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高等教育重要论述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021-12-23 17:04王章豹张漂漂
关键词:马克思马克思主义服务

王章豹,张漂漂

(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习近平高等教育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成为引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从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上看,习近平高等教育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高等教育重要论述在滥觞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教育思想的同时,又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新的时代要求和改革实践,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进行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理论精髓。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精髓要义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没有系统阐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但在他们的经典著作中却蕴含着一系列关于教育问题的精辟论述,主要体现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本质论、教育目的论和教育方法论。

1.教育本质论——教育具有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认为教育属于上层建筑,是具有阶级性质的社会性活动,在阶级社会里,教育不仅要为社会生产关系服务,而且要为这个社会的统治者服务,这就指出了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犀利指出:“政府和贵族十分清楚地知道它(指无产阶级)的潜在力量,因而故意使教育事业凋敝,好让这个阶级继续处于愚昧无知的状态。”[1]31因而共产党人“要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2]46。马克思揭露了资产阶级教育的本质,认为它是为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是占政治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压迫和剥削无产阶级的工具。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无讽刺地指出:“资产者唯恐失去的那种教育,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把人训练成机器。”[2]45“而工人之所以能够如此强烈地反抗有产者的暴政……应当归功于他没有受过教育。”[3]104列宁也认为教育具有阶级性这一社会属性,他主张,教育应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反对“教育脱离政治”的旧观点和“教育工作不联系政治”的行为方式,并明确提出了“阶级学校”的概念。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不同社会制度的教育是为不同的阶级服务的,是为不同统治阶级培养人才、巩固其统治地位服务的,因而无产阶级应该重视教育,使教育为无产阶级服务,为无产阶级统治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马克思还强调,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消灭资产阶级剥削,消灭教育的这种阶级性。

2.教育目的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欲使受教育者达到的预期培养目标,它关涉“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核心思想和最高命题,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与价值追求,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强调用先进的教育来培养全面发展的无产阶级“一代生产者”,它的核心要义主要包括人的个体需要的全面满足、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提高、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和人的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其本质是实现人在德、智、体诸方面尽可能的发展。[4]

马克思主义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造成了人的片面的和畸形的发展,正如恩格斯在《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中所言:“教育到处都掌握在天主教教士手里……大学都办成这个样子:只容许它们造就充其量在种种专门知识领域可能有比较高深造诣的专家,但无论如何不允许进行在别的大学里可望进行的那种全面的自由的教育。”[3]591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和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51列宁也指出:只有通过“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智育、体育和综合技术教育”[5]228,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者”[5]232。虽然马克思主义指出的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形态是共产主义,但作为共产主义过渡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应当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并逐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6]因而,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也为确定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

当然,人的全面发展不单指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还是全社会及每个成员的全面、和谐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人不是单独存在的,要把人看成社会中的人,人与人、人与社会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前提和手段,它要与社会和其他社会成员协调统一发展。因而,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既要促进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也要为促进全社会进步和人类全部解放服务。

3.教育方法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也是人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强有力工具。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1]377恩格斯也说过,社会化生产“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1]670。马克思主义的教劳结合思想是在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机器大生产对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也随之有了较大发展。根据马克思的教育成本理论,教育费用的投入可提高劳动力的价值,也就是受剥削的劳动者在接受教育培训后,就能从普通劳动力转变为复杂劳动力,为资本家创造更多财富。但是,“这又得花费或多或少的商品等价物”[8],因而资本家给工人阶级及其子女提供的教育机会是有限的,劳动者的“劳心”和“劳力”也是分离的。在旧的社会分工下,受教育者是被动地接受生产劳动,其发展也是畸形的而不是全面的,逐步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真正结合也就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

马克思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将和教育相结合”[1]710,以消除私有制和旧式分工对人的异化造成人的片面与畸形发展的现象,并逐步消灭体脑劳动的差别。马克思还指出:在最先进的国家,几乎都可以“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 教 育 同 物 质 生 产 结 合 起 来”[3]422,“未 来 教 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710

列宁也传承了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并进行了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论解读。他指出:“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9]总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教育原理之一,这一方法也就是当今大力倡导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

二、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为理论旨归,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深刻阐述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从而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也为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1.“培养什么人”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制定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提供了指南。“培养什么人”就是关于高等教育培养目标这一根本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从马克思“现实的人”出发,把个人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联系在一起,以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培养什么人”这一高等教育的首要问题,即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6年12月,他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10]2018年9月,他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又特别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要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1]作为教育的根本培养任务。从“四育并重”到“五育并举”,是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创新,也是对党的教育方针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还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结合在一起,从人与社会共同体的视角,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新要求。正如马克思所期望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只是个体的全面发展,而是使社会全部成员都普遍地得到全面发展。青年大学生是“时代新人”的重要力量,是国民中的高素质群体,只有全社会拥有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才能早日实现。为了“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2]和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提出了四点具体要求: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13],并抓好学习,“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14]。习近平总书记还将一流大学群体建设与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结合起来,要求一流大学率先垂范,“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重点,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5]

为了使社会全部成员都普遍地得到全面发展,必须努力提供更多、更公平的教育机会。习近平总书记曾反复强调:“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也就是说,高等教育要将服务社会与服务人民相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要根植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要惠及人民、造福人民,为全体人民所共享。

2.“怎样培养人”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方法论

早在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就将“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16]确定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根本任务,将“如何培养人”作为高校的永恒主题。他还特别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将“劳”纳入教育方针,作为促进教劳结合、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他指出,要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为祖国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17]。他还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10]而要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关键是要坚持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产、教育与产业的密切结合,也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青年“要力行”,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

习近平总书记还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赋予教劳结合以新的时代内涵,突出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国高等教育要实现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就必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结合,也就是与“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相结合[10]。高等教育为无产阶级服务、与“四个伟大”相结合,其结合方式就是坚持“四个服务”:“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0]“四个服务”是对教育方针中“两个服务”(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拓展和深化,它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即通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既服务于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又服务于国家新发展格局和整体发展战略。

这“四个服务”反映了党和国家对新时期高等教育的价值引领和使命要求。根据“四个伟大”和高等教育“四个服务”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还对一流大学建设和高校科技工作提出了特别要求。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指出:一流大学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更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5]因此,高校科研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充分发挥自身人才和学科交叉优势,加强基础研究和自主创新,努力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

3.“为谁培养人”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本质论

“为谁培养人”本质上是关涉高等教育与统治阶级的关系问题,任何国家的高等教育都有自己的政治属性,都在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和社会需要来培养人。马克思认为,教育具有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阶级属性。毛泽东也说过:“几千年来的教育,确是剥削阶级手中的工具,而社会主义教育乃是工人阶级手中的工具。”[18]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高等教育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强调我国教育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的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的任务方向[19],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了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他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10]

二是坚持立德树人的任务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再三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进一步回答了“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重大问题。他认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20]。立德树人过程也就是人才培养过程,“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必须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德性成长作为高等教育首要任务。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的初心和为国育才的立场,就要在“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的同时,“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11],贯穿和内化到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以及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全过程,努力构建全面育人体系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三是坚持中国特色的办学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也体现在高等教育的特色上。我国高等教育在扩大对外开放时,不能简单照搬照抄国外的模式和做法,而要扎根中国大地、融通中外,立足我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将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目标。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明确指出:“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13]在谈到如何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时,他又特别指出:“办出世界一流大学,首先要在体现中国特色上下功夫。”[21]“我们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15]。

总之,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为三大命题:教育本质论——教育具有阶级性,教育目的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教育方法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它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习近平高等教育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改革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结晶。习近平高等教育重要论述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放眼国际高等教育发展大势,立足国内高等教育的理论探索和改革实践,深刻阐述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成为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猜你喜欢
马克思马克思主义服务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马克思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