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产业及其对城市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影响

2021-12-23 17:04
关键词:科幻发展

刘 健

(1.天津艺术职业学院 文化艺术管理系,天津 300180;2.中国科普研究所 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北京 100049)

一、引 言

2015年,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长篇科幻小说《三体》的英译本摘得有世界科幻界奥斯卡之称的“雨果奖”。[1]四年后,2019年春节期间,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上映,最终以48亿元的票房成绩,成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国产科幻电影。这两个具有标志性的事件,让科幻这支在中国文化界沉寂多年的“寂寞伏兵”,再次出现在社会大众的视野之中。

就在科幻成为全民关注的舆论热点之时,“科幻产业”作为一个新概念也悄然出现在世人面前。科幻产业的提法,最早见诸于文献始于2008年。代明、郑军、刘琳撰文指出,创新型城市需要科幻文化和科幻产业,而深圳具备发展科幻文化与产业的比较优势,并认为可以从科幻文学、科幻影视、科幻动漫、科幻风投、科幻旅游、科幻制品、科幻会展、科幻研究等八个方面,将深圳打造成“中国科幻文化与产业中心”。[2]

2014年,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软科学研究课题成果的《中国科幻产业发展研究》一书出版。书中首次将科幻产业明确定义为:“是指科幻作品创作、科幻产品生产、科幻商品交易和传播各环节个人与组织、承载行业和关联行业所构成的行业集群和产业系统。”[3]10

2016年,首届中国科幻大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发布了由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吴岩教授主持编写的《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此后,该系列报告,又于2018年、2019年和2020年,随当年度的中国科幻大会发表。据《2020年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科幻产业总值658.71亿元,比2018年的456.35亿元有所增长。[4]

随着社会各界对于科幻产业的认知程度逐渐上升,科幻产业作为一种全新的产业类型,对于正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结构转型抓手的中国各大城市而言,无疑是一个新的机会。2019年,深圳科学与幻想成长基金和四川科幻世界杂志社联合在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大会的开幕式上发布了《2019中国城市科幻指数报告》。成都、北京、深圳、上海、南京、重庆、广州、西安、天津、武汉,被评为“2019中国科幻十大城市”。[5]

科幻产业作为一种主题性的文创产业类型,其主要效用就是给既有的城市产业部门或产业群“赋能”,从而实现供给侧优化升级。这一特性正逐渐被政府、资本及其他产业参与方所认知。所以,有必要从理清科幻产业的基本概念、形态和特性入手,对其在中国城市产业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进行深入分析和阐释。

二、科幻产业及其产业属性

科幻是科学幻想的简称,对应英文中的“Sci⁃ence Fiction”(常简写为“Sci-Fi”或“SF”)。“Science Fiction”最初是指科幻小说,后来随着科幻题材向影视、动漫、美术、舞台剧、电子游戏等文创领域的扩散,“Science Fiction”或“科幻”逐渐成为了这一类型文艺作品及其文化、商业衍生品的总称。

然而,放眼全球,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其官方公布的产业目录中,都没有把科幻列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或者产业部门子类。国内的相关研究虽然常把科幻产业看作是文化创意产业内的一个细分类别,但在《文化部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6]中,也没有出现“科幻产业”的踪影。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科幻是以“科学性”为前提的一种文化类型,其发展是与一个国家的整体现代化进程紧密相关的。一般来说,只有那些现代化程度高、产业门类齐全,以及接受过现代科技教育的劳动者在全部人口总量中占到较高的比例时,科幻文化产品才会有比较广阔的消费市场。就此而言,当今世界上只有少数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才具备这种较为成熟的科幻消费市场,作为该国科幻产业发展的基础。这就让科幻产业在世界范围内都呈现出极不均衡的态势——拥有科幻产业主要是少数发达国家。因而,虽然科幻产业事实上早已存在,但被遮盖在文创产业庞大身躯下。

与人们通常所理解的拥有上下游产业链的纵向分布的产业不同,“科幻产业”是一种横向产业。科幻产业的核心是科幻创意(科幻IP)的构建。当科幻IP构建完成后,其通过横向联系,介入到出版产业中,就衍生出科幻杂志、科幻漫画、科幻小说集、长篇科幻小说单行本等相关产品。以此类推,当其横向联系,介入影视产业中,就会衍生出科幻电影、科幻电视剧、科幻动画片;当其横向联系,介入到电子游戏领域中,就会衍生出科幻电子游戏……这些衍生出的具体科幻产品,又会随着自身的传播,产生新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一方面,通过产业链传导反哺,进一步放大科幻IP本身的价值;另一方面,这些作品本身经过二次创作加工,又会产生新的衍生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加入到全球生产的大分工体系之中,进而在当地催生出大量“科技人口”。这些科技人口对科幻产品有着天然消费需求,支撑起了庞大的科幻消费市场。这就带来了科幻文化消费的溢出效应,为构建全球性的科幻产业链提供了可能。

三、科幻产业的“基质”与理想发展环境

从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需求催生市场,市场塑造产业。科幻产业也不例外。但从全球范围内来看,由于所处社会环境和发展条件各不相同,导致各主要国家科幻产业的发展路径存在明显差异。而美国、日本和中国就是三种不同发展路径的典型代表。

美国科幻市场是原生性的典型代表,其科幻市场是“自然”长成的,科幻产业与之相伴而生,具有极强的自我发展动能和扩张性。

日本科幻市场是“刺激/反应”性的典型代表。日本本土科幻产生于明治维新后。但是,日本科幻产业真正确立却是在二战后。伴随着美军对日本的占领以及随后推行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改革和文化重塑,美国科幻作品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日本,重塑了日本的科幻市场。而作为对这种刺激的反应,日本本土科幻创作者把美式科幻元素融入到各自专精的领域,借由小说、动漫和特摄等文艺形式创造出全新的原创科幻IP,进而通过植入各个文创产业及普通产业部门,极大的丰富了日本科幻产业的内涵。在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整体的外向型产业优势确立,日本科幻产业随着动漫、特摄、电子游戏以及各种日本消费产品,进军国际市场,完成了从内生型向扩张型的转变。

相比之下,中国科幻市场由于国情和历史原因,长期处于市场广阔,但产业发展不充分的状态。事实上,中国科幻市场自改革开放以后,就已经随着海外各种科幻作品的引入而逐渐形成。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本土的科幻产业发展始终不尽如人意,能够实现横向联接的产业部门非常有限,议价能力也非常薄弱。正式因为这种市场规模和产业能力的不匹配,也就决定了中国科幻产业发展,不可能复制美国或日本科幻产业发展的路线,只能立足于本土市场的特殊性,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科幻产业发展道路。

当前中国科幻产业发展面临的实际情况是“大市场、小产业”。现有的科幻市场存在着多种能够培育本土科幻产业发展的“基质”①专指中国科幻市场上既有的各种科幻文化产品,既有本土原创,也有外来输入,但他们的共性是都能成为中国科幻产业的“培养基”。。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翻译小说。科幻对于中国来说,无疑是一种“文化舶来品”,而外国科幻小说的译介,一直在中国科幻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清末民初至今,形成了几次热潮。其价值在于让中国的科幻创作者和消费者,都能用较低的文化折扣(Cultural Discount)尽可能多的获得创意灵感和消费体验。这为科幻文化传播和科幻消费市场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2)欧美科幻电视剧。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量国外电视剧被引进到国内,其中就包括很多科幻题材的电视剧。这些科幻电视剧让很多国人得以透过视觉艺术形式,直观的感受科幻魅力。改变了很多人“科幻都是小儿科”的固有印象,也创造出了众多科幻电视剧的忠实拥趸。近年来,随着美剧《西部世界》、英剧《黑镜》等高概念科幻剧集的热播,欧美科幻电视剧正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迈进,并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市场上“吸粉”无数。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由欧美科幻电视剧的引进而创造出的市场需求,并没有获得本土创作者的重视,更谈不上创作同等水平的国产科幻电视剧来满足这种需求。不过,这也意味着,科幻电视剧是中国科幻产业可以深耕的一片处女地。

(3)好莱坞科幻电影。一直以来,好莱坞科幻电影无论是在全球市场,还是在中国市场都拥有着绝对的统治力。甚至在《流浪地球》上映前,科幻电影是本土电影产业唯一无力与好莱坞同类型影片正面交锋的片种。好莱坞科幻电影每每都以宏大的世界观设定,离奇曲折的故事,冲击力十足的特效制作和精致细腻的服化道,让国内观众叹为观止。尽管《流浪地球》的上映,完成了中国式科幻大片的“破题”,但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与美国同行间的真实差距。

(4)超级英雄动漫与影视剧。之所以要把“超级英雄”题材单列出来,是跟此种科幻作品的诞生背景有关。科幻小说与“超级英雄”故事均起源于20世纪初在美国城市贫民区流行的廉价读物——“黄纸杂志”。到20世纪40年代,两者分道扬镳。前者发展成为了所谓“严肃科幻小说”,登堂入室。后者则借由《超人》《蝙蝠侠》《美国队长》等超级英雄漫画得以延续和发展。后来,“超级英雄”又借由电视动画、真人影视等方式,不断扩充自己的产品线。因其通俗性和庞大的产能,在全球范围内,就绝对市场规模而言,远远大于严肃科幻小说及其衍生品。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漫威电影宇宙(MCU)的出现,让“超级英雄”题材成为好莱坞商业大片的主流类型。

(5)日本科幻动漫与特摄影视剧。动漫和特摄都是极具日本特色的文艺类型,而这两者的发展,都与科幻在日本的传播密切相关。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日本的科幻动漫和特摄片经由译制剧、录像带、光碟等渠道大量进入国内市场。最具代表性的,如科幻动漫《铁臂阿童木》《机动警察》,特摄片《恐龙特急克塞号》《奥特曼》等。这些作品不仅扩大了科幻作品的受众范围,也激发出了本土的原创动能,一度在网络小说中盛行的“机甲文”,就是这种影响的集中体现。

(6)科幻电子游戏。电子游戏几乎是一种与科幻存在天然联系的文化产品。1962年,世界上第一款电子游戏软件《太空大战》在麻省理工学院诞生。此后,无论电子游戏的形态发生怎样的变化,科幻题材的游戏软件始终是重要的基干品类之一。一度在国内颇为流行的网络游戏《星际争霸》就是典型的科幻题材,而且这款游戏也曾是国际电子竞技赛事中的常备项目。

(7)原创科幻小说。在中国科幻市场上,原创科幻小说是本土科幻产业最重要的核心驱动力来源。从晚清时期,科幻小说传入中国后,中国作家就在试图寻找这种外来的文学类型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法门”,并做了大量的创作实践。经过一个多世纪探索后,终于找到了科幻现实主义这条可行的本土化路径,催生出了王晋康、刘慈欣、陈楸帆等为代表的优秀本土科幻作家。而随着《三体》摘得雨果奖,也意味着中国的原创科幻小说获得了国际同行的普遍认可。但需要承认的是,科幻小说由于其自身的“科学性”,给阅读者设置了较高的阅读门槛,受众群体的扩充潜力比较有限。

(8)少儿科幻作品。少儿科幻是近年来国内童书市场上异军突起的一个新品类。尽管作者群体偶有交叉,但是少儿科幻与面向青年及成年读者群体的原创科幻小说,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更加贴近少年儿童的阅读欣赏习惯。少儿科幻作品是当今中国科幻市场上的一支生力军,不仅为科幻产业培养了大量长期消费者,而且其本身无论是直接的销售收入,还是版权交易产生的溢价,都能够大量提供持续的现金流。从产业布局的角度上看,应该引起充分重视。

以上八种,是当前中国科幻产业发展的主要“基质”,其内涵性作用是不断为科幻产业的生产核心——科幻IP的创造提供“营养”和原料,外延性作用则是不断地延展科幻市场的边界,不断激发有效需求。

科幻产业本身具有轻资产属性,其核心资产是科幻创意者本身。科幻创意者的主要职能是通过能动的创造性活动(创意工作),产生具有可持续开发价值的科幻IP。但科幻创意者的培养是非常困难的,无法通过流水线式的职业训练,大量培养。而且,相对可以计价的有型成本投入,培养科幻创意者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且“成品率”也较低。同时,如果不能实现科幻创意者的有效集聚,不能为其提供可持续的培养投资,那么作为科幻产业核心产品的科幻IP,就很难实现高质量的产出。而能够支撑起这种有效集聚和持续进行养成投资的资金流,只能来自于科幻产业发生横向联系的相关产业的产出。因而,科幻产业的最佳发展环境,就是具备多样化且成熟完善的产业群,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具备较为发达的科教体系和服务业(主要是能提供金融、法律、公关等高端服务),具有中心节点性质的特大型或超大型城市。而城市本身所具有的独特人文底蕴,将是本地科幻产业特色化发展的催化剂。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最能支撑和促进一座城市发展科幻产业的重要产业部门,有如下几类:

(1)出版业。科幻小说是科幻的基础形态,时至今日仍在整个科幻产业的价值链上占有基础地位。在当今移动互联时代,文学网站、手机APP、阅读类小程序已经发展成为与传统出版业并驾齐驱的新型出版业态。因此,要充分发挥科幻小说在科幻产业价值链中的基础性作用,就必须同时依靠线上、线下“两手”:一手抓杂志、单行本等纸媒,另一手抓网络科幻小说的创作和推广。而同时具有传统出版业的优势资源和网络文学行业骨干企业的城市,将具有从科幻小说这条最短路径切入科幻产业发展的潜在优势。

(2)影视业。科幻影视是科幻产业利润的重要来源。截至2019年底,全球影视票房前十的影片中,有七部是科幻电影。[7]而当代科幻影视对视觉效果的极致追求,始终引领着影视业的工业化与标准化。因此,要让科幻产业在一个城市生根,需要当地有较为发达的影视产业、尤其是需要相关的从业者有强烈的技术追求和国际化诉求。

(3)动漫业。放眼世界,美国和日本既是科幻产业大国,也是动漫产业大国。科幻题材由于天然具有的“幻想性”特征,与动漫艺术具有极强的适配性。当然,广义上的动漫产业,还包括电子游戏,即ACG产业。相比于科幻影视,由科幻IP转化为漫画、动画及电子游戏产品,具有前期投入低、回报周期短、可扩展性强(漫画改编真人影视、游戏改编真人影视)等优势。

(4)旅游业。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旅游业既能吸纳大量的就业人口,带动关联产业发展,同时具有提升城市美誉度和吸引力的作用。旅游业对科幻产业的支撑,首先体现在对科幻创意者的驻留吸引力和访问便捷性,为科幻创意者的聚集创造条件。其次是对于主题性旅游资源开发,其典型代表就是美国迪士尼乐园、环球影城。最后是基于科幻影视作品的城市观光旅游线路设计。如纽约、伦敦、香港等经常出现在科幻影视作品中的著名城市,都有旅行社开发的相关主题旅游产品。

(5)会展业。会展业是城市高端服务业的代表性行业之一,是现代社会高层次人流、物流、信息流最重要的汇聚形式。从世界范围内看,作为科幻产业核心消费群体的科幻迷,具有远高于其他文化产业消费群体的聚集愿望。1939年,首届世界科幻大会在纽约举办,到2019年已经举办了77届,是目前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年度科幻盛会。

(6)文创业。文创业有广义、狭义之分。这里所说的文创业专指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各种文化衍生品的行业。文创业对科幻产业的支撑主要体现在为科幻IP及其他科幻产品涉及生产的各种衍生品。如,为电影《流浪地球》配套开发的各种主题模型玩具。在文创业成熟的国家,科幻IP纯利润的60%以上都是靠相关衍生品取得的。可见,要想充分发挥科幻产业的市场价值,文创业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7)教育培训业。科幻产业具有智力密集型的天然属性。要让科幻真正走向产业化,不能只依靠少数天赋型的自学成才的创作者,而是要从众多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才中优中选优。同时,在科幻产业与其他产业发生横向联系的过程中,也需要大量专业人才作为中介。在美国,有为数众多的大学开设科幻相关课程,培养科幻专业方向的硕士、博士,同时有大量民间培训机构提供科幻专业的写作训练课程。这为美国科幻产业的繁荣提供了基础。因此,要发展科幻产业,需要城市有较为发达的教育培训业基础,为科幻产业的发展提供持续性人力资源保障。

(8)地产业。对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而言,地产业都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重要产业部门。随着城镇格局、消费结构、房地产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变化,传统的粗放型的城市地产业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需要转型升级。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必然选择。[8]其中,“地产+”模式已经开始成型。而通过“地产+科幻”的模式,地产业不仅可以通过模式创新支持当地科幻产业发展,也能为自身找到新的细分领域增长点。

四、赋能:科幻产业促进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

科幻产业发展需要依托特大型或超大型的中心节点城市,而当今中国的特大型或超大型城市也需要借助科幻产业实现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

与普通城市相比,特大型或超大型城市本身就是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拥有较为齐全的产业部门体系以及完善、成熟的产业结构。此类城市以往主要是通过要素驱动和比较优势驱动,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然而,随着我国城市化率超过50%,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下半场。对于特大型或超大型城市而言,继续依靠要素驱动的成本陡增,边际效益逐渐显现。以往此类城市吸纳外来人口最重要的比较优势,也正随着城市内部人居环境的变化以及国内外同类城市的竞争而趋于消解。因此,特大型或超大型城市在当前形势下,必须以供给侧改革为主要着眼点,重新对自身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进行调整,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要实现这样的转变,发展科幻产业是一个好的选择。

科幻产业作为一种横向产业,并不需要大量要素投入,也不会挤占既有产业的发展空间和养分。相反,科幻产业能够通过“赋能”的方式,促进城市既有产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有效实现供给侧的转型升级。以影视、动漫产业为例,科幻作为一种全新的题材,需要成体系的概念设计以及剧本的支撑。而这些方面在以往都是国内影视及动漫产业发展的短板所在,也是这些产业向工业化、标准化发展,获得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障碍。而科幻题材本身的“高概念”属性,将倒逼相关行业补齐这些短板。而这个过程本身最终也将反哺科幻产业,实现产业共赢。

当前,在国内发展科幻产业,有如下一些有利条件:①国外有成熟的产业发展经验,可以充分吸收借鉴。②国内科幻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同时作为一种“低文化折扣”文化产品,科幻产品能实现低成本的国际市场开拓,实现内外双循环。③适应青年一代的消费需求,有利于培养具有竞争力的新文化品牌。④借助5G、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能够促进科幻产业发展出新业态,实现弯道超车。⑤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科技人口的数量与日俱增,发展科幻产业既满足了他们的文化需求,也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理性、尊重科学”的文化氛围。

对于有志于发展科幻产业的城市来说,要把科幻产业的发展需求和有利的发展条件转化为切实的产业优势,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创建综合性的科幻产业发展平台。发展科幻产业对一个城市来说,是一项具有战略性的举措,必须立足于未来城市产业发展布局的战略高度加以统筹规划,否则将难以真正见到成效。而要把这种战略落到实处,则需要建立一个综合性的科幻产业发展平台。理想的科幻产业平台应该有一定的产业实体支撑,比如书报刊或新媒体平台。在此基础上,创设相关的奖项,主旨是选拔优秀的科幻创意人才和创作者。再通过基金项目,为这些创意者和创作者提供后续的创作支持。同时,定期举办各种专题活动,实现行业内部的人员交流、智力激荡,并为与其他产业的交流合作提供有效支持。另外,还需兼顾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二,大量引进科幻创意人才,实现智力富集。科幻产业本质上具有创意产业的属性,其产业驱动力来自于大量高素质的科幻创意专业人才。这类人才放眼全世界都是极其稀缺的。因此,要发展科幻产业,首先就要从全国、乃至全世界大力吸引优秀的科幻创意人才。要实现这个目标,一方面需要从地方政府层面完善相应的人才引进政策,另一方面则要依托于科幻产业发展平台的运作。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创新体制机制,对不同类型的产业人才,采取不同的吸引策略。重点放在智力引进和有效运用上。

第三,建立和完善专业人才教育体系,实现专业人才保值增值。科幻教育与科幻创作、科幻研究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完善的科幻人才教育体系既能为科幻产业提供创意人才储备,又能培养科幻消费者。具体做法是,在高等院校建立科幻研究中心,开设科幻专业课程,招收科幻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在基础教育领域,开设“科幻小课堂”,鼓励中小学开发科幻相关的校本课程。针对科幻创意人才及科幻创作者的培育,则可以依托产业发展平台及校外教育培训机构,通过提供相关的职业训练课程来实现。当然,相关的职业训练课程也可以跟优秀人才选拔机制相衔接。

第四,建立科幻创投和产业协作机制。科幻产业作为一种横向产业。要实现科幻产业对其他产业的赋能,就需要建立一系列的联接机制。而创投则是实现这种联接机制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在既有的相关产业扶持基金中拿出一部分作为种子基金,另一方面则可以从政策层面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相关的创投项目。针对因科幻产业赋能而产生新产品、新品牌、新业态,地方政府也应该通过政策、经济、荣誉等多种手段,予以积极鼓励。

第五,建立健全科技顾问体系与科普、科幻联动发展机制。从科幻产业本身发展历史来看,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来自科技发展前沿的种种新问题、新发展、新观点,始终是激发科幻创意产生的第一推动力。因此,有必要建立科学工作者与科幻创意者之间的交流沟通机制,即科幻产业的科技顾问体系。一方面,科幻创意者可以从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获得创作灵感,另一方面科学工作者也可以在科幻创意活动中充当顾问,使科幻创意活动增加更多的“科技”含量。而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一种高端的科学传播。这种机制的建立,有助于科普与科幻的联动发展,有效地推动科普和科幻的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科幻发展
学写科幻故事
在科幻的天空自由翱翔
怎样写科幻故事
PL-01:科幻飙车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科幻画工厂
图说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