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针对教师在落实语用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偏差,提出关注文体,熟悉语用范式;精准提纯,锚定语用内容;加强实践,丰富语用经验等三个方面改进阅读教学的策略,以求破解问题,提高阅读质量。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语用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等表述[1],可见,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课改的深入,在阅读教学中落实语用已形成共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开始转向对语用的考量和评估,但是,教师在落实语用的过程中,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导致课堂教学中出现:淡化、漠视文体存在,教学方法单一;脱离文本、语境,为语用而语用;重语言理解分析,忽视语言表达方式等问题。这些制约着学生阅读质量和语用能力的提升。如何破解这些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谈改进小学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关注文体,熟悉语用范式
何为“文体”?《辞海》有云:文章的体裁或风格。作者写文章,总是要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所要表达的情意,选取最适合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如果将众多文章按性质、语言表达方式、风格进行归类,也就形成了“文体”[2]。小说、散文、童话、寓言、故事、诗歌、说明性文章、古诗词……每一种文体,都有其鲜明、独特的表达风格、表達方式。阅读教学,就是要通过学习各种体式的文章,熟悉语用范式,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形成系统,发展学生语用能力。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教师认为文体属于语文知识层面,不宜课上讲授,导致文体意识淡薄,造成阅读教学高耗低效。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整体规划,有机渗透文体,第二、三学段(三至六年级)每一册均出现文体单元,《课标》对各个学段的文体阅读也提出了具体要求,足见编者的良苦用心。教师应关注文体特征,可谓文体不同,教法迥异。教师要根据不同文体用心解读文本,挖掘其教学价值,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潜移默化地渗透文体意识,力求实现教会“这一篇”,认识“这一类”的目的。
现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寓言故事”单元中的《鹿角和鹿腿》一课为例,谈如何渗透文体意识。寓言,以感悟故事、品味语言、领悟寓意为教学重点,教师将《鹿角和鹿腿》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读懂故事,复述故事;明白道理,凸显寓言故事的文体特征和表达特色,分以下四个步骤开展教学:步骤一,关注单元目标,感受寓言表达特点。(1)读一读单元导语,明确寓言故事的文体特点,即把道理寄托、隐藏在故事当中。(2)通读课文,圈画出文本中揭示寓言道理的句子“两只美丽的角差点送了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3)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寓言的道理为什么要藏在文章最后,而不在文章开头直接写出来呢?步骤二,紧扣人物心情,感悟寓言故事道理。(1)默读课文,找到表现小鹿心情变化的句子。(2)运用角色代入、想象内心、删减词语、对比朗读、联系经验、移情体验等方式,理解小鹿的心情变化。步骤三,复述寓言故事,梳理寓言故事框架。(1)搭建支架,用提供的词语或借助关键词复述寓言故事。(2)借助课后习题,链接生活,辨析、探讨、归纳寓言道理的呈现方式,即寓言的道理,往往会在文章的最后部分告诉你;寓言的道理,必须经历特定的故事,从故事中的人物身上得来;寓言的道理,常常不会直接告诉你,需要你用心品悟,从而梳理出寓言故事的基本框架。步骤四,激发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走进寓言世界。依托《鹿角和鹿腿》,导读原著《伊索寓言》,激发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走进中外寓言世界。
以上教学课例,以体现寓言道理的句子切入,经由对言语内容的理解、感受寓言表达特点到领悟寓言的道理,再到体会寓言故事题材的特征、框架,使学生在文本中沉潜往复,逐步由“这一篇”引向“这一本”“这一类”,日久天长,自成系统。习作时,学生自然会迁移运用熟悉的文体范式,结合相关元素,下笔成文。
二、精准提纯,锚定语用内容
语用,是一种言语交际活动,言语交际需要交际方法、规则,需要语用材料。这些东西从哪里来?就在文本中。文本中潜藏着“文本秘妙”——精准优美的遣词造句、生动有趣的修辞手法、独具匠心的组段方式、别具一格的谋篇布局,等等,这些“文本秘妙”就是语用材料、语用规则。然而,一堂课仅有40分钟的时间,倘若一篇课文、一首诗词存在许多“文本秘妙”的时候,怎么办?笔者认为,教师应基于文本,对文本进行解构、重建,挖掘“文本秘妙”,找寻文本“原生教学价值”,再结合学段学情,兼顾“双线”(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大胆取舍,从“文本秘妙”中精准提纯“核心教学价值”,锚定语用训练内容开展教学,实现“一课一得”。
一要结合学情,突出重点。由于年龄、认知的差别,不同学段的学生掌握语言表达规律的方式各不相同,阅读教学侧重点自然有区别。第一学段,重点是词句训练,侧重基础性阅读,学习遣词造句、修辞表达。第二学段,在继续学习词句的基础上,重点学习文章段落,把握文章段落结构、层次与思路。第三学段,指向语篇,侧重谋篇布局、情节构思,领悟文章表达顺序、表达方法。在锚定语用训练内容的时候,教师应准确把握学段特点,了解学情,这样阅读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要兼顾双线,言意双盈。统编教材双线(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巧妙组元,为发展学生语用能力提供了优质平台。选择语用训练内容的时候,教师应关注于精神成长,落实于语言表达,做到既“得言”——习得语言表达特色,又“得意”——思想价值的获得,实现“双线兼顾,言意双盈”。
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课文《威尼斯的小艇》为例,这是一篇“元老级”的游记散文,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以“小艇”为线索,运用简洁明快、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了小艇的样子、船夫娴熟的驾驶技术和小艇的作用,向读者展示了威尼斯的旖旎风光。细读文本,这篇课文大致有以下“文本秘妙”:秘妙一,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秘妙二,层次分明的构段方式;秘妙三,抓住事物特点的写作手法;秘妙四,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秘妙五,严谨清晰的篇章结构;秘妙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秘妙七,对异域风情的喜爱和赞美。针对以上“原生教学价值”,结合第三学段特点与本单元语文要素“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和人文主题“异国风情”,很明显,“秘妙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和“秘妙七,对异域风情的喜爱和赞美”最具有“核心教学价值”。教学时,教师应针对第三学段的训练重点,即指向语篇,整体观照文本,以“小艇”为主线,引导学生植根文本语言,扎实开展语用实践,揣摩作者动静结合的表达效果,领悟人、艇、城的密切关系,领略威尼斯的民族风情、异域文化,整体教学设计如下:
首先,循言会意,感受文本内容。引导学生通读文本,梳理文章脉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如“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获取文本整体印象。其次,据意识言,领悟表达方式。引领学生潜心品读“小艇的特点”“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小艇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等语段,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结合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比较、品评作者丰富的語言、精准的比喻、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体验艇、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即威尼斯的独特地域条件,造就了这独特的小艇。因为这独特的小艇,才有了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才有了威尼斯人高雅的生活方式。这艇,这城,这人,构成了威尼斯的独特风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回环朗读文本,抒发情感,再现威尼斯风情。最后,以言表意,发展语用能力。引导学生读一读“阅读链接”,思考“在描写威尼斯时,三位作家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一写家乡的一处景点。
综上,学生在“循言会意——据意识言——以言表意”的言意全息互转中,不仅自身体会到了文章语言之美、动静结合之美、文章结构之美,教师更能帮助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拔节生长”,并感受到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精神世界的丰盈,这样较好地实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三、加强实践,丰富语用经验
语用训练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正确、得体、个性地进行言语交际能能力,言语实践是其根本属性。然而,现实生活中的语言环境千变万化,如果学生积累、储存的语言材料、语言表达方式不抽象为语言构式,就很难在实际的交际语境中主动激活、迁移应用。鉴于此,阅读教学不能满足于学生获得正确、规范的言语“范例”,而是要通过教师积极创设具体的语用情境,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反复言语实践中模仿迁移,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材料,在范式模仿中“定型”,在变式迁移运用中“塑型”,反复实践中“完型”,逐步丰富语用经验,实现融会贯通。
(一)范式,在模仿中“定型”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3]语文教学应依凭这些“例子”,引导学生积累、存储语用素材,结合语境,发现文本语言特色、表达形式,适时进行仿写,比如字词仿写、句式仿写、段式仿写、篇章仿写,在仿写中探求语言材料的关联,检验语言形式的适切性。例如《赵州桥》第三自然段说明了赵州桥的“美观”,这是很典型的总分结构范式,遣词造句优美,修辞运用也很恰当。教学这一语段,教师可以利用这个“范式”展开语用训练:(1)体会构段方式。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体会总分构段方式(这个自然段围绕“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个中心句来写)。(2)发现表达形式。找出赵州桥的美观的相关词语句,交流、品读、观察,发现文本语言表达形式,即运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描写赵州桥上龙的多姿多态。(3)仿写表达形式。课件展示赵州桥上各式各样的龙,选择三种姿态的龙,仿照课文的构段方式,运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写一段话。
(二)变式,在刺激强化中“塑型”
变式是在范式训练的基础上,创设与文本之外高度相似的、适用的语境场,反复实践、运用语言表达方式,并在运用过程中不断刺激强化,丰富语用经验。如《军神》一课中大量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正是学生的习作范本。学习了本课,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阅读《丰碑》,互文对比,发现表现人物内心的写作方法,回顾“新冠”疫情中钟南山、李兰娟、张继先等医生的人物形象,并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凸显“新冠”疫情中医生的人物形象,让表现人物内心的写作方法在练笔表达中慢慢扎根。
(三)复式,在转化创用中“完型”
语用能力的形成,需要经过反复的亲身实践、历练。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拓展适用的语境场,让学生在一个个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举一反三,领悟、掌握语言的交际功能、特点和规律,从模仿走向创新,丰富语用经验。例如,《动物王国开大会》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也是小学阶段第一篇长篇童话,“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是本单元学习的语文要素之一。“通知”的学习既是知识点,又是能力点。教学时,教师可采取长文短教策略,借助文本阅读,链接生活,提供言语情境,进行深度灵活的迁移运用。(1)学习范式。读一读课文,思考《动物王国开大会》出现了哪些动物?谁发布“通知”?一共发了几次通知?课件展示狗熊用喇叭大声喊的四次通知内容,指导朗读,比较、发现四次通知的不同之处,通知要素:时间、地点、参加人、事情、通知人。(2)变式表达。读一读课后习题,从通知中找到正确的信息写下来。(3)复式迁移。例如,下周三上午8:30,我们一年(3)班要在本班教室召开家长会,请学生说说如何向家长通知清楚。
熟练运用语言,是衡量阅读质量高低、判断学生是否学会语文的重要标志。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主战场,教师应以教材为例子,指向语用,关注文体,锚定语用内容,引领学生在语用中学语用,方能逐步丰富语用经验,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
[2]周一贯.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3.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52.
(责任编辑:武 亮)
作者简介:赖国毅(1972—),男,福建漳州人,福建省平和县龙门小学高级教师,福建省特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常规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用型阅读教学研究”(课题编号:FJJKXB20-75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