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邂逅,持久的陪伴

2021-12-23 06:14罗献中
语文教学之友 2021年11期
关键词:豆腐块之友刊物

人生路漫漫,其间会有无数邂逅,但美丽的邂逅并不太多;而在美丽的邂逅之后,又能持久陪伴的更是鲜见少有,弥足珍贵。而我就有幸体验了这种人生经历,她也成了我将近三十年不离不弃的良师益友。她就是陪伴我近三十年的《语文教学之友》。

20世纪90年代初,我师专毕业,被分配至本县一所乡镇高中任教。初为人师,激情澎湃。当年深秋,在报刊订阅时,我一口气“钦点”了好几种语文教学类刊物,其中有一种叫《语文教学之友》。当时并不知这些杂志究竟如何,只是根据报刊目录碰运气而已。两个月后,刊物陆续飞来,发现一般都是档次很高、颇有身份的,只有一种非常普通,那就是《语文教学之友》(以下简称《之友》)。为何这样说呢?因为那几种杂志都是有名的师大主办的,而这份《之友》却出身寒微,出自一所师专。除了出身低下,分量也不厚重,封面也不精美,比其它刊物单薄、粗陋;连定价也低一些。不过,将其打开仔细阅读时,竟让我眼前一亮:这本不起眼的小杂志,虽然朴素无华,但内容却很实用,也很亲切,大部分是关于具体知识点的介绍和探讨的,贴近教学实际;也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没有什么抽象空洞的高谈阔论。我很快地改变了对她的“轻视”,进而产生了好感。过了两三年,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教学期刊中,我又一次将目光锁定了她。现在回想起来,当初与她的相遇,何尝不是一场美丽的邂逅呢!

在乡镇工作几年之后,我有幸借调到县城的一所学校任教。这个学校档次高,条件好,每学期都要订阅多种教学期刊。极为巧合的是学校的订刊中就有《之友》。此地再与她邂逅,真可谓“他乡遇故知”啊。更为奇特的是,在学校一个堆放废旧书报的房间里,我又偶遇了她的身影。不过,此时的她,与其它一些刊物一起,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而且尘封已久,受潮发霉,灰头土脸的。原来,这里是学校打发过刊之地,等待她们的去处是废品站和纸浆厂。目睹此情此景,我心痛不已,也如获至宝,赶紧将她们统统收留起来,没有让她们继续受糟践。

在这所学校工作三四年后,我不再满足校方的资源,自己又陆续订刊。在我有限的几种订单中,又曾两度出现了《之友》。此时的她,虽然仍很朴素,但已焕然一新,出落得清秀而大方了。

在这些年里,无论是我有意订阅的,还是无意捡到的,她都成了我书柜里的珍品。无论是在繁忙的日常教学的工作之余,还是在紧张的本科自考的备战当中,我都时常将她捧在手中仔细品味。一卷在手,往往其乐无穷,内心也会沉静下来,踏实起来;既获取了营养,又产生了愉悦。其中有些谈教学机智的文章,有时还真能从中受到启发。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在我捡到的一本《之友》中,有一篇大约叫《当小麻雀飞进教室后》,讲述作者如何处理一只小麻雀突然闯入教室扰乱课堂的突发事件的故事。作者并未按常规做法尽快赶走麻雀、制止学生哄乱,而是及时引导他们仔细观察那只惊恐失措、到处乱撞的小生灵,课后写一篇相关的小作文。这既让课堂及时安定了下来,又让学生有了写作的活素材,可谓一举两得。我饶有兴味地看完后,活学活用,灵活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可能是由于常读《之友》等教学刊物,从中深受熏染,加上自己在教学中也逐渐积淀了一些个人感悟,于是,在教学生涯将近十年时,我开始了撰写教学小论文的尝试。非常幸运的是,我的第一篇小豆腐块随意投给一家名刊后,竟然顺利地被采用了。这给了我极大的惊喜和鼓励。于是,我再接再厉,继续作战。说来也巧,紧接着的第二个豆腐块就诞生在《之友》上面。这当然又让我激动一番。此后,我在教研方面激情迸发,灵感迭出,小论文的撰写一发而不可收。不过,此时对于我的小豆腐块的接纳面并不是很大,只有《之友》和安徽师范大学的《学语文》等愿意向我敞开门扉。所以,当初好几年,她就成了我小论文问世的主阵地之一,我也对她满怀感激。那时,她和《学语文》等刊有个共同特色,就是用稿长短不拘,对一二百字的豆腐块也不嫌弃。这就为我这个教研新手开了方便之门。而对她而言,却是“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吧。不仅如此,其间,她还曾先后开设过两个特色栏目,叫“师生文苑”和“教余漫笔”,每期一篇,刊于封底。这种美文由于出现于论文期刊,显得独特而有趣,曾给我很深的印象和美的享受。像其中《心中的乐土》《别一种心境》《枕书入梦》和《共“读”美好时光》等篇章,都曾“于我心有戚戚焉”。

我是个爱折腾的人。2006年前后的四五年间,进入中年的我“老夫聊发少年狂”,重拾旧梦,又着手考研与读研,开始了人生的又一次“拼搏”。此间已无暇顾及教研,无法与我的《之友》等刊物亲密互动了。但在休息之余,我也会时常翻阅一下,因为这已成了我生活的一种习惯和爱好。换言之,在这些“峥嵘岁月”里,我和她仍然“藕断丝连”。

读研归来,我被作为“人才”引进到现在的单位,从事教师培训工作。此后,我旧情复发,又开始了早已痴迷的教研写作。很快有几篇稿子陆续问世,其中两三篇即见诸《之友》。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又是几年过去了。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到了2018至2019年间,我和她之间发生了一件趣事,也因此促成了我的一篇科研力作。2018年暑假之后,我的一篇长文“出炉”,投之于她。这篇稿子是关于初中教材中的传统篇目《陋室铭》的。当时我发现,人教社新版本对其中“白丁”一词的解释竟然不如旧版本合理,可谓严重倒退。我觉得此事非同小可,决不能袖手旁观。于是便着手撰稿论证,结果洋洋洒洒草就了五千多字。不过,动笔后才感觉将该问题说清楚其实非常艰难。所以草稿虽长,却论证不周,思路混乱,文字粗糙,修改起来异常费力,一时间懒得动手,但又心有不甘。不足一月,她就回复了,发来了用稿通知。于是,立即着手修改。经过几天的呕心沥血、绞尽脑汁,终于杀青定稿,而且自我感觉非常完美,无可挑剔。四个月后,这篇力作如期面世了。窃以为,这篇论文彻底弄清了《陋室铭》中“白丁”一词的真正内涵,无可辩驳地纠正了新教材的一个重大的隐性错误,这不仅对我个人而言是个重要成果,对学界而言也是一个重要贡献。发表以后,果然颇受关注,网上下载率不断攀升,还罕见地被引用!而该文在问世过程中,发生在我与《之友》之间的趣事,却是很多人所不知道的。两年多过去了,这段趣事依然被我时常回味着。而她能在那样一篇粗糙的草稿中发现其价值,真可谓慧眼识珠,其非凡的眼力也令我暗暗佩服。此后,我继续得到她的厚爱,又有两篇稿子受其青睐,其中包括最近刊发的关于《鸿门宴》中两个“谢”字内涵重新解读的文章。这也是我引以為豪的一篇力作,纠正了学界长期以来在该方面的误读。非常感谢她将我的这些研究成果公之于世。

她的编辑老师也是富有人情味的。前段时间,我请求寄发当期样刊时调换一本,而他们看我是老作者,就干脆赠送了一本,令我感动不已。而更令我佩服的,是他们的敬业精神,因为通过多年的接触,发现其编校工作极为出色,从未出现任何差错。这种严谨的办刊精神,一以贯之,始终如一,真是难能可贵。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2021年是《之友》创刊40周年,而我们也相伴了近三十年,她也是我有幸结缘最久的刊物。蓦然回首,多年以来,我从最初研读她与其它刊物开始,到在她与其它刊物上陆续发表小作,逐步走上了科研之路,迄今已收获了上百篇成果。如果说这也算是小有成就的话,那么她就是我的重要的鼓励者和扶持者。这些年来,我与她既有美丽的邂逅,更有持久的相伴,我们之间早已成了彼此相知的知己。这种相知相伴跨越时空阻隔,超越凡尘俗念,成了我生命中的一种精神慰藉和美好记忆。

作者简介:罗献中(1972— ),男,河南省固始县教师进修学校高级讲师,主研方向为中国古典文献学。

猜你喜欢
豆腐块之友刊物
小偷是谁
自知
之友征集
刊物贺词
晒出你的2019最佳作品
叠被子
“豆腐块”成长记
藏家之友
藏家之友
读者论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