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红 王聪梅 吴 洁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 郑州 450000)
急诊手术针对的疾病主要包括急诊外伤、交通事故、心肌梗塞、中毒等严重疾病的患者这些疾病病情严重且进展迅速,治疗风险高,死亡率高。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损伤因素的影响下,机体皮肤、黏膜、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完整性遭到破坏,造成创面部位功能障碍[1]。严重的创伤大多是突然的,可以在短时间内损害系统功能,此类患者的病情较为复杂,存在一定的隐患,风险水平较高。如车祸患者经历失血性休克,会导致患者死亡率增加。因此,急诊科急诊和护理服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抢救效果[2]。本研究分析了创伤应急干预小组在重度创伤患者应急响应中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重度创伤患者73例纳入研究组,男51例,女22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3.6±7.3)岁;原因:事故34例,跌倒受伤16例,其他事故23例;创伤严重程度评分(TRIS)24~52分,平均创伤严重程度评分(33.1±9.0)分。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重度创伤患者73例纳入对照组,男53例,女20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45.1±7.0)岁;原因:车祸33例,坠落事故15例,其他事故25例;创伤严重程度评分(TRIS)24~52分,平均创伤严重程度评分(34.0±9.2)分。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与医生一起按照正常的紧急模式完成救援操作。研究组:(1)确认患者后,尽可能将其放置在安全的地方。切勿随意移动病人的身体,以免加重病情。仔细聆听患者的病史,在短时间内评估患者的创伤。同时,完成评估、急救、诊断。为了缩短评估周期,采取病史调查等措施,并使用ABCDE方法进行调查。 (2)成立了由1名气道管理护士、1名助理护士、1名护生、1名管理护士、1名组长组成的急救创伤小组,所有成员均佩戴明显标识进行区分,抢救时组长站在患者正下方,及时向院前医务人员报告患者病情并指导救治工作。不同岗位的护士需要配合不同岗位的医生,来完成抢救作业,履行职责,协调岗位。(3)在气道护理过程中,气道护士需注意患者呼吸能力,不阻塞气道,迅速清除患者口腔内异物,完成气管插管。仔细监测患者的体征,护士按照医生的指示快速完成抽血、交叉配血、快速建立静脉通路并完成注射。患者的水电解质失衡得到积极修复并迅速扩大。针对不同类型的外伤患者,选择不同的穿刺点,以提高输液的有效性,并与医生配合进行心肺复苏。
由本院临床观察小组严格遵照医学相关规定,就两组患者接受差异性护理后的各项急救时间消耗情况(急诊科停留时间、检查时间、抢救时间)与护理风险发生情况(坠床、错误用药、导管感染)进行观察记录[3]。
研究组患者在急诊停留时间、检查时间、抢救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护理风险总发生率分别为13.70%和1.37%,后者显著低于前者,两者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分析两组重症创伤患者的护理风险发生率[n(%)]
创伤性疾病,尤其是重度创伤,具有起病快、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如果第一时间得不到有效的急救治疗,病情的迅速恶化会直接导致患者的死亡[4]。蒋凤革等[5]表示已建立以常规护理为基础的紧急创伤干预小组,完善了传统护理的缺点。尤其是院前急救与住院、院内急救密切相关,不仅大幅降低了治疗风险,还有助于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救治水平[6]。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在各项急救时间消耗和护理风险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者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上述研究结论一致,进一步体现了创伤急救干预小组对重症创伤患者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综上所述,创伤应急干预小组在重度创伤患者急救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能够有效提高抢救效率,降低护理风险,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