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广源
(广晟昊兴勘测设计有限公司,江门 台山 529200)
农业生产活动中,耕地是最为重要的物质生产资料。相比于其他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耕地资源较为匮乏,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因而我国应加强高标准农田整治工作,不断提高耕地质量,科学进行农田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全面提升我国农业生产能力,改善农产品的质量。
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整治工作,应结合农田基本状况,因地制宜做好田、土、水、路以及林、电等相关内容的综合规划与设计。在整治工作中,目前存在的“一刀切”问题较为严重,对于高标准农田整治工作没有严格遵循地域性原则,农田建设与整治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当地的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此外,对于作物的配置、熟制以及各种农作物种植方式的差异性缺乏研究,最终导致农田质量大大降低。
首先,随着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农业部门的管理职责得到了有效的整合。但是,机构改革过程中对于职权交叉认定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和规定。同时,相关统筹协调规程的设定也缺乏合理性。其次,农业机构整合之后,一些地区基层市、县、乡的农田管理人员数量减少,管理队伍更加薄弱。再加之人员队伍缺乏统一的管理体系,使得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整治工作无法有效开展,甚至部分地区农田管理科室存在着“单兵作战”的问题。
现代农业背景下,为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提升农田产量,就要加大对农田基础设施的投入。但相比于城市地区而言,我国的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早期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新兴农业技术的应用不具有广泛性,使得农业生产工作严重缺乏推动力。就当前国内的农业发展状况以及高标准农田整治工作而言,距离现代化农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困扰高标准农田整治工作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没有严加管控,资金使用之前未做好全面统筹工作。最后,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整治工作未能积极调动起社会各方力量,社会人员的参与度不高。
高标准农田整治过程中,做好监管工作意义重大。但是,就目前笔者通过调研了解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整治期间存在着明显的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尤其在一些偏远农村地区,因为缺乏管护经费,使得后期的管理与维护工作举步维艰。此外,还有一些管理人员认为,只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结束之后就算大功告成,并没有对后期的管护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对于整治之后的运维管理细则,亦没有认真做出分析和研究。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不同地区的地理条件以及自然环境等条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同时,各地区的经济社会水平、农业技术水平的发展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而,应当因地制宜的采取高标准农田整治模式。
为提升农田的生产力与利用率,培育更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可以采用产业引领模式。该模式以市场因素作为指导,对当下的农业产业结构以及农业发展方向进行充分的了解。之后,再结合产业化、现代化布局方面的规定和要求,积极做好当地特色农副产品的发展,并着力做好特色农产品的宣传与推广。通过这一整治模式的应用,能够全面带动附近区域的农业生产工作,进而提升高标准农田整治效果。此外,还要合理利用现代农业技术,不断改进农田建设与整治方案,加强对土地生产要素的高效利用。
在采用良田改造模式进行高标准农田整治工作期间,要加强对自然条件以及良好耕地资源的应用,在上述地区通过开展田间基础设施改造与升级,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与机械化设备,不断提升农田整治的质量与标准。此外,采用良田改造模式还要适当的扩大经营规模,优先使用土地深耕等技术,不断扩大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
水资源是农业发展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资源,高标准农田整治过程中,要确保有充足的水资源作为保障。就全国范围来看,不同地区水资源的分布存在着极大的不均匀性,南方地区明显多于北方,东部地区明显多于西部。针对水资源的地域分布特点,在开展水资源利用以及水利设施的建设工作时,要突出重点、有所侧重。一方面,对于水资源相对匮乏的西部地区而言,要将节水设施的建设作为高标准农田整改工作的重点,充分发挥节水灌溉技术的优势,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渠道的防渗效果。同时,高标准农田整治期间还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对于气候适宜、水资源较为充沛的东部地区来说,要积极发展灌溉产业,并且要对水资源的存储、运输方式等进行改进,最大程度的发挥水资源的价值。
现阶段,我国正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整治评估与上图入库等各项工作。如此一来,便可在全国范围内形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整改的信息化蓝图。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与应用,首先可以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整改工作的监测、监管质量。这一过程中,要加强对遥感监测等先进技术的应用,组织各方力量建立起完善的农田管理大数据平台。其次,要做好数据库的实时更新,对于高标准农田项目的立项、实施以及后期的验收、使用信息进行实时更新与补充,进而实现对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整治工作的全过程监督和管理。另外,要对目前的工作机制进行革新,提高投资者、建设者以及使用者、监管者之间的协作水平,准确掌握高标准农田的数量、质量以及分布等各项情况。
开展农田整治工作之前,一方面要对本区域农村、农民、农田的各项基本状况做出详细的了解,并结合当地的土壤、土质、水资源等状况,编制合理、可行、长远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在该项工作中,既要合理布局,又要突出重点。同时,还要对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自然资源条件等要素进行充分的研究。关于项目建设与资金投入方面的问题,应首先扶持重点乡镇。另一方面,在进行农田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时,要充分尊重因地制宜的原则,尤其要对田间灌排工程做好合理规划与建设,积极开展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建设以及农艺农机技术的引进等工作,使得农田基础设施能够满足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要求。此外,针对高标准农田重点建设区域,应适当扩大农田连片规模,并对其进行统一规划与设计,集中投入、连片整治。
其一,针对高标准农田整治工作的要求,各部门应当建立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参与建设与整治工作的各个部门要明确自身的职责,从项目最初的规划、设计以及申报工作,一直到后期的项目实施、检查以及验收、管理,应严格落实协调会商制度。这一过程中,要加强对各类信息的公开与共享。其二,政府人员在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参建部门、农民以及社会各方人员的协调。在做决策之前,要征得群众与经营主体的同意,不断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其三,对于项目的各类信息要及时公开,尤其是项目的依托地点、规模等重要信息,不仅要在相应的网站上进行公式,同时还要设立实地公示标识,主动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
为实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整治工作结束之后,还要全面落实长效管护机制。首先,要明确管护工作的责任,重点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以及田间道路的管理。其次,各地区要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大胆引入市场机制,通过承包、拍卖等方式,选择最优的管护主体。最后,要加强管护宣传教育,不断提高管护人员的责任心与积极性。
通过高标准农田整治的有序推进,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地区存在的基础设施落后、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当前,应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可行的整改模式,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