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维辉
摘要:新能源汽车是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是能源不断缩减的大背景下的新兴产业。其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过许多困难,但是总能找到解决的技术。作为发展期前景较好的领域,其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需要不断加强。作为新型产业的教学科目,在教师配备、课程设计以及教材内容上都存在提升的空间,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的新能源汽车教学,需要教师在现有资源情况下,最大化的提升教学效率。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情况,简要阐述了笔者对这样技术的教学产生的思考,以期对新能源汽车专业的教学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新时期;高职;新能源汽车;教学
在环境保护不断受到关注的当今时代,新能源成为各科技领域争相探索的内容。而汽车作为能源消耗的主力军,自然成为人们的重点关注对象。近年来,研发出来的新能源汽车也受到人们的追捧,主要是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较小,能源的使用上也脱离了石油的限制。在这样的优势作用下,各个国家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使得人们选择新能源汽车之后,能够获得一定程度的补贴,也促使这一行业得到迅速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投身进入新能源汽车的制造和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在高职院校,教师该如何开展新能源汽车专业的教学,成为其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专业人才
在高职院校,一个重要的人才培养方式,就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形成合作关系,使学生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具备专业技能。所以,就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的培养来说,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为企业培养更多的人才储备,同时企业可以获得优先选择优质人才的机会。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自己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较高,所以也更愿意与企业形成合作关系。学生在学校学习新能源汽车的专业知识,再到企业进行实践练习,检验自己在专业技能的掌握上存在哪些不足。通过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在日后的岗位上可以更加快速地上手。
二、提升教师综合实力,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现阶段的新能源汽车专业教师配备上比较欠缺,实力较强的教师数量比较少,对教学活动形成严重的制约。针对这样的情况还需要中职学校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实力,使新能源教学现状能够有所改善。学校可以聘请新能源汽车行业专业人士到学校进行授课,让学生能够获得生产一线的教学知识。学校可以将这样的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教学上的制度,与专业技术人员形成教学上的合作,邀请他们定期到学校上课。与此同时,可以借助专家来校教学的机会,教师队伍可以请教一些更专业的问题,与专业形成教学上的联盟,共同为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努力。教师除了这样的学习方式,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到企业一线,作为学校代表进行深入学习,与合作企业之间形成替岗实习的关系,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完善在操作上的专业技能。通过这样的教学措施,可以为学校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师,建设成这样的教师队伍,能够帮助教师在授课上才能将理论与实际联系在一起,培养出更具实力的新能源汽车专业人员。
三、以就业为导向,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職院校培养的是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学生毕业之后对口性比较强,他们将直接面对就业市场,因此,高职学校在培养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的时候,需要注重以就业为导向。这就需要高职学校在开展教学活动时,紧贴行业需求,为人才市场输送合格的专业技能人员。同时,针对企业反馈回来的信息,比如,上岗之后的人才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在哪些方面需要进行改善,在哪些方面表现比较优异等等。针对这些信息,高职学校对自己的教学及时做出调整,好的地方继续发扬,不好的地方积极地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完善,与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为人才的优化路径寻求方式和方法,使新能源汽车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够逐渐形成良好的循环。
四、关注行业发展,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需要与社会发展需求相互联系,所以在人才培养上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前瞻性,能够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未来发展有超前的眼光。通过对市场的准确把握和推断,及时调整教学上的安排,同时对教材进行调整,使其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为培养专业人才提供保障。就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说,随着其不断地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对汽车维修人才的需求有所增加,而且这批人员在专业技能上,需要具备尖端智能技术。因此,新能源汽车专业的教学,需要充分考虑行业的发展和存在的潜力,及时调整人才培养上的方案。
五、结语
新能源汽车的出现是人们环保行为的具体体现,也是时代的产物,通过新能源的研发,解决非再生能源短缺现象,满足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上的需要。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来看,有必要加强人才的培养,通过提升教师的综合实力,加强校企合作力度,注重以就业为导向等措施,来满足这一新兴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坤.高职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策略[J].内燃机与配件,2019(12):263-264.
[2]杨倩.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时代汽车,2018(03):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