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对中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

2021-12-23 21:07宋姝霈刘智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

宋姝霈 刘智

摘 要 随着社会发展,劳动教育越来越被重视起来,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当下中学生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重在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是劳动教育实施的重要目的。同时,系统的阐述了道德与法治课对中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必要性,道德与法治课对中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落实对策以及道德与法治课对中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中学生道德与法治课 劳动教育 劳动意识 劳动精神 劳动理念

我国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以围绕中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教育目的的综合性课程[1]。它的教学模式不设限、教学地点不设限、教学内容也相对丰富,且很多内容与劳动教育相契合。因此,在劳动教育课程尚未普及的阶段,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设为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培养主要阵地是最主要的方式。

一、道德与法治课对中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利用道德与法治课对中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可以把道德与法治课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教学内容贯彻在日常的劳动教育中,更有利于弘扬传统的劳动精神以及培育适合新时代的创新型劳动理念,让学生的劳动教育内容建立在国家利益、社会道德、个人发展之上。

(一)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

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要着重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意识,道德与法治课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因此对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也要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上。学生的健康成长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未来,中学生处于思想道德品质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结合中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此来激发他们对劳动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可以更好的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人们是在劳动中创造世界,改变世界的,劳动意识是人的道德情感在生活中最直观的体现。因此,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单纯的劳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劳动中接触丰富的世界,用自己真实的体验去感知这个世间的万事万物,树立劳动创造价值、劳动铸就未来的信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其中。

(二)有利于弘扬传统的劳动精神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经了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劳动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静谧流淌,流传至今。道德与法治课是通过利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劳动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鼓励人们奋发向上、勇担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所以道德与法治课可以很好的将对中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融入其中,用先进的劳模事迹、劳模精神等激励学生,并宣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尊重劳动者、争当劳动模范,以此来弘扬我国的传统劳动精神。

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可以更好地将劳动精神带入教学中。通过道德与法治课不仅可以回顾“为人民服务”一生的雷锋、用自己身体阻止井喷的“铁人”王进喜等人物事迹,还可以紧跟时代,结合时政,给学生展现2020年疫情期间,一个个逆行出征的背影、一个个义无反顾的眼神、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瞬间,以此来宣扬几代劳动者们给国家、民族留下的感动,深化学生的劳动意识,教育学生要将劳动精神代代相传下去。

(三)有利于培育創新型劳动理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劳动人才的需求更倾向于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使得劳动教育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一个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的一门学科,可以很好地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来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调整,因此对于“创新型劳动思想”可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得到很好的延展。

利用道德与法治课培育创新型劳动理念,可以教导学生突破劳动惯例的思维方式,创造全新的思维观念来进行创造性劳动。中学生正处于想象力丰富的年龄段,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固化,在课堂中对于开放性问题可以让学生自行创作,培养他们发散性思维能力。在课堂建设与实施扩展到学生的生活中时,可以连接学生和社会的联系,引导学生做新时代的追梦人,勇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开拓创新,并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造性投入到未来国家建设的力量中。

二、道德与法治课对中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有效对策

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当下对中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学科教师在进行劳动教育培养时,要想让劳动教育行之有效,除了对教师本身专业素养的要求,还有教师对教材中劳动内容的掌握、对课堂教学节奏的把控以及利用生活对劳动教育的补充,都是劳动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得以开展的极为关键的步骤。

(一)立足教材,充分挖掘劳动教育的内容

在2020年7月7日教育部发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中提到了初中生的进行劳动教育的目标为: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要求,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2]。立足教材,对道德与法治课教材进行分析,可以找到劳动教育目标的切入点,将道德与法治课与劳动教育很好地融合。

道德与法治课的教材采用的是单元主题式编排,结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将劳动教育直接或是间接地展开,不同年级对劳动教育培养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对七年级学生的劳动教育培养主要侧重于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劳动意识等精神层面的教育和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劳动。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的第三框“让家更美好”中,增强了学生对家庭劳动的认识和家庭责任感,鼓励学生在家里多帮助家长进行家务劳动;在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的第二框“活出生命的精彩”提到伟大在于创造和贡献,一个人的伟大在于他能够运用高尚的品德、才智和劳动,创造出比自己生命更长久的、不平凡的社会价值,依此来培养学生对劳动的认识,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劳动使人生更有意义的道理;在七年级下册第六课“‘我和‘我们”的第二框“集体生活成就我”中,培养了学生对班级劳动的认识,鼓励学生为班集体服务,把班级劳动当做自己的责任等等。

对八年级学生的劳动教育培养会更深一层次,教材内容多围绕较为复杂的理论知识,且带入了国家、社会层面的劳动教育,让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公益劳动。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中第二框“服务社会”里展示了义务植树、当志愿者讲解员、小交警指挥交通、写春联、送祝福等社会公益活动,通过对这些活动的认识理解,让学生懂得劳动展现的社会责任感;八年级上册第十课“建设美好祖国”中的第二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提到了“劳动成就今天”,通过对历史的追溯,中国人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让学生明白我们如今享受着的幸福生活都离不开劳动者的无私奉献,给学生传递出劳动者的付出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伟大意义;八年级下册第三课“公民权利”中的第一框“公民基本权利”中提到了“劳动权”,从国家的法律法规中,让学生对“劳动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有更深刻的认识,以此来强调学生对参与劳动的必要性,将劳动光荣这一观念深植学生心中等等。

九年级的学生临近毕业,思想趋近成熟,大多有自己的想法,因此,对九年级学生的劳动教育是为了让他们养成长久的劳动习惯,并通过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劳动实践课,初步确立自己的职业规划。例如:在九年级上册第七课“中华一家亲”中第一框“促进民族团结”里展现了中华儿女为了国家前仆后继,做出牺牲,这个接力棒终会落入新一代青年的手中,要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勇于实践,开创属于自己的时代;在九年级下册第六课“我的毕业季”中第二框“多彩的职业”中,学生通过课程以及对不同职业的劳动体验,找到人生方向,提升自己的能力等等。

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归纳整理,可以梳理出劳动教育各个学段的清晰的发展脉络,实现劳动教育与道德与法治课的充分融合。

(二)立足课堂,加强落实劳动教育的引导

在2020年7月7日教育部发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首次明确提出,在学科专业课程中对劳动教育有机渗透时,要有重点地纳入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不分贵贱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充分纳入歌颂劳模、歌颂普通劳动者的选文选材,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对学生劳动各方面的教育[2]。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进行实际教学时,要依据实际情况,在将教材内容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还要整合教材资源,寓教于乐,让课堂上的劳动教育有理有据,且更加丰富。

在文件中虽明确规定了道德与法治课中对劳动教育进行渗透都应该有哪些任务和内容,但是劳动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若只是为了完成劳动教育的目标而单纯地说教,会让大部分学生产生厌弃劳动的心理,不利于劳动教育的实施。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将劳动教育内容进行整合,落在细小之处,以小见大。例如,教材中对不同年代、不同职业的劳动者描述相对分散,可以将其整合为一节分享课,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课余时间,多去观察身边的劳动者,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或是查阅感兴趣的劳动模范的资料,将自己的所闻所想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写出来,通过课堂进行分享。这样既可以对一阶段的教学进行总结,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劳动的不易,以小见大,明白为国家付出的亿万劳动者的辛劳。

立足课堂,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积极引导,可以让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培育成为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对一段时间的教学进行资源整合,可以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思想的熏陶,让劳动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的强化过程更具科学性。

(三)立足生活,开拓发展劳动教育的途径

通过道德与法治课进行校内的劳动教育,这仅仅是起到一个主导作用,劳动是最常见的生活方式,因此,进行劳动教育离不开生活,如何利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将劳动教育引入生活,让劳动教育更贴近生活,需要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深入地开拓发展。

其一,要将劳动教育引入家庭教育,让教材内容中的劳动教育落在实处,不局限于课堂之上的空谈,达到家校联合教育的目的。现在的初中生大多养尊处优,在家里即使有时间劳动,家长也会生怕累到孩子,不会让孩子劳动,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教师与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让学生在家里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例如,在七年级上中对学生的家庭责任感进行培养之后,进行家庭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父母做家务的辛苦,也可以增添劳动技能,了解到生活与劳动的关系。

其二,要将劳动教育带入社会实践中,让学生体会劳动的同时,还能学习到一些职业技巧,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例如,在八九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完成对学生阶段性的劳动教育后,带领学生亲身实践教材中提到的社会公益性的内容,例如,可以让学生对街道进行义务扫除,带领学生在植树节去种下自己的小树苗,去流浪动物救助中心参与救助等等,这些既可以作为道德与法治课堂内容的延展,也可以作为劳动教育在生活中更生动的一个教育模式,让学生对劳动和生活的关系有更全面的体验。

以道德与法治课为引,立足生活,将劳动教育带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可以让劳动教育更加丰富多彩。

三、道德与法治课对中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劳动教育所指的并非是简单的劳动活动,更重要的是围绕劳动这一基本形式来开展教育活动。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一门紧密联系当下社会实际生活的人文学科,在新時代的劳动教育培养提上日程后,与其他学科相比,它无疑是最适合进行劳动教育的学科,但同时,利用道德与法治课进行劳动教育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劳动教育的系统性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才刚刚开始普及,虽然利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来促进劳动教育培养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但由于缺少系统的劳动教育教材以及对劳动教育整体的系统的规划,会造成劳动教育的培养主要依靠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和对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挖掘和整合程度,这会导致学校甚至班级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进展以及对劳动这一概念的理解程度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

因此,在利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来进行劳动教育时,学校乃至当地教育部门应在服从国家发展战略的统一要求上,结合当地特色,为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做出具有规范性和计划性的措施,连同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共同研讨,深度挖掘道德与法治课教材中出现的劳动教育所特有的育人价值,脚踏实地地构建从上至下相一致的劳动教育目标体系,给初中生打造一个“劳动最光荣”的学习环境及丰富的劳动教育系统。

(二)注重劳动教育的实践性

在我国现有的课程体系以及教学系统中,不论是学生、老师还是家长注重的都是分数,虽然当下倡导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劳”所处的地位明显是不平等的,而且一些学校存在认知偏差,过分强调知识灌输,单纯依靠教师如同“喊口号”一般的劳动教育,缺乏与实践的融合。

在2020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国家提倡拓宽劳动教育实践场所,来满足劳动教育的多样化要求[3]。课程虽然是落实教育目标的有效载体,但实施劳动教育单单局限在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中是远远不够的,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构建起家庭、学校、社会的责任链,从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出发,向外扩散,统筹协调家庭和社会的资源,增强劳动教育的实践性,让学生在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掌握更多的劳动能力。

(三)注重劳动教育的时代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并把劳动教育纳入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目前,将对初中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培养重任主要落实在了道德与法治课中,是因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内容涵盖面广,有对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国家层面的理想道德情怀的引导,还有大量的可以充分利用的课外延展的内容[4]。

具体来说,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具有极大的扩展空间,而且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一定的变化,道德與法治课教师不仅可以借助此课引领学生逐步思考劳动与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关系以及通过课程内容的延展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还能让学生准确地理解新时代劳动精神,树立榜样的力量,并以此为目标,形成因劳动而自豪的情感,以及通过法治方面的教学,给学生树立合法劳动的观念,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和职业观。由此可见,将劳动教育结合在道德与法治课的知识技能培养中,可以更好的顺应时代发展变化,让劳动教育更能贴合新时代,适应新时代,引领新时代,让学生在劳动教育的培育下更好地理解新时代并成为新时代的接班人。

劳动教育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彻底落实的事情,无论是当下利用道德与法治课让学生认识劳动,还是利用其他的学科教学途径进行的劳动教育,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参 考 文 献]

[1]曹艳菊.中学品德教材变更的比较分析: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为例[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7(Z1):14-17.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3-26)[2021-8-2].http://www.gov.cn/zhengce/2020-3/26/content_5495977.htm.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A/OL].(2019-06-19)[2019-11-2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6/19/content_5401568.htm.

[4]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责任编辑:杨红波)

作者简介:宋姝霈(1998—),女,辽宁阜新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刘 智(1968—),女,沈阳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教师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辽宁省社科基金(思政专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L19BSZ029)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
孩子的劳动教育应从家庭教育中抓起
让劳动教育真正走进课堂
新时期幼儿劳动教育研究
“动”与“不动”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浅谈劳动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