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鹏悦
摘 要:大豆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其产量近年来大幅增长,这与种植技术、田间管理方法的革新与发展有着直接关系。围绕大豆种植展开探究,通过对地块选择、整地治地、品种选择、种子选择、播种准备及种植方式展开分析,探讨了大豆种植技术及田间管理方法,为相关种植工作和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大豆种植;种植技术;田间管理;管理方法
文章编号:1005-2690(2021)20-0027-02 中国图书分类号:S565.1 文献标志码:B
大豆在我国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其作为一种油料作物,富含多种营养成分,深受人们的喜爱,同时它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工业原料。我国大豆的产量逐年递增,不仅能够满足国内需求,还能出口到多个国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大豆品质、产量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从大豆的种植与管理入手,革新种植技术、改进管理方法,打造全新的生态型种植产业,满足人们生活需求和企业生产需求。
1 大豆种植技术
合理应用种植技术能够使大豆种植效益最大化,为种植企业带来更高的收益,相关部门及人员要严格遵守种植流程,合理应用种植技术,具体如下。
1.1 地塊选择
大豆种植地块的选择十分重要,其关乎大豆的产量,需要从优选择。在进行地块选择时要了解大豆的特性,无论是迎茬种植还是重茬种植都会影响大豆的产量,因为大豆根系会产生一种分泌物,这种分泌物会对种植的大豆苗株产生毒害,导致苗株坏死或患病,减少大豆的产量。但大豆苗株的适应性较强,对于前茬作物并无特殊要求,一般地块都可以种植大豆。通常情况下,为保证大豆的质量和产量,通常要选取黏壤土、沙壤土,为大豆生长提供绝佳的环境,确保其健康生长。
1.2 整地治地
待地块选择结束后需要对地块进行整治,通常使用工具进行深松或平翻工作,加快土壤内空气流动,促进大豆苗株茁壮生长。通过科学的整地,可以有效提升大豆苗株的出苗率,这是大豆种植技术的关键环节。
根据季节环境合理整地[1]。比如春种的大豆通常采用平翻的方式进行整地,一方面可以将农家肥与病虫卵翻埋于土壤中,另一方面可以加快土壤热化,为大豆生长创设良好的土壤环境。在一些相对干旱的地区则需要适度深松土壤,保证土壤内空气流动的同时,减少水分流失,提升地块的抗旱能力。
1.3 品种选择
随着大豆种植技术的革新,市面上的大豆品种琳琅满目,品种的选择也成为大豆种植技术的一大关键,其直接决定大豆的种植产量和质量,选择良好的大豆品种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重增益[2]。
在品种的选择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大豆品种生育期、大豆种植地无霜期及种植地的实际情况等多种因素。对于土壤肥沃的种植地,通常选择粒大饱满且植株茎秆健康粗壮的品种,这样一来,土壤能够满足植株生长的养分需求,从而保证大豆的产量。对于相对贫瘠的地区,应选择植株高且枝干较细的品种,并且植株的结荚性要强,这样能够最大化保证大豆产量。总之,品种的选择要科学合理、实事求是。
1.4 种子选择
大豆种子的选择是种植技术的一大关键,亦是出苗率、出苗齐的一个重要保证。通常情况下,为保证种子选择的质量和效率,通常采用机械的方式进行除杂,除去病种、坏种,以提升种子的纯度。
目前,此方面机械除杂率达98%,能够最大化保证种子的纯度。待种子筛选完毕后,需要进行包衣处理,通常使用根瘤菌进行搅拌包衣,能够最大化保护种子不受病虫侵害,保证种子出苗率,全面提高产能。相关人员要做好种子的选择工作,并使用相关设备进行处理,从根本上提高种子的质量和成活率,从而为后续种植产量与质量提供保障。
1.5 播种准备
播种前的准备工作必不可少,其能够有效提升大豆种子的出苗率。大豆是一种喜水农作物,对水的依赖性较强,尤其是萌芽阶段需要超过自身150%的水分,一些干旱地区对水的需求更大。因此,必须做好灌溉工作,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合理控制灌水时间、频率、用量,确保种子能够顺利发芽。除此之外,还要对种植地做好除草工作,通过合理喷洒除草剂或人工处理的方式,避免杂草消耗土壤养分。
1.6 种植方式
大豆种植方式要合理,否则会使其产量大打折扣。通常情况下,种植方式有精播种、双条播、密植等,每一种种植方式都各有优劣,产量也各有千秋。比如,密植是现阶段大豆种植较为普遍的种植方式,必须确保植株间距约0.5 m,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同时提高其产量。相关企业及人员在进行苗株种植方式的选择时要严格按照苗株特点、土壤条件进行选择,以保证苗株种植效益的最大化。有的地方适合密植,有的地方则适合双条播,应具体结合地域特点进行种植工作,也可以多种方式综合进行,打造现代化种植基地。
2 田间管理方法
大豆种植完毕后需要做好后续的管理,其与种植技术同等重要,对大豆的产量、产能会产生直接影响,相关人员要严格按照制度、标准实施管理,具体如下。2.1 补苗
补苗工作是田间管理的重点工作,因为无论前期准备工作多充分,都会存在一些苗株坏死的现象,此时需要及时补种。通常情况下,待苗株全部种植完毕,7~10 d后便需要由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区域内苗株的生长状态进行检查,对部分坏死苗株做好标记,统计完毕后统一安排补苗。在补苗过程中要及时清理杂苗,并选择根部带土的苗株,较原来深埋一些,以确保补苗的成活率[3]。补苗工作完成后需要做好标记,后续还需要再次检查,以确保补苗实效性。通过补苗能及时弥补坏死苗株对大豆产量的影响,保证大豆产量和质量。补苗工作要细致、全面,对区域内所有存在问题的苗株进行补充,如若某一区域病苗较多,需做好记录工作,后续作以分析调查,及时分析病苗多的原因,为后续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2.2 间苗
间苗工作与补苗工作几乎是同時进行,其主要处理杂苗、病苗、密苗,保证苗株生长间距科学合理,为大豆的产量与质量提供重要保障。虽然在前期种植阶段就已经处理好苗株的间距,但在后续生长过程中,大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苗株间距可能会发生变化,影响部分苗株的光照及养分吸收,致使大豆的产量与质量受到影响。为此,相关工作人员应积极做好后续的田间巡视工作,及时发现苗株的问题,调整苗株间隔,及时清除过密的部分,对过稀的部分要及时补苗,确保苗株效率最大化。同时要遵循除劣保优的原则,尽可能地保留品相好的苗株,除掉品相较差的苗株,以保证整体效益。间苗工作必须严谨,按照相关制度和标准进行,不能凭借主观意识,应讲究科学。
2.3 除草培土
除草培土工作是大豆苗株管理的重要工作,根据苗株种植时间的长短合理安排控制除草和培土的频率。
苗株发育初期是大豆发育最佳时期,要做好除草培土工作,提升大豆苗株的养分吸收能力。一般会在苗株叶子展开前进行中耕,深度控制在20 cm左右,培土深度控制在15 cm左右,可以有效提升苗株的养分吸收能力,提高其成活率。在此之后要加强田间的除草培土工作,及时清除苗株附近的杂草,为苗株生长提供充足养分[4]。大豆的发育后期苗株枝干较粗,养分消耗量较快,周边的杂草也生长较快,再加上环境的影响,需要进一步加强除草与培土工作,为大豆产量与产能提供有效保障。
2.4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的防治是苗株生长田间管理的一大关键,很多时候就是由于病虫害防治处理不及时,导致苗株患病坏死,影响大豆产量。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应对病虫害防治工作予以高度重视,积极做好基层调研工作,由专业的技术人员组织实施病虫害防治。通常情况下,多采用喷洒药物的方式进行防治,能够及时处理病虫害,但这种方式对环境的破坏相对严重。为此,可以对病虫害的成因进行深度分析,研究抗病虫害的品种,从根源上起到防治的作用。但目前绝大多数种植户的病虫害防治仍以喷洒药物为主,这主要是由于药物带来的直接效益较高。但一些地区的病虫害防治依然面临严峻的考验,相关部门及人员应加大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研究,找到防治效果佳、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的防治方法,全面提升田间管理质效,促进大豆产量和质量全面提升。
3 结语
针对当前人们及企业对于大豆产量与质量的实际需求,相关人员应予以高度重视,积极革新技术、改进管理,从种植技术入手,牢把每一层技术关,为大豆种植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确保其产量和产能。同时还要改进田间管理作业,要求相关人员严格按照要求进行补苗、间苗、除草、培土工作,保证大豆苗株茁壮生长,保障大豆的质量和产量,为市场提供优质大豆,满足人们生活和企业生产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淼.简述大豆种植技术及田间管理方法[J].新农村(黑龙江),2018(33):96.
[2]薛守政.大豆田间管理栽培技术探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1):149,69.
[3]韩淑艳.大豆种植技术及田间管理方法[J].农家参谋,2020(10):87.
[4]高颖.大豆的田间管理技术[J].现代畜牧科技,2017(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