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忠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数字农业农村发展中心,山东 淄博 255200)
小麦是山东省淄博市的主要农作物之一,近年来,山东省以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为目标,有效创新和发展小麦栽培技术,小麦耐性增强、适应能力不断提高。推广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已经成为发展趋势,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1]。需充分认识应用小麦节水灌溉技术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减少对淡水资源的过度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
加快推进小麦节水灌溉栽培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促进小麦生长发育、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小麦生理周期相对较长,是耗水类作物,从出苗到收获一般需要灌溉3~4 次,需要大量淡水资源。传统大水漫灌模式下灌溉缺乏针对性,大量淡水资源流失,应用节水栽培技术能够实现水资源的针对性利用,降低了种植成本,从而提高种植收益。
小麦是山东省淄博市农业的支柱性产业和主导产业,种植面积较大,对保证当地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山东省淡水资源缺乏[2],需要应用小麦节水种植技术更好地推动小麦种植业发展,调整传统种植模式,实现小麦种植结构的更新换代,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前茬作物收获后进行秸秆覆盖还田作业,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会逐渐产生大量腐植酸,和钙磷镁等元素相互结合、粘合,形成腐植酸镁、腐殖酸钙,进而产生大量团粒结构,有效维持土壤中的水分,避免土壤水分散失。同时秸秆覆盖还田能够有效降低因为土壤自身容重增加而造成的土壤严重板结、耕作层变浅问题,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大幅度提高土壤的通透性,实现蓄水保墒效果。此外,秸秆覆盖能够进一步降低土壤表面的水分蒸发率,提高地表渗水效果,避免小麦遭受冻害,实现节水栽培[3]。
小麦栽培中,由传统的平作种植模式变为垄作模式,利用小水沟渗灌的方式取代过去的大水漫灌,可极大程度地提高淡水资源利用率,避免水资源的过量消耗和根际土壤板结问题,创造良好的微生物活动空间,保证小麦根系纵深化生长。同时垄作种植技术能够有效避免传统小麦种植中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显著提高对自然降雨的利用率。
小麦种植前对土壤进行有效翻耕处理,能够达到蓄水保墒目标。前茬作物收获后,尤其是秋季,应及时对土壤进行1 次深翻处理,以深翻代替旋耕,加深耕作层深度,营造虚实结合的土壤层结构,更好地蓄集天然降雨。小麦种植前耙地3 次以上,确保土壤细碎,地面平整、上虚下实,降低土壤的水分蒸发速率,达到提高土壤含水率的目的[4]。
小麦机械化播种后,利用镇压器对播种行进行有效镇压处理,能够保证土壤和种子紧密接触,使种子可以有效吸收土壤中的水分,保证种子快速发芽出苗,培育健壮幼苗,提高越冬能力,提升小麦植株的成活率。
结合土壤墒情使用镇压器等设备开展镇压处理,如果播种时间为晴朗中午,使用机械化镇压后还可以进行1 次人为镇压。如果在阴天或者早晨田间墒情较好时播种,播种结束后适当进行镇压处理即可,避免土壤板结。
一家一户小范围种植时,很多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下降,生产效益不高,不重视农业的长效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而某些种植大户或者规模化农民专业合作社会尽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提高种植收益。要提倡促进土地流转加速,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现代农业,成立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有效降低小麦生产中的成本消耗,提高小麦种植利润,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从而达到有效推广小麦节水灌溉技术的目标。
充分发挥区域农技站的职能作用,提高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推广服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保证其能够熟练掌握节水灌溉技术。然后深入田间地头生产一线,为农民提供专业化技术服务,帮助农民掌握小麦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生长特性与需水规律,并结合田间小麦的生长情况,制定针对性灌溉方案,从而实现节水技术的推广。
小麦节水栽培技术推广中,应加强对农民的专业技术培训,尤其是规模化种植户和合作社成员。培训中,一方面要注重提高农民的大局意识,转变中小规模种植模式,向适度规模化转变,提高土地利用率。另一方面要提高农民的科学水平,认识到新技术对提升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作用,提高其掌握与应用节水技术的积极性。同时持续宣传小麦节水栽培技术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提高农民的认知水平,从而实现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小麦节水灌溉技术是推动现代农业健康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关键措施之一。小麦生长发育需要消耗大量淡水资源,传统大水漫灌模式会造成大量淡水资源浪费,进一步加剧了水供给问题。因此,需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种植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为高产、稳产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