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瀚
摘要:戏曲舞台包罗万象,瞬息万变。三五步走南闯北,六七人百万雄兵。方寸地顿成千里,转瞬间过眼千秋。戏曲用它独特的魅力和艺术风格演绎着古今中外大大小小感人至深的故事。为了向观众讲好故事,带去深沉的情感共鸣,舞台艺术手法的展现便是首当其冲对观众观感的直接刺激。
关键词:戏曲;舞台;川剧;第四面墙
川剧是西南地区(云贵川渝)流行的地方戏曲。它以丰富的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音乐形式、行当独特多变的表演程式和灵活勇于突破的舞台艺术手法在戏曲乃至戏剧中占据一席之地。戏曲作为舞台即时性表演艺术,以故事为内核,演员为外核,通过演员唱念做打舞将故事立体化,舞台化;使观众现场近距离观看舞台表演,形成一个大空间。法国戏剧家让-柔琏首次使用了“第四堵墙”的概念,将舞台与观众隔断,仿佛在中竖了一堵无形的墙以保证演员不受影响专心表演。
一、川剧“打破第四堵墙”艺术形式
川剧雅俗共赏,古灵精怪,擅长吸收和创造各种技巧来增加戏剧效果或者塑造刻畫人物形象。川剧大幕戏《变脸》中,特立独行地使用了延伸式舞台,在乐池上架上了一条连接舞台和观众席的路,并设有上下台阶(后会讲到作用),乐队人员分坐路两边,将往常的三分化模式(观众席、乐池、舞台)一改成为一个整体,观众不再是局外人,更变成了局中人。 ——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是剧院的灵魂”到梅耶荷德“演员加观众,才是剧院的灵魂”的观点转变中,一度被忽视的观众与观演关系,其实对整个戏剧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对戏曲也有着重大的影响,观众不再冷冰冰的侧眼旁观。
川剧《变脸》一开场,是热闹的码头集市,突然乐队指挥一反常态站起来对着观众吆喝到:“大家快看噢!水上漂变脸咯”。看似一个小小的舞台处理,却有着强烈的艺术效果。首先乐队是不应该出现在戏中,这一吆喝先把舞台的第四堵墙扩展到了乐队,并不局限于舞台了。其次对着观众吆喝,这一下,观众不仅是《变脸》这部戏的观众,更是川江码头集市看水上漂变脸的观众。“第四面墙”轰然倒塌,剧场不再是剧场,而是“贵龙码头”观众也不再是观众,而是水上漂等人的街坊邻里。在这之后立马又使用了一次,水上漂变完脸朝着观众席第一排说道:“哎,小娃儿不要调皮,还是要维持一下生意嘛。哎,要是我的福气好,孙儿都有你这么大了。”拉近舞台与观众的距离,再次强调“打破第四面墙”,使观众放送开戏前紧绷的神经;顺带塑造一下角色江湖气的角色形象;还不露声色地交代一下故事冲突点,一举三得,堪称神笔,令人雀跃。第三场戏院梁素兰出演《舍身崖》,先后四队人马(师长队伍、贵妇队伍、人贩子、水上漂狗娃)全是从观众席依次上舞台,从观众席就已经开始进入角色,开始表演,把整个剧场都变成了舞台。到后面贵妇站在台上,奶妈和丫头站在观众席相互喊话。观众再一次从《变脸》观众,变成了戏院《舍身崖》观众。余秋雨《观众心理学》表示,观众的集体心理体验会被如此的细节所影响,从而影响观感体验。
二、艺术价值
要探讨“打破第四面墙”的艺术价值,就要先说说“第四面墙”的价值。按照柔琏的说法,建立第四面墙的定义,是为了让演员屏蔽观众,不受观众影响,使得自己更好的带入剧中人,更好的表演。戏曲艺术本身的模式是冲击这个模式的,前面说的背躬,心理唱段,全是把观众当成倾诉的主体,向观众交代自己(剧中角色)的真实想法。阿契儿在《剧作法》中激烈批评了背躬独白,称这是在人为地刻意地揭露人物动机,是不真实的。这与“第四面墙”的原理一致。相反,戏曲刻意在向观众倾诉自己,有意拉近自己和观众的距离,使其感同身受,而非冷眼旁观,却产生了特有的戏剧效果。京剧《曹操与杨修》中,二人屡次向观众交代袒露自己的心扉,旦剧中的二人却并不明白,就创造了如此强烈的悲剧效果,使观众唏嘘不已,黯然神伤。旦川剧在这个基础上,更出奇,更天马行空,直接将观众拉入故事中做个当事人。当水上漂发现狗娃是女孩时,执意要赶她走,这时帮腔站起唱道:“满场观众皆悲哀,要求老汉留女孩”此一举直接调动了观众的情感共鸣,心中定是默默念叨:“水上漂啊,你留下女孩吧”。我认为没有这个桥段,观众的情感共鸣会大大减弱,以至于到后来高潮部分的力量减弱。这也证明了,川剧打破“第四面墙”的艺术构思是成功的,可行的。
三、结语
川剧海纳百川,汇集多种艺术手法衬托舞台戏剧性,彻底将三部分(观众席、乐池、舞台)融为一体的甚是少见。“打破第四面墙”所带来的舞台效果有目共睹,只是需要注意使用的时机与技巧。如果利用好,那将是戏曲一股新的劲风,必然刮起社会热潮
参考文献:
[1]蒋晓明.川剧舞台表现的拓展[J].四川戏剧,2017(1):3.
[2]徐亮.川剧舞台美术设计的写意性追求[J].四川戏剧,201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