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蕴
——基于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学解读

2021-12-23 17:04肖影慧
关键词:费尔巴哈异化资本主义

肖影慧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50)

异化劳动理论作为马克思早期的思想理论成果,它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重要内容和核心观点。马克思在写作《手稿》之时,正处于世界观转变时期,其思想形态既有政治经济学的萌芽,又带有费尔巴哈浓厚的人本主义哲学色彩,加之其颇具“思辨性”、颇为“晦涩”的语言表达方式,造成了对文本理解的困难。因此,《手稿》通常被中外学者视为青年马克思在创立新哲学历程中的一部“过渡性著作、不成熟著作”[1],尚未达到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的理论高度。但《手稿》作为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在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性考察、对黑格尔辩证异化思想的批判性吸收、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批判性继承中,实现了对前人理论成果的重大超越,具体阐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即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与劳动活动、与人的类本质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全面异化,形成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深刻指出共产主义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扬弃异化劳动、实现人的彻底解放的必然选择。从现实角度看,全面理解和深入把握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蕴,它是我们深刻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有力武器,并且对更好地坚持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生成逻辑

任何思想理论都有其生成逻辑。青年马克思基于对黑格尔辩证异化思想合理成分的批判性吸收,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合理成分的批判性继承,以及对国民经济学抽象本质的批判性考察,实现了对前人理论成果的重大超越,形成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1.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异化思想的批判性吸收

马克思最初从事理论和社会活动时,信仰的是黑格尔哲学。但当马克思开始对现实世界进行深入考察时,逐渐发现黑格尔哲学非现实性和非革命性的深层本质。

与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相关联,马克思指出黑格尔在历史观方面的主要功绩,在于他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外化及其扬弃,并且把对象性的人理解为人劳动的结果,因而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所在。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描述的“绝对精神”的辩证否定运动,实际上是对人的形成发展史的抽象思辨的逻辑表达。与此同时,马克思也指出,黑格尔哲学的局限性在于把人和自我意识等同起来,把人的现实劳动仅仅理解为“抽象的精神的劳动”,是抽象的绝对精神的自我创造过程,而不是现实的人的自我创造过程。因此,人的本质的全部异化只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异化。换言之,自我意识的异化就不是人的现实异化的表现,人的现实异化反而成为自我意识异化的表征。这样一来,克服人的现实异化的革命实践活动,在黑格尔看来就成为仅仅在纯粹思维领域即可实现的思辨活动。

马克思在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明确区分了自我意识的异化和现实的人的异化,进而用“现实的人”代替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用现实的人的异化代替了黑格尔自我意识的异化,用物质生产劳动代替了黑格尔的精神劳动,实现了对黑格尔辩证异化思想合理成分的批判性吸收和借鉴。

2.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批判性继承

在《手稿》中,马克思高度肯定了费尔巴哈在哲学领域所作出的重大历史贡献:“费尔巴哈是唯一对黑格尔辩证法采取严肃的、批判态度的人。”[2]199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的伟大功绩在于,一是证明了黑格尔哲学不过是变成思想的宗教,不过是人的本质异化的另一种存在形式。二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作理论的基本原则,“创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和实在的科学”[2]200。三是将感性确定物即现实的自然界和人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对立起来。

尽管马克思从来都不是正统的“费尔巴哈派”,但必须承认的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对处于探索中的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发展无疑具有重要影响。随着研究的深入,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本学逐渐产生了怀疑,并且批判性指出,费尔巴哈未能从主体方面理解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直观上把人看作孤立的抽象存在物,这显然是人性观上的历史唯心主义表现。正如恩格斯所言,对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崇拜,“必定会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3]在《手稿》中,马克思批判地发展了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思想,把生产劳动作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指出一个种的类特性取决于其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2]162,正是在改造客观对象世界中,人由此“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2]163。这样,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将人的社会实践延伸至自然界,把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从而与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3.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性考察

“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4]591正是解剖市民社会 的现实 需要,马克思找到了国民经济学这一直接突破口。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家“迷信”资本以及论证资本运行“合理性”的逻辑进行了批判性考察。

其一,马克思指出萨伊、斯密、李嘉图等国民经济学家以物为本的考察原则,狭隘地将社会经济运动机械地描述为财富增殖运动,在这种原则的支配下,其理论关注的焦点是社会财富增长问题,而非人的本质问题。

其二,私有财产作为一个经济的、法律的社会性范畴,被国民经济学家当作必须遵守的“经济事实”前提,“政治经济学的一切论断都是以私有制为前提的”[5]。国民经济学家将私有财产的社会存在视为国民经济学的理论前提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基础,极力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存在的“合理性”辩护,但私有财产从来就不是“超历史的永恒现象和范畴”[6]。

其三,马克思进一步揭示了国民经济学与社会经济现实、劳动价值论和工人实际工资之间的“二律背反”矛盾。国民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主张劳动是创造财富的唯一源泉,而资本也是积累和储蓄的劳动,所有产品的价值都可以由其所包含的劳动量来衡量,因而劳动可以购买一切东西。工人付出最多劳动理应拥有最多财富,但在现实中,“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2]156,不劳动的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占有大量财富,工人却只能勉强维持其基本生存。

马克思正是在对国民经济学抽象本质的批判性考察中,揭示了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内在关联,即私有财产在本质上是异化劳动的必然产物。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的理论规定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是《手稿》的主要议题,在《手稿》中,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基本规定以及异化劳动的扬弃路径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形成了马克思异化劳动的丰富理论内涵。异化劳动理论的发现对马克思新哲学之构建,对“新唯物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历史功绩,是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的运思起点、理论基础。

1.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基本规定

对人的本质的确证的生产劳动,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却成为奴役和统治工人的雇佣劳动,而这种工人从事的但反过来奴役工人的劳动就是异化劳动。基于对《手稿》的文本考察,马克思视阈下的异化劳动具有四重基本规定。

一是工人与劳动产品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资本家凭借其掌握的生产资料雇佣工人生产产品,而工人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工人通过劳动生产出的产品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并且日益成为支配工人的异己力量。“对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2]157,以至于工人在生产劳动中越是倾其所有,反而越受资本的奴役和统治。资产阶级在不到百年的阶级统治下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4]36但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发展史表明,资本主义只有在“对大多数人实行野蛮剥削的情况下”[7]20,才能创造和积累财富。

二是工人与劳动活动相异化。工人的劳动产品与工人相异化,这是从结果方面来谈异化。工人的劳动产品不过是劳动活动、生产过程的总结,因此,异化就不仅表现在劳动结果上,存在于劳动产品之中,而且贯穿于生产行为、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劳动产品的异化不过是“总结了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外 化”[2]159。在劳动过程中,工 人 不 是 在发挥和确证自己的本质,而是在劳动中否定、摧残自己,使自己的肉体和精神备受折磨。总之,异化劳动是工人非自愿的强制性劳动,是使工人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能感到自在和舒畅,只要肉体或其他的强制一旦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2]159。

三是工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在《手稿》中,马克思借用“类”“类生活”“类特性”“类本质”等颇具费尔巴哈哲学色彩的概念和术语,并将其与“生产”“劳动”“实践”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联系起来,这就远远超出了费尔巴哈哲学的思想容量。“人是类 存在物”[2]161,自由的 有意识的 活 动就是人的类特性,人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的生产劳动中,才真正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但异化劳动却把这种逻辑关系颠倒过来,它不仅使人与劳动活动、劳动产品相异化,还会使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把人相对于动物而言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这样一来,人不仅在意识领域、精神维度使自己二重化,并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

四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异化。在马克思看来,由于“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2]165,在 现 实世界中,人对自 身 的 关系总是在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关系中得以体现。因此,当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过程、自己的类本质相分离时,必然意味着他人对工人本该拥有的东西的占有,因而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淡与疏远。在异化劳动的过程中,产生了资本家与工人的生产劳动和劳动产品的关系,以及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资本家在异化劳动中占有和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工人却饱受肉体折磨、精神摧残,沦为社会的最底层。而这种异化不仅表现在生产关系中,并且像魔爪一样延伸至社会的各阶层、各领域,劳动、商品、工人等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任何事物都“去本质化”地可以用金钱来衡量。因此,资本主义无论怎样以自己的现代性为傲,“都充满的奇异的幻景和拜物教的狂热”[7]14,商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以及货币拜物教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盛行和蔓延,使得人愈发丧失丰富的社会性,成为单向度的人。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工人的异化劳动不仅体现了工人同自身的异化关系,而且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关系。从劳动产品的异化到劳动活动的异化,再到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以及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异化,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基本规定,体现了一种从物的关系逐渐深入至人的关系的内在论证逻辑。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的上述对抗性,既暴露了资本主义的非人性和反人道性,也暴露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的非批判性和辩护性。而应该注意的是,这四个方面的异化并非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彻底扬弃异化劳动,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现实意蕴

《手稿》关于异化劳动的理论,在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成熟的思想起点和理论基础。进入新时代,全面理解和深入把握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蕴,它是我们深刻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有力思想武器,并且对我们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坚定不移地坚持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1.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是深刻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有力武器

只要存在着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以及各种异化关系,《手稿》中关于异化劳动的思想就依然是我们深刻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有力思想武器。

资本主义的启蒙,即它对超凡理性自鸣得意、忘乎所以的信任和痴狂,本身就是一种迷信。如果说资本主义可以凭借强大的资本力量创造大量的财富,取得惊人的成就,那么,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资本主义也必须花费更大力气才能维持已有水平。不可否认的是,资本主义在其长期发展历程中,也在不断地自我调整、改革和完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是,资本持续不断的复制本身就是资本主义无法逾越的边界。资本主义内在逻辑的稳定性,在本质上就决定了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思想仍是我们批判考察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有力思想武器。

当今社会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在资本主义整个社会尤其是在生产领域高度普及和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是技术与资本结合的产物,也是当前异化劳动技术形态的主要存在场域。技术作为意识形态的产物,在资本的控制之下,相较于马克思生存的时代,越来越反客为主,成为奴役、控制和压迫人的异己的社会力量,阻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体而言,人工智能时代,异化劳动的技术形态既具有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基本共性,也具有一些新的时代表征。

其一,人工智能细化了社会分工。技术作为人的对象化产物,在社会中是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而存在的,因而其本身是可以通过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而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准备。但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工智能在社会各领域、全方位的渗透和介入,其不仅排挤工人,甚至取代工人,导致社会失业率剧增,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因而,资本对人工智能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使得一大批工人沦为无业游民,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工人变相“异化”。

其二,资本技术操纵着社会成员的政治参与。人工智能的便利性、快捷性和灵活性,理应成为激励公民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推进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载体。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政治集团依靠雄厚的资本和强大的技术操纵选举、投票等政治活动,普通民众则很难基于理性思考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资本主义民主沦为一种虚幻的民主。

其三,人工智能消解人的社会性。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以及智能手机的不断涌现,一方面,给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提供了极大便利。但另一方面,技术的应用也在逐渐消解人的现实性,越来越多人沉溺于网络世界、聚焦于电子设备,脱离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

总之,在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资本逻辑的存在,人工智能的普及并未消除不合理的社会分工,也并未实现对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恰恰相反的是,人工智能不仅会使人在经济生活中沦为失业者,在政治生活中无法依据自己的理性思考作出明智选择,而且会造成越来越多的人在人工智能中丧失现实的社会性。因此,马克思在《手稿》中关于异化劳动的理论,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它是我们分析批判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的有力理论武器。

2.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指导意义

通过扬弃异化劳动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马克思批判异化劳动的价值旨归,这一价值指向对于我们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蕴。进入新时代,《手稿》关于异化劳动的思想对我们更好地坚持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8]111因此,必须 坚定不 移地坚 持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推动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在物质、文化、环境、公平、正义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具体而言,在经济建设上,坚定不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走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美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在维护“绿水青山”中创造“金山银山”,为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在政治建设上,用更加健全的民主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充分实现,切实保障人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主人翁”地位。在文化建设上,“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8]203,因此在文化建设当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8]203,在深入群众生活、扎根于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文艺创造,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在社会建设上,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纵深发展,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建设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社会。在生态建设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推动形成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做到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为了人民是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具体体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9]这是我们谋求发展、实现中国梦的根本目的,也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高度体现。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求充分发挥人民的主观能动性,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贯彻唯物史观的群众思想,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落实到治国理政的各方面、全过程,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这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来源,也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主体保障。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享有者,是推进共享发展和实现中国梦的价值旨归。总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扬弃异化现象、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路径选择。

猜你喜欢
费尔巴哈异化资本主义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回到现实的主体——马克思对黑格尔、费尔巴哈和鲍威尔主体理论的批判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费尔巴哈宗教观研究述评
从精神生态学角度看《白噪音》中后现代人的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