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有得选吗?
——女性视角下的话剧《裁·缝》

2021-12-24 03:17王茸茸
新世纪剧坛 2021年6期
关键词:馆子光影话剧

文/王茸茸

93岁的老顾回望自己“廉价的一生”,呓语般地重复:我也不清楚我在说什么……其实,她婚姻里的鸡飞狗跳一地鸡毛,被历史裹挟、被家庭操纵的无奈、她的隐忍不甘及为自己人生“第一次做出的自主选择——离婚”,并以此为切入点铺开的庸碌琐屑的这些故事,大家都懂。生和死,苦难和苍老,都蕴藏在每一个人的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遭逢。

话剧《裁·缝》是适合成年人观赏,特别是多数女性朋友乐于接受并极容易引起共鸣的小剧场话剧。

身为女性编导无疑想探讨很多话题:婚姻、衰老、生死、自我价值等,虽努力克制“情绪化”的表达和声讨,但是戴着皮手套刷马桶的老顾言语中充满怨念的开头,已经奠定了“女性化”视角的基调。编创团队历时一年半对100多对老人进行采访,创作之初可能只是想客观地呈现老年群体的生活和思想状态,引发社会的关注,特别是年轻人(子女)的重视。我猜想,编导也许想要避免“女性创作”的标签,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从开头到结尾,我看到了熟悉的中国母亲、妻子、奶奶和邻居大婶的缩影。其实,同样身为女性的我也时常反感那种“女性”标签,但是又总难以走出这种局限性。

女主是一位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某一个”中国女性。她前73年都是“被安排,被通知”,没有人“问过我愿意吗”,经历并遗憾,充满无奈和幽怨。“被通知”是众多女性的生活境遇,尤其是步入婚姻家庭、身兼多重角色的大多数,“某一个”的女主在舞台上替大多数“絮叨”着这样被动的一生,明了对自己人生的束手无策。

为老吴“尿不直”刷马桶刷了43年,忍受了43年尿臊味和烟味,坐在破旧的缝纫机旁的孤独的夜晚,老顾突然想明白了:我要摆脱这种生活,我要离婚。“离婚是我这一辈子唯一自己能做主迈出的一步。”可是,然后呢?她为老吴租了就近的住所,瞒着孩子和邻居,她坦言“我也不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可能是内心深处害怕被舆论指摘吧。此时,正在闹离婚醉酒归家的儿子小吴做出了明确的解答“我在外奔波养家糊口,她一家庭主妇,呆在家里带带孩子,还有什么不知足的?还要离婚?”……已经悄悄离婚的和处于离婚前奏的两代人看似不同维度的对话,实则巧妙地直指婚姻与人性。这是男性视角的理解,也是男性看待家中妻子的普遍心态。

透过醉酒的小吴,我看到的不是男性们酒气熏天的“自大”,而是已婚女性的浓浓恐慌与不安,还有对偶尔冒出“自我”追求的愧疚与压制。“这么安稳,还有什么不知足的,还有什么挑剔的?”借男性之口说出了女性所想。社会上也存在众多声音:“为什么不结婚?不生孩子道德吗?穿得花里胡哨是不是要去勾引男人啊?”……说到底,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一直都有,哪怕是高知女性的编创团队也无法逃脱。越想平静地表达,越想客观地描述,越想摆脱“女性话语”的局限性标签,反而刻意的痕迹更重,观众感受到了女性在台上无法停止的絮叨和控诉。

话剧《裁·缝》剧照

宣传册子上写的是“精致小戏”,精致应该是指极度还原年代感的舞台陈设,而不是“小戏”的内容与表演。诚如一位观众这样说:宣传用了“精致”二字,其实不是的。拿吃饭来比喻吧,它更像离你家近,味道贼好,特便宜,从老板到服务员你都倍儿熟的一家小馆子。想必这也是大家喜爱这部戏的原因之一吧。看这样的小戏没有思想包袱,好像不需要配合精致的妆容,也不需要提前做功课,观众坐在那里静静地听和看就行了。可是,你又挪不开眼睛,生怕会错过狭小的空间转换中的任何一个细节,而实际上一直是平铺直叙的,有点压抑。观众在矛盾纠结中坚持着结尾的到来,还是全程平静地看完,不得而知。你看,人生总是充满两难,不是吗?

舞台上演绎的人与事,是老顾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一方面,作为(主内的)女性,老顾想拥有自己的一番事业,却又囿于家庭中琐碎和略显不堪的生活而不能实现理想。另一方面,当她鼓起勇气提出离婚,试图打破婚姻“枷锁”及抛却其一切附属物后,却发现自己仍不能如愿。她的缝纫机最终坏掉了,宣告了她“开裁缝小店”理想的彻底破灭,也意味着她青春与人生的完结。被时代无情“裁掉”的她,73岁时突然想要做回自己,极力想“缝补”千疮百孔的生活。唯一一次自主的选择,但是选择过后,她的生活如何?她仍然没办法摆脱琐碎的生活,仍然活在儿子和已经“被离婚”的老吴的复杂关系的牵绊下。这种细腻的心理活动与“习惯性”的细节较打动人,她以为的摆脱和抗拒,实则一直在顺从。已经93的她还在不断自问“我还有得选吗”?

台下的我们呢?这样那样的猝不及防,一步步迈向了与理想中截然不同的命运。我们极力想与生活的环境,与自身作斗争,想逃离我们熟悉的有些脏乱的“小馆子”,但是总是被牵绊着裹足不前。当有一瞬间真正离开了,以为要开始新的生活时,又放不下小馆子的回忆和味道,怎样选择是所谓的正确?这样的两难,《裁·缝》也无解。也许,时刻想要摆脱充满着年复一年擦不干净的厕所味道和烟味的“小馆子”,总归会有些潦草和安于现状吧。

生活充满着残缺,需要我们不断地去“裁”和“缝”,去面对,去和解。“裁”还是“缝”,你有得选吗?

话剧《裁·缝》剧照

舞台上出现了很多具有年代感的道具和语汇,一方面惊叹编导特有的女性细腻的铺排,居然在一个半小时短暂的时间内传达出那么多的信息,并涵盖众多的社会现象。可一方面又有所疑惑,“信息量很大的情况下具体的点就会被散掉”。不管什么东西,多了就显得有些混乱,本该深入探讨的话题容易局限于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而停留在表面,过于感性。就像一同观演的同仁质疑:“马桶、缝纫机、尿不直、充气娃娃、抚养孩子、离婚、知足、养老院等大量的信息到底要传达什么?很多点都触及我们的生活现状,但因生活琐碎而生的积怨与分离,住房、择校、户口现实问题的引入,让故事陷入情景剧一般的庸俗絮叨,多主题而少深度”。

有人说舞台的形式没有用好,写意和写实的结合不太到位。我倒觉得光影运用恰到好处。没有出现的老吴始终投射着一双眼睛在屋内,他在听在看,在参与。早晨的阳光由暗到亮,透过窗棂洒在床铺上,你来我往,热闹中有点点希望的意味;而夜晚路灯映射下的窗棂光影投射在屋内,愈显孤独清冷,适合人物的心灵独白。光影变幻,日复一日。通过光影转换梳理出人与人情感关系的分分合合、修补维系,十分契合“裁”与“缝”的标题。

不管这种光影形式在其他地方运用得多么泛滥,只要剧情需要,舞台需要,只要用得巧妙、用得合理就是成功,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也许没得选也是一种选择,管他呢!

猜你喜欢
馆子光影话剧
光影
光影
古巷老面
话剧《二月》海报
“台湾话剧百变女王”姚坤君的大陆话剧实验
小吃店
光影之下
话剧《关汉卿》:半个世纪的历史回响
光影
从吸管看直男并不卫生、变弯才是健康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