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围屋住宅模式对新型社区公共空间营造的启示*

2021-12-23 08:27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叶雅欣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11期
关键词:围屋堂屋土楼

文/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 肖 彬 叶雅欣

1 围龙屋和土楼的对比

客家围屋结合中原古朴遗风以及南方地域特色,广泛分布于广东的深圳、惠州、河源、梅州、韶关,江西的赣州,福建的龙岩、三明,广西的贺州、玉林等客家人聚居地。客家民居多是聚居式集体住宅,但各地建筑形式不一。福建地区常见圆形、方形土楼;江西一带则盛行有角楼的方形土围子;而广东东北及广西的客家地区则流行围龙屋,以客家聚居地兴宁、梅县为中心向周边辐射。

1.1 围龙屋和土楼的相似性分析

1.1.1 功能多样性

土楼和围龙屋均为大型围合式居住单元,将祭祀、起居、杂屋、作坊等日常生活与生产活动功能明确划分于居住空间,各种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满足多样化的生产、生活需要。聚族而居是客家围屋最显著特征,此种空间状态是地域关系和宗族血缘关系的双重结合,充分体现客家人的居住理念。

1.1.2 强调上堂屋的核心地位

无论围龙屋还是土楼,无论方形还是圆形,均强调上堂屋的核心地位。

1)围龙屋 基本结构是由横堂式发展而来,常见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中轴线上的堂屋,两进或三进,中间夹着1~2个天井,称为两堂或三堂。上堂是祠堂,是整个围龙屋的核心。依次是中堂和下堂,用作活动空间和门厅。

2)土楼 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有圆形、方形、五角星形等,各具特色。土楼一般由内圈、外圈组成,由内到外,环环相套:内圈是中心祖堂,作为婚丧喜庆的公共空间;外圈高3~4层,其中1层为厨房,2层为仓库,3~4层为居室。

1.1.3 建筑主体具有防御性

早年的客家先民为逃避北方战乱导致的饥荒被迫南迁,在偏远的山林和丘陵地带聚族而居,为防止盗贼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建造营垒式住宅。每座围屋如同巨大堡垒,屋内各种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形成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小社会。

1.2 围龙屋和土楼的差异性分析

1.2.1 对外防御

土楼的防御性强,围龙屋的防御性较弱。土楼外墙是厚实的土墙,少开洞,内部防盗、防火、防水及生活设施配套一应俱全,如城堡一样易守难攻,具备良好的安全防卫功能,碉堡式形态具有防御性和排他性的内向空间特性。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屋前有长方形空地,名“禾坪”;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建筑主体高度较小,开放性更强。

1.2.2 居住方式

聚族而居是客家围屋最显著的特色。土楼是单楼聚居,楼内是“一公之孙”的几十户数百人“同居异财”或一个特大家族聚居“同居共财”。在圆形土楼中,每户人家均等聚居,居住空间竖向分配,每户占1~2个开间,有相同的开间、层数,没有等级、辈分以及长幼之分,不同于其他汉系建筑的秩序、等级分明。

围龙屋是在横堂屋基础上结合当地的人文地理特征发展而来。围龙屋的建筑中心位置安放祖宗牌位,住户按照辈分高低及尊卑分配房间,反映出客家人传统的家族伦理思想。

1.2.3 公共空间层次

土楼公共空间就是建筑中心的院子和祠堂,居民的公共行为处于被关注的状态,空间布局向家族成员灌输宗族观念。

围龙屋的公共空间层次丰富:处于中轴线上的堂屋是围龙屋的核心,也是公共性最强之处;过道、天街、花胎、禾坪、水塘等公共空间有机散布于堂屋、横屋和围屋之间,与居民的日常公共生活息息相关;天井、敞廊、厨房、厕所、冲澡房等生活机能空间分布于横屋和围屋,横屋与堂屋多由轩廊或开敞花厅连接。

2 传统土楼建筑空间布局的现代实践

近年来,将传统民居精神引入现代住宅设计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其中,都市实践事务所为万科集团设计的土楼公社备受关注。土楼公社,又名万汇楼,将传统土楼民居的居住单元形式运用于廉租房设计,利用新土楼内围合空间的设置以及户与户之间的排布,将建筑分为内、外不同的区域,在内围合分隔出作为共享空间的微型庭院,契合经济性原则,形式感较强。

现代社区生活中,城市居民有较强的隐私需求,需在社区公共生活中寻找归属感,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平衡尤为重要。笔者通过对土楼公社居民的回访发现:位于建筑围合中心的公共空间,几乎无人愿意使用,社区活力较弱,公共空间几近“废弃”。究其原因,居民既不愿意自身行为受到关注,又担心使用时产生的噪声给周围居民造成困扰。本意为刺激社区交往的公共空间沦为“鸡肋”,土楼内部单一的公共性超强的空间很难在现代社区生活中发挥作用。此外,传统土楼的内向空间具有极强的防御性,体现出“反城市性”,此种倾向强化了居民的防御性和排他性,使其离社会其他阶层渐远,不利于廉租房新移民融入城市生活。

3 围龙屋空间布局的优势

近年来,借鉴传统居住空间设计打造人性化社区成为新趋势。社区营造若仅对传统建筑形式照搬照抄,不考虑建筑语汇、建筑布局、体量构成、建筑结构和材料的综合应用,就只能使其沦为供人参观的“标本”。目前,社区公共空间面临的问题如下:①公共空间类型和数量不足,城市商业空间对社区空间挤压导致社区公共空间面积、数量无法满足公共集会和活动的需求;②公共空间层次不足导致公共活动单一,无法刺激居民的自发参与和主动交流,难以形成有活力的社区空间;③公共空间管理不善导致居民的参与度以及社区凝聚力较差,逐渐荒废。

社区公共空间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往,居民从家庭走向开放的空间,获取他人的信息、与他人交流的同时获得知识,故人性化社区需要建设多层次、多尺度的共享空间和活动场所来满足居民日常交往的需要,鼓励公共活动的开展,提高社区活力,让居民感受到社区生活的幸福感和凝聚力。

在传统围龙屋中,建筑的基本形制特征和注重围合的亲和力空间营造出基于血缘的大型集合住宅。笔者通过对土楼和围龙屋的研究发现,相较于土楼,围龙屋的建筑形式更契合现代居住空间要求,具有以下优势。

3.1 空间层次丰富

围龙屋是由堂屋、横屋、围屋、禾坪、花胎等公共空间与私人居室组合成的集合住宅,具有从公共空间到私密空间、从大尺度空间到小尺度空间、从室外空间向室内空间过渡的丰富空间层次,满足从公共活动、宗族活动等集体行为到私人行为、私密行为等多层次行为的需要。

如表1所示,根据空间层次的相关理论,围龙屋居住空间包括丰富的层次。

表1 围龙屋室内、半室内及室外空间的层次分类

3.2 空间布局具有独立性和隐私性

土楼式公寓的公共空间最大弊端是对居民隐私的剥夺。在传统围龙屋内,小家庭之间联系紧密,对宗族的依赖性强,内部私密性多有局限。清朝后,随着大批客家居民经商打工,其社会意识发生改变,独立性更强,家族崇拜淡薄,对宗法共同体的依附性大大削弱。基于此,围龙屋内的居住空间虽仍以堂屋及祖屋为核心,但各个小家庭独立性相对增强,成为独立住宅。在部分近代兴建的围龙屋内,横屋之间的公共巷道封闭成为天井,即类似北方四合院一样封闭的共用场所,成为个体小家庭相对私密与独立的室外空间。

3.3 对外姿态相对开放

围龙屋多为1~2层建筑,视觉冲击力不强。屋前的禾坪日常用作晒谷场,年节时可在此舞狮子、耍龙灯,婚宴庆典时可在此设宴款待八方来客。禾坪作为公共空间,既面向本宗族的居民,又承担宗族间往来和迎接外人的功能,丰富、活跃了居民的公共生活。

4 结语

围龙屋空间布局在设计中的应用主要面临以下局限:①相较于土楼,围龙屋建筑形制相对开放,但其固有的内向强化性和对外防御性使建筑本身具有对抗性,封闭社区在现代社会不合时宜,易滋生犯罪,造成阶层割裂,开放和融入是打破此种防御性的关键;②围龙屋楼层低矮,难以满足现代房地产对容积率的要求,在高层住宅内实现围龙屋式空间布局需进一步探索。

辩证分析围龙屋居住空间的特性,理解其历史局限性,并借鉴其在空间布局上的优势特征,在新城市社区中建立既具围合性又有亲和力的公共空间,有利于融洽社区关系,建设更具活力和归属感的新型社区。

猜你喜欢
围屋堂屋土楼
赣南围屋与闽中土堡的建筑比较研究
守 望
板凳:平衡的世界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客家围屋的保护探究
——以龙南县为例
父亲的笑容
土楼夜景
永定客家土楼
围屋的月光
走近永定土楼
堂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