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肖岚
(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农业农村局,河北 邢台 054400 )
球虫病是鸡养殖中容易发生的一种体内寄生虫病。在长期养殖中,可使用磺胺二甲氧嘧啶、氨丙嗪、氯苯胍、莫能霉素、盐酸霉素、马杜霉素、磺胺喹恶啉等进行防治。但由于用药不合理,大多数球虫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多种药物的使用效果呈下降趋势,增大了鸡球虫病的治疗难度。当前,为保证鸡养殖安全,降低球虫病发生率,养殖户需了解该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发生特征与临床表现,然后采取针对性措施治疗。
某中小规模养殖户共养殖500 只肉鸡,采用地上平养养殖模式,进行了新支120、传染性法氏囊、鸡痘、禽流感等疫苗免疫接种。2019 年5 月13 日,鸡群生长到28 日龄后,陆续出现腹泻症状为主的传染性疾病。发病2~3 天后,发病率和致死率呈逐渐提升趋势。发病初期养殖户没有重视,没有及时单独隔离患病鸡,也没有采用任何药物治疗,病情快速传播蔓延造成的经济损失逐渐加大后才提高重视程度。
笔者和饲主沟通得知,该养殖场进行了比较妥善的疫苗免疫接种,整体养殖密度较大,卫生环境较差,进入鸡舍能够闻到浓郁的刺鼻气味,大量蚊虫飞舞,粪便堆积严重。鸡舍温度较高,湿度较大,鸡群不断张嘴呼吸,从呼吸道发出咯咯声。结合养殖场的具体发病情况,初步判定是寄生虫感染引发的传染性疾病,随后进行了严格诊断,确诊后采取了针对性防控措施,控制了养殖场病情,避免经济损失进一步加重。
球虫可以危害任何年龄和品种,其中对15~50 日龄的雏鸡危害最严重,成年鸡对该种寄生虫病有一定抵抗能力。感染寄生虫病后,大多隐性发病,成为养殖场的主要传染源。
患病鸡通过污染周围养殖环境、污染土壤等途径,传播蔓延球虫。该虫的生长繁殖具有季节性,因此其发生流行具有季节性。该病常发生在每年的夏初,外界温度较高、湿度较大时利于球虫繁殖生长。
鸡感染球虫病主要是因为吞食了散布在土壤或地面、饲料、饮用水当中的球虫卵囊。粪便当中的球虫卵囊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经过1~2 天就能够发育成具有浸染性的卵囊,实现致病原的传播蔓延[1]。
2~3 周龄的雏鸡发病主要是急性型。发病初期患病鸡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羽毛杂乱无光泽,头颈缩在一起,不爱运动,采食逐渐停止,饮水量显著增加,仔细触摸能发现大多数患病鸡的素囊中充满液体。鸡冠可视粘膜苍白无光泽,存在明显贫血现象。
随后患病鸡会出现严重腹泻,机体严重脱水,体表皮肤皱褶,排出水样稀便,粪便中夹杂少量血块。随着寄生虫在盲肠当中大量繁殖生长,患病鸡排出的血液逐渐呈棕红色,随后变成血便。大多数患病鸡会出现痉挛性昏迷,一般在发病6~10天左右衰竭,雏鸡死亡率高达60%以上。临床康复鸡主要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或停止生长发育,养殖场淘汰率升高。
2~4 月龄雏鸡或者育成鸡主要是慢性型,临床症状相较于急性型不太明显。肉鸡少量球虫感染或致病能力不强的球虫感染时,主要表现为腹泻,腹泻物中不会夹杂血液,生产性能下降,影响到鸡群的正常生长发育。对其他传染性疾病的易感性逐渐增强,发病时间较长,数周甚至几个月后,患病鸡身体逐渐消瘦并出现间歇性腹泻症状,但死亡率相对较低[2]。
解剖养殖场病死鸡,发现急性型病死鸡盲肠高度肿大出血,上皮组织变厚,存在糜烂坏死病灶,肠腔当中蓄积了大量血凝块和组织碎片,有时在盲肠中还会存在大量豆腐渣状或干酪样渗出。
慢性型病死鸡盲肠严重扩张,组织增厚,严重坏死,浆膜上能够看到针尖大小的白色斑点或暗红色斑点,肠道内容物因新鲜和陈旧的血液相互交织呈淡红色或深红色。
采集病死鸡肠道组织和肝脏组织,用甘油水溶液充分冲洗。在载玻片上滴几滴生理盐水,用消毒棉签蘸取混病料后,涂抹在载玻片上,放置在低位显微镜下观察,可发现存在大量椭圆形、光滑、无色虫卵。采集患病鸡排出的新鲜粪便5 g,加入少量饱和食盐水,搅拌成糊状后再加入饱和食盐水稀释10 倍。充分混合后,使用4 层纱布过滤。滤液倒入试管中,液面稍微高出试管。在上方盖盖玻片,5~10 min 后取盖玻片放置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可发现大量椭圆形卵囊裂殖子。上述诊断结果可判定致病原为球虫。
近年来,由于球虫产生较严重的耐药性,应选择敏感药物联合中药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缩短发病周期。
西药可选择磺胺二甲氧嘧啶,使用剂量为0.02 g/kg,每天3 次,连续使用5 天为1 个疗程。病情较轻的患病鸡使用上述药物,按1%的比例添加到饲料中,连续使用1 周。
中药主要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为主要治疗原则。使用夏枯草、常山、板蓝根、柴胡、龙胆草、干柿蒂、金银花、刺槐花、贯众、麦芽、青蒿、白头翁、丹皮,剂量分别为10 g、35 g、10 g、10 g、10 g、3 g、4 g、8 g、5 g、5 g、5 g、10 g、5 g。将药物研为粉末,开水冲服,1 剂为1 只鸡8 天的用药量。1 只鸡每次灌服5 g,每天3 次,连续使用8 天。
一般采用上述手段连续防控5~7 天后,养殖场病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3]。
在现代鸡养殖产业发展中,鸡球虫病应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目前防控主要有以下方法。
(1)疫苗免疫
鸡球虫病已有正规的商品化疫苗,预防效果较好。一般在雏鸡出生3~5 天后采用滴嘴或饮水集中免疫,7~10 天后产生免疫保护作用。
(2)改变养殖模式
球虫的传染源是含有孢子化卵囊的粪便或土壤,采用网上养殖能避免鸡与粪便或土壤接触,有效预防球虫病在养殖场中传播流行。
(3)药物预防
地面平养养殖模式,一般采用药物预防。在雏鸡生长到15~20 日龄后,每隔10 天使用抗球虫药物治疗,连续使用2~3天为1 个疗程,连续用药3~4 个疗程,具有一定的防控效果。但要注意药物的耐药性,可在不同阶段选择使用不同的药物或不同药物联合使用,增强驱虫效果。
日常养殖应强化饲养管理,保证养殖环境清洁卫生。及时清理圈舍当中的粪便和各种污染物,食槽、饮水槽等用具应经常消毒,减少球虫传播流行的概率。通常球虫卵囊的抵抗能力较强,对养殖场常使用的消毒剂如5%福尔马利,5%氢氧化钠,5%碘化钾具有很强的抵抗能力,应及时更换消毒药剂,降低发病率。
球虫病是养殖中易爆发流行的一种寄生虫病,由于球虫耐药性较强,单一使用药物防控效果较差,甚至还会加重球虫耐药性,应选择2 种抗球虫药物进行治疗。大量实践结果表明,某些中成药在防控鸡球虫方面有显著效果,还不会产生严重耐药性,利于缩短鸡球虫病的发病周期,提高治疗效果。球虫病应以预防为主,可大大降低发病率,对鸡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有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