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 婷
(中共绍兴市柯桥区委党校,浙江 绍兴 312030)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上升至国家战略;2017 年7 月,浙江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关于实施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全面部署“消薄”工作,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破题之举,各个区县因地制宜,强村增收更是浙江省提出“消薄”计划的题中之义。提升“消薄”工作的实效,是推动全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2020 年10 月,十九届五中全会又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发展的重大战略。消除经济薄弱村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在新形势下显得更加关键。尤其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任务完成之际,如何打好消除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攻坚战,消除相对贫困,成为后小康时代的重要命题。
2.1 柯桥区。柯桥区地处长三角南翼、杭州湾南岸,区域面积1040 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5 万,外来人口59万,下辖5 个镇、11 个街道、354 个村居社区,拥有1 个国家级开发区和2 个省级开发区。柯桥区自然禀赋优越,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区内河网密布、水系通达,有水域面积近50 平方公里,河流900 多条和众多湖泊。柯桥区现有村民委员会250 个,其中有承包地村190 个。有农村户24.82 万户,农村人口77.10 万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16 元。
2.2 桐庐县。桐庐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为杭州市下辖十三个区县(市)之一,县域总面积1825 平方公里,地貌结构呈现出“八山半水分半田”的特点,“以陵山区为主,平原稀少,属浙西中低山丘陵区,中部为狭小河谷平原,山地与平原间则丘陵错落。全县土地面积中,山地丘陵占86.3%,平原水域占13.7%。”截至2017 年底,全县下辖4 个街道、6 个镇、4 个乡,182 个行政村,1 个居委会,18 个社区。全县“家庭总户数14.86 万户,户籍总人口为41.48 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3.39 万人,占全县总人口56%”,是一个乡村形态为主的县域。
2.3 莲都区。莲都区地处浙西南,瓯江中游,括苍山、洞宫山、仙霞岭三大山脉横亘其间,形成了我区地貌特征以丘陵山地为主,占比超过85%,河谷平原仅是一小块,镶嵌在碧湖大地和城郊大地。这样的地域性特征,促成了我区的经济以传统的农耕产业为主,刀耕火种,效益低下;改革开放后,我区农村的村民基本成为劳务输出者,纷纷涌向大都市务工创业,很多农村都成了“空巢村”“留守村”“空心村”了,难以发展集体经济。
3.1 城市化进程导致资产减少。近几年,城市化建设快速推进,城市规模急剧扩张的用地需求,迫使城市周边的农村被纳入城市用地范围,故产生了大批的“城中村”。而这些城中村,不管是村民个人耕地还是集体资产,政府对其全部征用后,为村民争取了“失地”保险,由此村民农民的户口转为居民,成为了城市里的新型居民户。这些城中村的村集体虽然也保留着传统的农村运营模式,但集体资产基本归零,只留有“村两委”这种组织架构,城中村很多的其实是名存实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故不少地区在积极推进“消薄”工作时,原本占有很多优势的城边村,在城市化进程中转为“城中村”后,集体资产基本归零反倒沦为了薄弱村。
3.2 村干部“双带”能力不足。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地区农民开始放下锄头畚箕,纷纷走出农村,走向城市,务工创业,开启了全新的生存方式。毋庸置疑,改革开放40 年,带给农民个体的红利是有目共睹的;但与此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村集体经济,大家忙于个人谋发展,少有人思考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即便是村主职干部,能真正将村级发展时刻装在心里并奉献全部力量投入进去的人也是屈指可数。所以,乡贤人才的欠缺,也是制约“消薄”工作有效推进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那些真正有心建设村庄的村干部,也常常面临自身能力不足、村级威望不高等难题,“双带”能力有限。
3.3 政策制度扶持力度不够。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从省、市、县、乡等自上而下出台了促进乡村发展的诸多举措,涉及到道路基建、村庄绿化美化等一系列工程项目,而这些项目的实施都需要相应的资金来支撑。尽管各级政府、部门有相应的资金配套,但前期乡村建设需要自行解决资金问题,带项目完成验收合格后才会拨付相应的资金,这也造成一些村集体出现大量负债现象。因此,一些本来就没有集体经济收入甚至村集体债务较多的集体经济薄弱村,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一个阶段内,可能会加重集体经济薄弱村的产生。
4.1 紧跟“火车头”:建立功能性党组织,增强党建引领作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乡村振兴尤其是农村“消薄”工作需要强有力的火车头加以引领。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的重要战斗堡垒,责无旁贷应成为带领乡村“消薄”致富的领头雁。在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更要顺应时势,结合乡村实际,发挥新的时代作用。各发展薄弱地区应积极建立功能性党组织,将党组织工作具体融入到当地产业与特色当中去,让党组织的业务工作真正聚焦要点,切实带动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4.2 召集“合伙人”:专家“搭脉问诊”,乡贤“反哺归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乡村振兴需要金点子,而金点子的产生需要建立在对乡村事物熟悉与了解的基础上。基层党委政府应积极开展干部基层大走访活动,用脚步丈量民情,与群众密切关系,让干部在走村入户的过程中化身解决乡村问题的“专家”,精准指导,因地制宜,力争产生“一村一策、精准消薄”的实效。乡村振兴,人才为本。农村的发展既需要常年默默奋斗在“三农”工作一线的本土能人,同时也需要引进八方人才。要深入挖掘自身资源,精心包装推介,招引人才项目,以人才和项目的落地来助推乡村振兴。要利用多个平台,打好“乡情牌”、“乡愁牌”,促进在外乡贤人才回归、技术回归、资本回归。
4.3 整合“资源库”:加快土地流转,盘活闲置资源。乡村发展常常面临资源短缺、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并时常陷入“需要的资源不够用、拥有的资源不需要”的尴尬境地,因此如何有效疏通、整合资源,成为乡村发展过程中必然要解决的重要命题。而土地作为乡村最宝贵的资源,更应该充分加以利用,盘活闲置农房等资源,激发其真正的生命力,要让每一寸土地、每一份资源都最大限度发挥作用。有条件的地区,比如柯桥区,应充分利用绍兴整市作为宅基地改革试点城市的优势,在不违背政策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土地的实现形式,加快土地流转,为农村消薄、乡村振兴带来最大程度的效益。
4.4 完善“政策簿”:深化薪酬改革,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合理的待遇保障是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各地在发展乡村经济、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时也要不断完善干部提拔任用政治激励和薪酬绩效改革方案,双管齐下,充分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一方面,要对相关参与乡村工作的镇(街道)、村两级干部实行相应的奖惩机制,完善激励政策。对于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要按规处罚,对于表现优秀的人员则要提拔任用。另一方面,要不断深化薪酬绩效改革,以不同的定档方式促使干部们从“大锅饭”的闲散心理向“你争我赶”的竞争实践的转变,进而推进乡村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