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姣姣
摘要:面临产业转型发展的新形势,如何大力推动中高职融合发展,发挥职业教育优势,搭建引领职业教育改革的平台,是社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通过加强中高职融合,能够发挥二者协同作用,打造职业教育发展共同体,为机械专业课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优化提供有力支持,还能强化机械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基于此,本文立足中高职融合发展视角,对机械加工课程衔接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有效衔接对策。
关键词:职业院校;机械加工;实践教学
从整体角度看,中高职融合发展是引领职业教育发展,提高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举措,为机械专业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创新带来了机遇。通过有效衔接中高职机械加工课程,能够有效地避免中高职学习内容出现重复,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针对性,为学生专业学习、实践创造更多空间。同时,通过衔接中高职教学模式,能够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带动学生专业实践操作水平、技能水平得到提高,更好地帮助其融入社会岗位实践。本文结合中高职机械加工课程衔接现状,提出了改革和优化课程衔接的对策。
一、中高职机械加工课程衔接现状
(一)课程培养目标衔接不足
从中高职人才培养体系、评价体系方面看,二者侧重点有所不同,这就给不同学习阶段课程衔接、培养目标衔接带来了问题,容易影响最终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理论和实践教学衔接不足
由于中高职课程教学、人才培养定位不同,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考核标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同样,中职学校更强调专业实践技能培养,在理论方面强化上存在不足,再加上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双师型教师,很难有效衔接理论和实践内容,限制了学生的职业发展。
二、衔接中高职机械加工课程的实践教学路径
(一)关注课程标准,衔接课程目标
首先,要在调研学生不同发展需求、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促进中高职课程标准向规范化发展。学校和教师应围绕学生就业、升学需求,在课程标准、目标和评价体系进行衔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其次,要对机械加工课程的衔接目标进行明确。为了实现中高职融合发展,协同推进课程改革,要坚持实践技能人才培养这一方向。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围绕渐进性原则,逐步提高实践技能培训难度和强度,帮助学生掌握基础操作技能,提高其核心技能水平。同时,在高职机械加工课程教学实践中,要在了解中职学校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关注二者在教育层次方面的差异,并根据两个阶段教学层次、内容进行中高职课程衔接,以合理、科学的方式制定课程目标。具体而言,教师要围绕机械加工课程的教学目标,把控专业课程的教学层次性、教学方向性,再逐一明确教学衔接点。
(二)关注学生差异,实施分层分级教学
在学校教育资源上,中高职享受的资源、师资力量往往存在一定差异。面对教育发展新形勢,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需求、基础进行了解,将分层、分级教学融入课程教学模式中。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开展职业发展调查、基础知识水平考核,为分层分级教学的开展提供借鉴,针对性地进行分班教学,让每名学生都能获得个性化学习体验,强化其职业能力。同时,在实施分层分级教学时,教师不应只关注课程内容的增设,还要结合学生接受能力、社会发展动态构建以能力、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具体而言,要通过围绕核心能力、学生接受能力融入课程知识,根据学生职业发展前景、就业发展情况展开课程教学评价,发挥产教融合对学生能力全面培养的作用。
(三)明确职业素养,衔接课程教学模式
与传统意义的工艺生产、制造业相比,数字化、智能化生产系统形成了人机交互界面,能够迅速处理简单的操作任务。在机械加工课程中,围绕学生职业素养、就业能力衔接课程体系,必须要培养学生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创新实践等职业核心能力。为此,中高职机械加工课程要对接课程教学模式,打破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互独立的状态。在传统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和教师会兼顾理论和实训内容,但往往先设定理论知识课时,再对应设置实践实训课程。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将理论、实践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导致课程衔接倾向于理论层面,容易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所以,职业院校要能够打破课程、学科界限,将机械加工课程与企业生产实训结合起来,让学生参与跨界学习和实训,开展情境与任务驱动教学、企业典型产品加工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引入典型企业案例、实施过程性评价,发挥中、高职专业教师与企业人员的协同育人作用,构建科学化的一体化课程教学体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中高职机械加工课程衔接是顺应中高职融合发展趋势、推动职业教育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因此,职业院校、中高职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员要重视课程衔接,通过衔接课程标准和目标、实施分层分级教学、衔接课程教学模式等方式,优化中高职机械加工专业课程设置,促进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发展,促进学生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覃冬梅.对于高职院校机械加工实践教学的创新性论述[J].教育观察,2014,3(34):2.
[2]黄龙明.高职院校机械加工实践教学的创新性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14(1):3.
[3]赵向杰.高职院校机械加工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研究[J].商业故事,2016(2):1.
课题项目:平顶山市社科调研课题项目(2021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