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文
摘 要:分析了西北地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内容包括播种前准备工作、适时播种、科学施肥、田间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以期为当地农民种植玉米提供技术参考,实现玉米高产、稳产,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西北地区
文章编号:1005-2690(2021)20-0057-02 中國图书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B
1 播前准备
1.1 选用良种
结合当地实际生产状况,自然环境等条件,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应首选经国家或省级审定、具有较大增长潜力、生产性能稳定的优质玉米品种,还应选择抗病能力强、抗倒伏能力强、耐旱的玉米品种,例如先玉1225、先玉335、甘鑫2818、沈单16、东单13等玉米品种。同时应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玉米品种,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障种子质量,还应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1]。
1.2 种子处理
在播种前,包衣种子不可浸种,是由于浸种后会导致种膜脱落,影响包衣效果。在播种时要确保底墒充足,没有用完的包衣种子必须要深埋地下或者销毁[2]。
1.3 选地整地
玉米植株有着较强的适应性,而且其根系较为发达,在土壤方面要求不是非常严格。另外,玉米植株高大,根系较为发达,对土壤水分、养分的需求量较大,所以应首选通透性好、质地疏松、肥沃的土壤,同时要确保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较好,这样才能为玉米高产、稳产奠定坚实的基础。由于西北地区春季干旱天气较多,所以应及时整地,再将前茬种植的植物根茬与残留地膜充分清除,及时翻耕并耙磨,以便降雨后及时抢墒播种。
2 播种
适墒抗旱播种以保证播种质量。与土壤墒情充分结合,并考虑降水因素,科学确定覆膜时间及其作业方式,运用全膜双垄沟进行播种,科学选择坐水种、膜侧种植等播种方式,在土壤墒情适宜情况下抗旱播种,按照等行距或者宽窄行距开展播种工作,提高播种深度,最佳播种深度为5~7 cm,合理增加播种量,播种量为2~3 kg/667 m2。根据玉米品种不同,其栽培密度也不同。对于紧凑型玉米品种,按照4 800株/667 m2进行种植;对于半紧凑型玉米,按照3 800 株/667 m2进行种植;对于早熟玉米品种,按照5 000 株/667 m2进行种植;对于晚熟玉米品种,按照4 000 株/667 m2进行种植。
3 科学施肥
充分考虑目标产量,认真落实测土配方施肥,在播种前认真整地,把有机肥、磷肥、钾肥以及60%氮肥均匀混合作底肥,施入土壤中。在肥料运筹方面,玉米拔节前将有机肥、磷肥、钾肥、微肥用完。可当作基肥、种肥或苗肥进行应用,尽量早施,在应用氮肥的过程中分期进行施用,苗肥轻施,穗肥重施,并追施花粒肥。
3.1 苗肥
在玉米拔节前,应用30%氮肥与其他肥料共同在幼苗一侧开沟进行施用,开沟距离幼苗20 cm左右,深度控制在15 cm,保证幼苗可以充分吸收营养物质,达到良好的效果。
3.2 穗肥
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可利用玉米配方肥进行追施,N、P、K元素的配比为30∶5∶10,施肥量为30 kg/667 m2,有利于玉米穗生长发育,增加其籽粒。
3.3 花粒肥
在玉米籽粒灌浆期,按照总氮量18%左右追施花粒肥,提高玉米叶片的光合作用,有利于玉米籽粒增重。
4 田间管理
4.1 苗期管理
加强苗期管理主要是为了达到玉米全苗生长,培育壮苗,进而为玉米高产、稳产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苗期管理时,应在合适的时期进行间苗、定苗。
4.2 孕穗期
孕穗期的重要目标是壮秆、大穗、粒多,在玉米生长前期阶段由于气温不稳定,处于低位徘徊,生长速度相对较慢,营养吸收不足,所以应当重视攻穗肥的施入。玉米穗期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大,如果出现干旱天气,必须要及时浇水,确保土壤持水量要达到75%左右;如果降水过多,应做好排水工作。
4.3 花粒期与灌浆期
花粒期对玉米产量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此时玉米对水肥的需求量较大,攻粒是玉米花粒期的重要目标。在田间管理的过程中,应进一步强化肥水管理工作。此时也是玉米生长过程的水分临界期,要确保水分排灌的适宜性。如果土壤肥力不佳,可应用粒肥进行补施,以控制与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灌浆期是影响玉米产量最主要的时期,此时应确保玉米植株的光合作用较好,促进光合产物向玉米籽粒运输。一般情况下不必施肥,确保田间持水量达到75%左右,在干旱天气时应及时浇水,在降水较多时应及时排涝。
4.4 人工去雄,辅助授粉
4.4.1 去雄时期和具体作法
当相同地块抽出雄穗达到1/4时,开展去雄工作,当雄穗大部分抽出时,再将2/3去除,需要在晴朗天气进行实施,通常同一地块去除1/3~1/2。
4.4.2 授粉时间
雄穗开花期,雌穗花丝大量抽出后,利用长度为3~5 cm的雌穗花丝,在晴朗无风的天气下,10:00 AM开展授粉工作,间隔1~2 d进行1次授粉,连续授粉3次。
5 中耕除草
灌浆后期根据玉米行距进行一次浅锄,将杂草清除,以免杂草影响玉米植株生长,并加强保护玉米植株根系,避免造成损伤。
6 病虫害防治
6.1 玉米大小斑病
6.1.1 发生特点
大小斑病对玉米叶片的为害极大,同时还为害其苞叶与叶鞘。玉米小斑病病斑相对较小,大小多在1 cm以下,病斑主要分布在玉米叶脉部位,为害玉米果穗,病斑为椭圆形,呈现深褐色,分布数量较多。大斑病主要是由于小斑病所导致,病斑为菱形,大小为10~30 cm,发病较重的植株分布大量病斑,与多个病斑融合在一起,呈现青灰色,过于潮湿的土壤会有很多黑色霉菌出现在病斑上。玉米大小斑病都是病菌以分生孢子在病株残体上附着越冬,春季萌发造成侵染,风雨是引发病菌传播的主要媒介,可引发大量植株出现病害。
6.1.2 防治方法
为预防玉米大小斑病,应对其病菌特性进行充分调查与了解,优选抗病能力较强的品种,同时风、雨等媒介会造成玉米大小斑病的快速传播,导致侵染面积不断扩大。因此,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应坚持轮作种植,同时要避免植株有连株情况。玉米大小斑病多发于秋季,此时应深翻土壤,控制和减少病原菌,并充分结合化学原理实施防护。在玉米大小斑病发生初期,可运用25%粉锈宁1 000倍液进行喷施防治,也可运用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进行喷施防治,间隔7 d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便能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6.2 玉米螟
6.2.1 发生特点
玉米螟是玉米生长过程中的一种钻心害虫,玉米螟幼虫对玉米为害较大,主要为害玉米花叶、雄穗部位,对玉米正常生长带来不利影响。幼虫生长初期便会为害玉米嫩叶,啃食其叶片,导致受害玉米叶片呈现半透明状,在玉米叶片上形成很多小圆孔。玉米打苞期玉米螟幼虫主要侵蚀玉米雄穗,雄穗被侵蚀后,继而转向茎干再次为害。成龄幼虫会为害玉米籽粒,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与品质。
6.2.2 防治方法
为了有效防治玉米螟造成的危害,在防治过程中应合理应用生物与化学手段进行防治。在生物防治的过程中,可运用白僵菌封垛方式进行防治,针对玉米螟老熟幼虫化蛹过冬期间实施相应的防治工作,将白僵菌 80 亿孢子/100 g+25 g滑石粉均匀混合后,在秸秆垛表面根据每平方米一点,把喷粉管插入垛内摇动手把,直到垛面有菌粉飞出。需要注意的是,幼虫复苏化蛹期是最佳的封垛时期,如果超出这一时间就很难取得较好的防治作用。在化学防治过程中,主要运用化学药剂喷洒进行防治,主要的药剂有杀螟灵一号,用药量为250 g/667 m2,可将4~5 kg细河沙添加到药剂中均匀搅拌。针对心叶期,在玉米喇叭口中撒入,每株玉米撒入藥剂的过程中,撒入剂量为1 g/棵,可起到较好的防治作用。
7 适当晚收
为了提高玉米产量,在玉米收获过程中适当晚收,能起到良好的增产效果,又不会增加其成本,所以可广泛普及应用。有些农户觉得提前收获玉米秸秆容易粉碎,会引发大量减产,所以提前收获是不可取的。在玉米收获后,应及时晾晒以免发生霉变。
8 结语
在西北地区,玉米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历史非常久远。但是由于西北地区特殊的气候环境,导致玉米生产过程中难以保证高产稳产。为使这一情况得到有效改善,在玉米栽植过程中,应将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增加玉米产量,促进农民增收,为玉米种植产业持续稳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国伟,于微,王玉庆,等.对玉米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对策的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9(22):11-12.
[2]李泳秋,书其泰.探析横县甜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广西农学报,2018(2):23-24.
(编辑:申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