业为主。首先,应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培育乡村的重要产业,在保护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将农业产业链延长,加强产业融合,使产业的发展规模扩大。其次,应借助有效的措施来加强产业脱贫能力,创新农户及新型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
农村经济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将科学的发展理念作为引导,对乡村建设提供更多的支持,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出乡村产业的优势。宁化县乡村经济的发展,以乡村振兴为目标,进一步推动乡村的经济建设,对当地重点产业进行全面的规划,加强技术人才引进工作,有效地提升乡村发展水平,以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