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宝元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下,信息化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展现的优势逐渐凸显。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可以更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与区域认知,形成良好的人地协调观,提升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对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积极探索信息化教学的路径,运用先进技术与先进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地理;信息化教学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先进信息设备被引进至教学课堂,各种教学手段也被应用于教学活动中。随着教学改革事业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这一理念受到了广泛关注,且成为教育教学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化自身引导作用,借助先进教学设备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一、强化微课技术运用,提升学生实践力
微课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其既具备教育教学的特征,又具备形式创新与易于观看等特点,实现了在教学活动中的广泛应用。此教学形式有助于扩宽学生的知识了解面,教师可以将初中地理课程整合成相应的微视频,让学生在新课程之前观看,强化对新知识的记忆。
例如,在课程“气候”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强化对地理气候相关术语的数量掌握,并能够用专业术语描述不同地区的气候情况,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制定相应的微视频,并为学生设置相应的问题任务,让他们带着问题观看,比如“全球共有几种气候类型”“温度带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不同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什么”等问题。而后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自我查阅资料形式展开对问题的讨论,以此强化对知识点的记忆。此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在了解与学习中强化对气候知识的认识,在自主探索中建立空间概念,培养其地理实践力。
二、以多媒体直观展示,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
初中地理教材中的知识都是以二维形式展示的,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距离感,难以在脑海中构建出相应的立体形态。传统教学中的板书教学形式无法展示地理三维画面,对学生综合思维发展造成了一定限制。而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学生构建出立体状态的地理知识,让学生以直观形式了解所学内容,以此强化理解。
例如,在课程“天气与气候”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天气变化情况以多媒体技术展示出来,让学生从不同视角观察气温与降雨分布情况,这样学生在观察中便可以快速摸索出气温与降雨分布的規律。另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展示某一地区的气温变化曲线,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判读气温变化曲线,而后引导学生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强化对气温知识的巩固,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因此,可以说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降低知识点的学习难度,强化学生的理解与吸收,对此教师要注重对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以充分发挥其应用功能。
三、引进实例数据信息,提升学生人地协调观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当代学生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大多数学生成长于较为优渥的环境下,对环境资源问题的关注度不足,很容易忽视自身活动对外界环境的影响。对此,教师要积极引进环境资源数据,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以正确的价值观看待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课程“自然资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收集水污染与大气污染的图片资料与数据信息,穿插到相应教学课件中,让学生了解目前地球上的水资源数据信息、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危害等,此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保护水资源意识。而后让学生积极讨论节约用水的方法,在讨论中思考自身与水资源的关系。接着以视频播放形式传授学生过滤水的方法,以新奇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参与,进而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
四、构建信息知识体系,提升学生区域认知
初中地理知识涉及范围较广,且细碎知识点较多,非常考验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记忆能力。对此,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出相应的信息化知识体系,以此减弱学生的理解难度与记忆难度,提升学生区域认知。
例如在课程“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动画演示技术将各个地区的地区演示出来,以此强化对地区知识的直观记忆,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较为形象的知识体系。再比如在学习“地球与地图”时,教师可以运用3D技术展示地球区域,并通过放大缩小功能展示各个地区特点,以此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五、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知识涵盖范围较广,学好地理知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质。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与设备引进于课堂活动中,其不仅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氛围,以视频演示形式与图文信息形式丰富授课形式,以网络资源与课外资源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减弱教学理解难度,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守宝.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初中地理信息化教学的应用路径[J].第二课堂(D),2021(04):27-28.
[2]孟杨.“多元交互式”课堂观察模式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