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是口頭语言和书面语言的一个结合体。“文”不仅仅是文学,还应包括文字、文章、文化、文明等。语文是一个动态延伸的并具有兼容性的概念,既有它的历史内涵,也有它的现代含义。语文真正的本质和本性是训练思维,提升素养,塑造人格,传承文化,传播文明。语文教师要在提高教学质量与知识拓展、思维训练以及人格塑造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要树立一个正确的语文观,要对语言文学保持一种敬畏之心。
关键词:语文;语文观;教学改革;敬畏之心
从读书到现在,我一直都比较喜欢语文,也一直在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记得当年高考填报志愿,我填报的全都是中文系,最后也如愿以偿进入了中文系。大学毕业以后,我被分配到一所乡村中学,从事了三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当时年轻有激情,在语文教学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三年时间给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当时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农村孩子,语文基础比较差,高一时语文测试,考十几分的大有人在。但是我并没有放弃他们,要求他们坚持写周记。在课堂教学之余,我经常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朗诵比赛、创办班刊等各种语文活动。结果,不仅有学生在各种征文活动中屡屡获奖,甚至有的学生的习作还变成了铅字,登上了全国各地的报纸杂志。当然,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也有明显提升。三年时间,我带了两届毕业生,高考语文都实现了“双超”,平均分和及格率均超过全省的平均水平。就因为这一点点成绩,我居然还成为了全县小有名气的语文教师,县城几所高中都纷纷向我投来了橄榄枝。只是因我选择继续读书深造,没有应允罢了。
三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对语文的一些认知发生了变化。语文不仅仅是一个学科概念上的东西,其实它与生活贴得很紧。的确是生活无处不语文,语文时时都在我们身边,我们每天的一言一行都与语文息息相关。语文知识的运用不仅仅在课堂上,在日常生活当中也随时会学到语文,用到语文。
有人认为语文就是语言加文学。语言重在口头表达,文学重在书面表达,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一个结合体。其实我觉得这个“文”不仅仅是文学,它还应该包括文字、文章、文化、文明等。在我看来,语文应该是一个动态延伸的并具有兼容性的概念,既有它的历史内涵,也有它的现代含义。语文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改变人们固有的一些语文观念,而它本身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增加一些新的语文元素。如果我们把语文固化在课堂上,固化在教学中,我认为是有点走偏了,有一点画地为牢的感觉。就是说,你要上语文课,你只能在规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之内来讲,不敢也没有时间来作过多的知识的延伸和视野的拓展。当然,这里面涉及一个“指挥棒”的问题。只要升学考试这根指挥棒还存在,这个现象就很难杜绝。不过,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学会迁移,要学会融通,要在提高教学质量(分数)与知识拓展、思维训练以及人格塑造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说到这里,其实就引申出另一个问题:语文的价值和意义到底在哪里?
以前经常听人说这样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从我多年的语文(中文)教育教学实践来看,如果一个人把语文学好了,既能说又能写,这恰好是学好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基础。一句话,语文能训练人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些能力是一个人的“童子功”,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本要求。学生如果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不到位,或者语文的根基不牢,要想做好其他的工作,要学好其他学科,要把其他学科的真正的精神实质领会透彻,那可能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反之,如果学生语文功底好,对语言文字有一种很深的感悟能力、领悟能力,那就会促进其去学好其他学科。
学好语文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能够修炼学生的品德,提升学生的素养,塑造学生的人格。学好语文对于保存和传承我们的母语,传承我们的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在很多人认为学好语文,就只是为了提高考试分数。其实,这个只是很低端的一个层面。如果把语文学好了,把自己母语学好了,那我们母语的保护传承和发扬光大也就可以实现了
我们要与世界融通,美美与共,各美其美,才能实现天下大同。我们要传播我们的优秀文化,中华文明要与世界接轨交融。我们在国外开办孔子学院,我们倡导“一带一路”,其目的不就是传播我们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增加我们的文化自信,树立我们这个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地位吗?如果你语文不好,你对中华传统文化不了解,你不会有效的表达和沟通,你既不能说也不能写,你怎么能做好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和实践者。近两年,语文改革力度比较大,从上到下都在进行语文改革,感觉一下子把语文提高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地位,而外语就远不如语文重要了,或者被冷落了。其实,这只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罢了。以前语文没有这么高的地位的时候,总感觉外语地位很高,很受重视。如今语文被提升起来,就感觉英语一下子就下去了,其实外语的地位并没有改变,它依然重要。文明互鉴,互通互融,这是新时代的发展趋势。我们的文化要有一种开放包容的胸怀,我们中华民族也应该有一种包容的胸怀,吸纳世界上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来共同促进我们中华文化的发扬光大。我这里想说的是,在提高语文地位的同时,外语也不要偏废。更不要打着“拯救母语”的幌子,把语文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把外语压到底层踩在脚上,这是不公允的。
语文改革只是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它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它永远在路上。如今,语文的地位被提得这么高,说什么“语文为王的时代来了”“得语文者得天下。”这话虽然有点“雷人”,但透过这句话,其实我们会发现这句话里面有一个隐含的逻辑,那就是我们拥有了一种文化自信,国家富起来强起来了,我们有底气说出这句话。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中,语文将是一个被重点关注的领域,而且改革的趋势十分明显,就是高度注重阅读和写作,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人文素养。单从教学层面来说,这就涉及到一个语文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需要变革的问题。这是需要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应对的。比如说阅读问题,现在从小学到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比例都明显提升,小学一年级就涉及《论语》了。这就是一种改革的导向,那就是要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渗透到学生的头脑当中去。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你用什么方式,用什么手段去组织课堂教学,你内心一定要明白。语文真正的本质和本性是什么?语文旨在训练思维,提升素养,塑造人格,传承文化,传播文明。不管如何改革,不管如何变迁,这个使命和初心一定要坚守。
我们的语文改革在向深里走、向实里走的过程中,一定要正本清源,不能跑偏,不要折腾。语文的正统性、人文性、高雅性一定要保存下来,千万不能让一些糟粕的东西进入语文课堂,不能让伪语文泛滥。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具备一种辨识能力和判断能力,一定要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观,提倡语言美、文字美、文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通过语文来塑造学生的人格与灵魂。同时,还要求学生对语言文学保持一种敬畏之心。只要敬畏了,才能真正地把语文学习好,利用好,保护好,传承好。
作者简介:孙向阳(1976— ),男,博士,贵州铜仁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主研方向为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