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特色高中课程体系建设路径探究

2021-12-24 12:42:07张晓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1年44期
关键词:建设路径新教材课程体系

张晓

摘要:伴随新课改的进一步推广和普及,高中教师应联合多方、整合资源来构建极具特色的高中课程体系,旨在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彰显高中课程体系的育人功能。由于各种现实因素的限制,在实施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因此,高中学校应结合教学现状、教育趋势来尝试引进先进技术和理念,强化于政府、机构以及高校间的合作交流,依托先进教学方式改革课堂教学,从而切实提升新课程体系的多元化和开放性,使得建构特色高中课程体系的工作顺利进程。

关键词:新课改;新教材;特色高中;课程体系;建设路径

于2019年国务院办颁布了与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相关的指导意见,这一指导方针的提出不仅能够推动特色高中教育改革进程,还能够为特色高中教育改革提供设计思路和部署意见,从而使得高中教学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和教育趋势,完善课程设置、充实教学内容以及革新教学方式,明确呈现特色高中课程体系建设目标、方案及原则。本文立足于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在简述建构特色高中课程体系的现实价值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建设路径,旨在为高中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借鉴和思路。

一、建构特色高中课程体系的现实价值

(一)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

课程体系是彰显课程价值的有效载体,蕴含有先进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为满足面对新时代对高中教育的新需求,特色高中课程体系应包含有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其中颁布有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表示课程时育人思想、育人目标以及育人内容的有效载体,能够彰显国家意识和价值观念,为高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指导方向,从而切实提升人才培育质量。

(二)发挥课程体系的育人功能

在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需要对课程目标和内容进行进一步细化,并以清晰的表达内容来阐述核心内容,从而能够提升教学目标的落地性和实践性。在特色高中课程体系的建构中,应以国家课程为重要依据,进而制定清晰的教学质量标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工作进行。换言之,应对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有明确地规定,不仅要关注结果性评价,还应强调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还应强调他们对知识的内化和迁移,即锻炼他们的实践技能,借此来彰显特色高中课程体系的育人价值。

二、特色高中课程体系的基本特征

(一)多元化

其一,课程组织方式多样化。早在2001年便提出了试行版本的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其中也明确表示学校应尝试开展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协同育人机制。但是结合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知,分科课程仍在高中课程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视度、关注度都较低,即便开展有时间活动课程也多是流于表面形式,并未彰显其实践教学作用。于2017年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对高中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出了先的要求,并着重强调了实践教学活动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而这一纲要的颁布也为拓展高中课程组织方式提供了政策支持。其二,课程实施类型多样化。特色高中课程体系中一般包含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以及选修课程,应在最低升级标准不断的情况下,适当调整这三者的学分比例,其中应着重提升选择性必修学分。为了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在特色高中课程体系构建中,应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学分值进行调整,旨在满足学生的自主思考与探究,使得特色高中课程体系中的实施课程类型更具丰富性。

(二)可选性

为丰富师生在课程实施中的可选项,一般可以从以下两点着重分析:一则,特色高中课程体系应尽量满足学生提出的个性需求,对国家课程校本进行优化。特色高中课程改革过程中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从而能够结合学校发展战略、课程教学现状来因地制宜地构建高中课程体系,切实落实国家课程。其中需要针对特色高中学校内学生个性特点、教师教学风格以及学校发展战略来对国家课程进行进一步开发与重构,从而能够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他们开展个性化学习提供课程保障。二则,特色高中课程体系应着重开发高品质校本课程,现阶段,多数高中课程体系都是围绕国家必修课程构建的。但是若想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同学校应积极挖掘和整合区域资源,使得课程体系更加完善。一方面,应开发多样化校本课程,使得校本课程熟练得到保障;另一方面,还应提升校本课程质量和实施成效,帮助学生结合学习层次和兴趣爱好来选择适当的课程内容,从而提升课程体系的可选性,避免因为单一课程教学而限制教学质量的提升,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还能够提升整体的课程教学成效。

(三)开放性

特色高中课程体系还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第一,应尝试打破班级、学科之间的壁垒,并依据《指导意见》中的明确指示来完善选课走班管理机制,之前以行政班为单位的教学管理机制已经很难适应教育发展所需,应逐步转变为走班教学机制。其中学校应有序开展选课走班管理模式,结合高校专业招生、学生兴趣特长来不断完善选课走班这一教学机制,从而最大程度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所需。第二,随着选课走班机制的进一步推进,能够打破之前内部班级和年级之间的界限。此外,伴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入开发与优化,其融合性与系统性的特点也更加突出,从而在教授学生基础知识、锻炼他们实践技能的同时,还能够提升他们的问题探究和实践创新能力。第三,特色高中课程体系具有开放性还具体表现能够打破特色高中于职业高中、特色高中之間的教学壁垒。其中《指导意见》中明确表示,应尝试促进特色、普通以及职业高中之间的课程互选,从而使得资源共享与融通。教育新时代背景下,实施刚性的特色、普通以及职业高中分科也变得不够现实,因此,应尽力打破不同高中教学之间的壁垒与界限,从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进程。

三、新课程新教材视域下特色高中课程体系建设路径

(一)强化多方合作力度

为进一步推动特色高中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应积极促进特色高中学校与当地政府、社会机构以及区域高校之间的合作与沟通。高中学校与当地高校需要在政府牵引和支持下进行项目合作研究和学术分享交流,广泛应用和落实U-G-S模式,由于能够得到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能够促进特色高中课程体系改革进行。高校还应为高中课程体系购进技术人才支持和教学研究帮扶,帮助特色高中解决在实践教学中所遇的问题和困境,从而能够深化师生与家长对特色高中体系构建的认知理解。特色高中应在政府政策、资金支持下积极与高校达成合作关系,结合本校发展战略来建设特色高中课程体系,完善教学管理机制,推动教学改革进行。

(二)实施课堂教学改革

高中学校课堂教学成效对特色高中课程体系构建有着直接的影响,为此,应进一步落实课堂教学改革工作,以此来保障体系构建工作的高效实施。第一,应对课堂教学改革目标进行细化和明确,其中《指导意见》中明确表示需要着力培育学生的价值观念、品质技能,使得他们的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培育。由此可知,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第二,革新课堂教学方式。结合实践调研可知,特色高中课堂普遍存在教学方式滞后、单一的问题。因此,应采取新颖且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提高特色高中课堂的互动性、启发性以及探究性,旨在切实提升高中课堂教学效率。第三,健全校本教研机制。特色高中课堂改革过程中,还应对校本教研制度进行健全和更新,其中应结合实践教学中所存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剖析,结合长期的实践教学经验来提升新课程体系的构建质量,并激发教师参与课程教学改革的动力和热情。

(三)健全课程评价机制

特色高中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一点是优化课程评价机制,借此打破唯分数录取的招生机制。而《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应结合实践教学来细化考试类型、丰富评价内容,从而优化高校招生机制,摒弃仅凭分数录取学生的招生模式,使得学生能够全面发展。除此之外,还应总结归纳历年的高考综合考试改革试点经验,拓展考核范围、改进考试方式,使得课程评价机制更具多元化。还应根据《指导意见》的指导意见,多个省市在期末阶段统一组织考试,一般来讲,学生参加的考试科目应不高于四科,而高校专业考试科目应是选择性的,其考试内容应包含必修和选择必修,由省级统一组织和开展。而实施特色高中课程的省份应不再统一考试大纲,高等统一招生和选择性考试都应以国家特色高中课程标准为依据。

(四)强化师资培训力度

各个省区都应严格依据《指导意见》中提出的指导意见来推动特色高中课程体系构建,制定极具特色的高中课程实施方案,在2022年之前全面普及新课程和新教材。各个高中学校应鼓励各科教师积极参与到国家级专业培训中,并筛选优秀教师到新课程培训基地进行挂职锻炼和跟岗学习,从而能够切实提升他们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即便各种形式的专项培训活动普遍存在效率低下的质疑,但是目前教师专业培训活动仍是提升师资队伍专业化的有效渠道。基于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应锻炼教师解决课程体系构建、课程目标实施以及课程教学评价等环节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能切实提升教师培训活动的有效性,为特色高中课程体系构建打造一支优质的师资队伍。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为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发展趋势,区域高中应在新课程新教材的背景下尝试构建极具特色的高中课程体系,比如通過强化多方合作力度、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健全课程评价机制以及强化师资培训力度,从而能够应联合多方、整合资源来优化课程教学质量,推动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钱代伦.构建特色高中课堂教学规范体系的路径探索——特色高中“‘四环一线’课堂教学规范”研究[J].科学咨询,2019(2):4.

[2]范彬彬.以提问为方式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014(003):7.

猜你喜欢
建设路径新教材课程体系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地理教育(2022年10期)2022-09-29 09:23:56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师道·教研(2021年2期)2021-03-28 02:20:53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教书育人(2020年11期)2020-11-26 06:00:34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 13:43:12
试论《弟子规》与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
中国经贸(2016年19期)2016-12-12 22:13:30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之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