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燕燕
2011年,西安欧亚学院与美国杜肯大学合作建立欧亚卓越教学中心,由杜肯大学博龙教授团队对欧亚教师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系统培训。我当时刚从陕西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毕业不久,参与了部分培训。培训中,开始接触到赵炬明教授,赵老师积极活跃,经常和博龙教授团队互动交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6年开始,赵老师陆续发表SC系列研究报告,这些文献成为我最重要的教学参考资料,教学中遇到问题时我常把这些文献拿出来看一看,在我心里赵老师是我学术的引领人,在教育教学理念、课程教学设计、教学管理、思维模式上都带给我很大的影响。现就学习与记忆、认知模型、SC方法树、成果档案袋、学术境界意识等方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和管理工作经验,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SC模式的三个基本特征
在《论新三中心:概念与历史——美国SC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一》中,赵老师给出了SC模式的三个基本特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目标)、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过程)、以学习效果为中心(效果)。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有三层含义:以学生当前状态为基础,以促进其发展为目的;完成青春期特定发展任务;发掘学生潜力,促进每个学生自己的全面发展。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有两层含义:把学习作为教育的中心;在学生所有活动中,学习是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有两层含义:强调关注学习效果;重视测量与反馈在学习中的作用。SC模式的基本特征对我们的启示有:
1.以学生为中心,首先要了解学生当前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学习基础,SC改革要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教师在自己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学习效果,把学生学习效果改善作为检验自己教学有效性的标准。教育的目的是学而不是教,重要是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培养其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习过程的辅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这点和我们素质教育倡导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也是一致的。
2.以学生为中心,不仅仅是教师的事情,除了需要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的支持外,还需要全校上下的协同。SC改革是范式改革,需要在教学理念、教学实践、教学组织、学校制度、学校环境、学校文化、政府政策等方面都发生相应改变。只有这样,SC改革才可能落地生根,获得全面成功(巴尔、塔格《从教到学:本科教学新范式》)。回顾我们学校十多年SC改革的历程,也是从思想理念、教学实践、组织管理、制度规范、软硬件环境、校园文化等方面相互融合,相互支持,引导帮助学生确定清晰的学习目标,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以应对未来多元化的工作环境。
二、学习与记忆
在《打开黑箱:学习与发展的科学基础(上、下)——美国SC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二》中,主要介绍SC的四大科学基础:脑科学、发展科学、认知科学、学习科学。
从脑科学看,学习包括两个环节:学习与记忆。学习是神经网接收与加工外部信息并改变自身结构从而造成行为变化的过程;记忆是信息存储和提取的过程。大脑如何学习涉及神经元的工作机制。神经元由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组成。树突像天线,负责收集信息;轴突像电缆,负责传递信息。神经信号通过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其他神经元的树突,两者连接之处叫突触。只要有突触形成,就有信息传递。只要有学习发生,就会形成新的突触。
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无论是感觉、意识、记忆、知识、思想甚至技能等,都需要形成相应的神经环路,如果构建出来神经环路,就“学到”了;如果被强化了,就“记住”了;如果环路分解了或信號传不出去了,就“忘记”了。为了理解神经元的工作机制,我就把自己的手指比作树突,负责收集信息;胳膊比作轴突,负责传递信息;两个胳膊交叉之处比作突触,自己反复琢磨了很久。
这两篇文献理解之后,我就应用在自己的《中外教育史》课程教学之中。《中外教育史》是教育学专业的基础课程,鉴于课程理论性强,学生兴趣不高的情况,我做了如下改变:
一是尽量有趣,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育家小故事、身边的案例,帮助学生进入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大脑活跃起来,积极思考;二是完善自己的课程知识体系、梳理重难点,并且在课程中除了自己反复介绍知识体系,还让学生经常复述知识体系,根据“用进废退”原理,通过不断重复帮助学生构建稳定的“神经网”;三是设计了适当的学习挑战度,并且有所取舍,从过去让学生研究很多教育家思想调整为每个学生深度学习研究一位教育家的思想,通过文献及原著阅读、读书笔记、研究报告、课堂分享、辩论赛等方式,让学生不仅知道教育家的思想是什么,而且理解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适用性,理解教育家如何思考问题的。在深入研究一个教育家的基础上,不断和其他教育家建立联结,形成知识网络,由自己研究的教育家可以联结到中外几十位著名的教育家(师承关系、观点相近、观点对立、延伸发展)。通过反复的训练,发现学生完全可以做到,不仅将自己研究的教育家深深刻在脑海里,而且像串项链一样,把其他的内容都串起来。
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学生,为学生提供适当挑战的机会,并适时地指导帮助、鼓励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这也是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关于“最近发展区”的核心思想体现。
三、认知模型
在《打开黑箱:学习与发展的科学基础(下)——美国SC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二》中,主要介绍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学习心理学和学习科学的发展。根据认知模型论,大脑要认识外部世界,但其本身并不能直接接触外部世界,因此大脑只能通过构建认知模型来认知、想象和表现外部世界,用认知模型来进行分析和推理,对外部世界做出预测,然后根据预测做出决定,并据此与外部世界互动。各种概念、形象、图式、框架、流程、模式、理论体系等,都是大脑构建的不同认知模型而已。
具体到教学,教师讲授的各种基本理论、概念框架、分析模式等都是认知模型,这些认知模型代表着人对特定对象系统的认识和看法。“学”是学生在自己头脑中构建认知模型,“教”是老师帮助学生构建认知模型。一个专业、一门课程,均是如此。因此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只能是帮助者。这是建构主义心理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建构主义心理学成为SC改革基础的原因之所在。
2019年,我参与了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的中国大学MOOC《玩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录制部分内容,也讲大脑认知过程。为了录制七分钟的视频,我反复看这两篇文章,走路、吃饭、做梦、和同事交流都是这个大脑认知过程示意图。我还观察校内的领导、外部培训的专家,分析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把他们作为理解大脑认知过程的案例。我对此非常感兴趣,希望用通俗的语言和身边人的案例去理解、分享给更多的人。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沉浸其中。这是我第一次为研究一个学术问题而痴狂,时隔三年,我依然记得那一段的美妙的沉浸时光。
自从把认识模型弄清楚后,我不仅在教学上做了改变,觉得自己的思维方式受到很大的影响,认识模型论不仅仅可以用于学习和教学,我们的生活、工作也是如此。为什么同一个问题,每个人的观点不同?为什么会觉得他人不理解自己?为什么信息传递时会层层衰减?甚至为什么导师带出来的学生很像自己?等等,这些都可以从认知模型论获得启示。
每个人的学习、生活经历不同,受过不同教育的人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使用不同的语言、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认知模式在每个人大脑中造成了不同的世界,形成了特有的思维、语言和活动方式,造就了不同的“人”。由于认知模型决定大脑如何感知和应对外部世界,因此有不同认知模型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方式和活动方式。
我们不能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他人,也无法要求别人完全理解自己,工作中,要考虑站在对方(客户)角度去沟通和表达,减少认知偏差,达成共识。生活中,要更包容看待他人。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每个人的认知模式不同,立场不同。认知模型论让我想开了很多事情,看淡了很多事情,不必过于计较眼前得失。
四、SC方法树
在《聚焦设计:实践与方法(上)——美国SC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三》中,赵老师介绍了SC方法树——完整的课程设计包括课程设计、学法/教法设计、教学评价设计、教学技术设计、教学环境设计五部分,底层是脑科学与神经科学、发展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等,这是SC方法体系的科学基础。通过五大设计把关于学习与发展的科学原理转变为教学实践活动。最后这些实践像枝叶、花卉、果实,又变成为科学研究的实践基础。这个模型对我们教学设计非常有借鉴价值,具体如下:
(一)强调了课程设计的整体性
SC改革的理论与方法很多,但它们犹如一棵大树,是一个有机整体。老师们在做课程设计的时候,既要看到树叶,也要理解底层逻辑。在我们的课程设计中,老师常常会忽略底层逻辑,毕竟大部分老师是非教育学专业,所以大学的教师发展中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要给专业教师进行专业的SC培训,让大家在课程设计时,除了课程内容外,要关注到教法学法的设计、考核评价的设计、环境及技术的设计等。
(二)反向设计促进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关注
之前我们做课程设计,一般的逻辑顺序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法学法、作业或考试(教学评价),在反向设计时,顺序反了过来,先确定具体目标,再根据具体目标设计评价方法,再根据具体目标和评价方法设计学法(凡能让学自学的一律不教),最后根据目标、评价、学法来设计教法(如何帮助学生学习)。最近几年来,我一直使用反向设计的方法做课程设计,也和很多老师探讨如何更好地应用,我们要把学生学习效果改进作为检验课程设计有效性的标准。这和OBE倡导的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也是一致的。
(三)SC方法樹也强调关注教学技术设计、教学环境设计
当下,现代信息技术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教与学的方式,大部分学校有信息化的基础,通过软、硬件环境,共同营造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支持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五、成果档案袋
在《关注学习效果:美国大学课程教学评价方法述评——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六》中,赵老师在文中介绍了形成性评价、评价量表、课堂教学评价方法、真实性学习及效果评价、成果档案袋五类方法。
档案袋最初来源于艺术家收集自己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后来应用到教育之中。成果档案袋是由学生收集最能反映个人学习成果的作品集。这些作品可以是文章、图纸、照片,也可以是录音、录像、制成品等,还有由学生撰写的反映自己学习心路历程的学习心得报告汇总。成果档案袋评价方法对于学生学习成长、教师教学设计、教学研究和改进、学校教学评估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成果档案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评价工具,也是一种评价思想。它体现了过程性评价和成长性评价的思想,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经历和成长过程,为学生个人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学习成果和反思自己学习经历的平台。
2.成果档案袋方法可以培养学生主动规划和反思自己学习的能力,通过收集和选择个人学习成果,学生可以不断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反思学习过程,增强学习责任感,调整学习策略。成果档案袋又可以作为学生未来求职的重要支撑材料。
3.成果档案袋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渠道,为教师研究和改进教学提供了重要证据,还可以帮助院系、教师、学校发现教学中的问题。
4.从教学评价和评估来看,成果档案袋提供了关于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资料,这也是落地SC理念的重要证据,增强了教学评价客观化的基础。
我在教学中,除了使用学校的教学畅课系统,也要求学生配上纸质成果档案袋作为补充,目前已经试用了三个学期,效果较好,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学习分享。我是基于布鲁姆教学目标和反向教学设计的思想来设计学习成果档案袋的,具体如下:
针对记忆类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有学习笔记、整理每个章节的思维导图,在教学畅课系统进行每个章节的测试;
针对理解和应用类的学习目标,设计了文献综述、案例分析、研究报告作业,要求学生阅读课程内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文献综述;结合当下教育热点,进行案例分析;对于研究的教育家思想,形成教育思想研究报告;
针对分析和评价的学习目标,设计了立场选择、辩论赛作业,学生针对掌握的内容,开展课堂讨论、辩论赛,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应用和分析评价。学生把自己为辩论赛准备的资料保存起来,也是成果档案袋的一部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过程记录,学生非常珍惜。
除了学生的成果档案袋,课程/教学档案袋、教师档案袋也非常重要。好的课程/教学档案袋可以提供丰富的教学证据与资源,不仅可以全面展示教师的教学成果与教学思考,还有利于提出更加具体明确的教学问题,推动教学讨论与思考。我们也进行了相关研究,教师成长档案袋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三个版块:第一是發展目标版块,即个人专业发展目标和规划;第二是内容和成果版块,包括教学行为与效果的成果、教学改革和科研成果、教研反思心得等;第三是评价版块,指包括学生、自身、同行和管理者对自己进行的多元评价。
六、学术境界意识
《回忆与思考——兼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建院四十年》一文是赵老师的个人学术自传。他回顾和反思了自己在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35年的学术经历,尤其是在中国引进和推广院校研究和SC改革等方面的工作和经历。我对其中的学术境界意识印象深刻。
赵老师介绍了自己先后在贵州大学、原华中工学院、北京大学和麦吉尔大学学习。在这些学校的学习经验中发现,不同学校的学者们的学术境界不同。在他看来,学术有五个境界:地方境界、全国境界、国际境界、全球境界、古今境界。贵州大学代表了地方境界;华中工学院代表了全国境界;北京大学代表了国际境界;麦吉尔大学代表了全球境界;牛顿、爱因斯坦等代表了古今境界。
学术境界对学者的学术生活有重大影响。每个学者有着不同的学术境界、不同的学术梦想,他们关注不同的学术问题,执行不同的学术标准,因此也创造着不同的学术成就。所以,树立明确的学术境界意识,对学者的研究、工作标准和学术成就有重大影响。
这让我想到《中外教育史》中的那些教育家们,他们也有着不同的学术境界,关注不同的问题,创造不同的学术境界。学术境界让我又想到了认知模型轮,学术境界不同的学者也是大脑中有不同的认知模型和框架。
35年来,赵老师勤奋地、孜孜不倦地学习、研究,无论是院校研究还是SC改革对政府、高校、学者、教师都产生了影响。他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学习、研究,他的学术境界意识是我们年轻老师学习的标杆和榜样。反思自己,学术境界意识还不够明确,对个人教学改革和当下工作的反思、总结、凝练还远远不足,再次学习赵老师的研究报告,也是对自己的审视和反思。
除了以上内容,赵老师系列研究报告中介绍的心理学学习理论、3650框架、大学教师学术研究、教学设计师培养、特色教学法、经典阅读模式等等,对我们的学习、教学、学术研究都有启发。未来,希望自己提升自己的学术境界意识,在教育教学领域研究更加深入。因为热爱,所以执着;因为热爱,所以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