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珍
针对中国饮食文化课程三维教学目标中不同维度目标达成度不均衡的缺憾,笔者采用混合式教学搭建教学平台,注重学习活动的连续性,线上与线下的有效衔接,提升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效果,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帮助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
一、教学目标达成度欠佳的剖析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是中职食品加工类和烹饪类的专业课,课程目标定位在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概念、研究对象和内容、饮食文化发展;掌握中国饮食民俗礼仪等,培养学谦让、节制、礼貌、秩序、仁爱等中华传统美德。课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思维等方面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以《筷子的寓意》单元为例,三维目标设定为知识与技能:能总结筷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祝福寓意;灵活应用筷子的不同寓意来送礼物、写祝福语。过程与方法: 通过筷子风波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体验用批判性思维来思考问题;培养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加深学生对自身职业的文化传承使命;挖掘学生对传统节日、家和爱的记忆。
传统讲授课,学生听课学习,教师通过一份考卷考核学生。试卷对知识的达成度效度较高,学生完成考试,看似什么都会,思想感悟停留在浅层,学习目标仅知识维度达成了,其他层面的目标达成情况不明。同时给学生一个错误的信号,即将学习聚集到知识层面的学习。
夯实除了知识目标之外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目标,需要在学习中有深入体验、思考和感悟。实际教学中,课前预习作业缺乏激励和监督的机制,学生参与度不够理想,影响课中师生的互动。课堂任课教师抛出的开放性讨论问题,学生们受到知识储备、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参与的积极性不够;课后作业,教师不了解学生作业中的困难,缺乏有效指导,作业的完成率得不到保障。作业反馈的及时性、精准性不足,影响了课后扩展的效果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传统课堂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打击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目标的实现得不到保障。特别是情感与态度目标的实现,更显有心无力。
二、混合教学的优势
“混合式教学”的定义是由史密斯·J与艾勒特·马西埃将传统学习理念与E-learning纯技术学习理念相结合提出的。混合式教学是对网络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两种教学方式的混合。国内有众多专家对混合式教学进行了研究,普遍认为它是当今教育领域内一个必然发展趋势。何克抗教授认为“混合教学过程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通过两种教学模式的整合与互补,学习效果得到优化”。
混合教学通过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有机融合的教学观实现学习目标最优化。笔者尝试在中国饮食文化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混合教学法,解决课程三维目标不同维度目标达成度不均衡的缺憾。混合教学中资源的多样性、课上学习交流的开放性,课后知识拓展的多维性,契合学生的主体激发的机制,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混合教学注重学习者学的过程,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串联其经验体系,刺激学生学习动机的生成和启动,激发其进入自主学习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教师的职责主要在创造学习情境,营造积极互动的交流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进行意义构建。
三、混合教学各环节的作用
(一)平台资源的趣味性与连续性——三维教学目标达成的基础
中职学生处在18岁左右的青春期,他们对流行的、新兴事物有着敏锐的嗅觉,线上资源与案例须丰富、聚焦热点、接地气、有意义。线上教学采用“优慕课”教学平台,每个教学单元设置单元导学案、学习资源、课程讨论、课堂作业、在线测试等模块,学习资源有视频链接、自学课件、教师自制视频、话题链接等。接地气的话题讨论能引起学生主动思考;有创意、合适学生认知水平的案例分析启发学生分析问题,使学生懂得辩证看待问题,培养批判思维;优良的微视频课程启迪学生。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线上学习,激发学生的灵感,增强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教师需有较高的信息化素养及热点话题敏锐的觉察力,若仅将线上平台当作罗列资源的网盘,机械地把所需要自学的资源和作业摆在上面,课程资源之间将是一个个缺乏关联的孤立符号。学生作业没有教师及时的反馈,那么学生自学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自学的动力会减退。因此,在设计学习活动时需要做到学习活动的连续性,教师反馈的及时性,让学生有类似于游戏闯关的成就感。线上学习活动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由近及远、由表及里、抛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资源),分步引出与他们生活、兴趣相关且难度适中的问题,层层突破,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为三维教学目标达成打下基础。
(二)线上自主学习——三维教学目标达成的预热
传统中国饮食文化课堂线下时间有限,教师疲于传授显性的知识,深入学习和思考的时机和时长得不到保障。分析教学目标,其中显性知识可通过生动有趣的线上学习资源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目标需要显性知识为基础,依靠循序渐进的深入体验、思考和感悟为路径,应主要以线下现场教学方可取得最佳效果。
因此,混合教学将历史发展、典故、诗词等饮食文化知识点通过微视频的方式供学生线上自主学习,辅以线上研讨、分析,启发学生进行初步分析问题,为线下教学中的讨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通過混合教学,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预习,学习资源可快进、可多次观看达到学习效果,节约了课堂教学的时间。教师留有开放性的讨论题或者作业,学生也有充分查阅资料和自主准备的时间,避免因学生基础不一致而导致的进度不同步、参与度不够的问题。通过混合教学,学生有充分的活动余地,能够独立钻研、尽情想象,为线下教学做好准备,为达成三维教学目标预热。有兴趣、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如智慧职教平台、学堂在线等自主学习相关的饮食文化知识,提升信息化素养,扩展知识学习的广度。
(三)有效衔接,深度学习的渐行渐近——三维教学目标达成的关键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不是简单的技术与传统的简单叠加,需要做到线上与线下的有效衔接,保证学生学习上的关联和深度。学生在课前通过线上学习,以视频、微课等途径了解知识背景、显性知识点、话题讨论引起了对课程内容的初步思考。线上的自主学习环节为线下的课堂深度讨论和学习提供基础。线下教师可通过学生们线上学习情况的反馈,有的放矢、以学定教,着眼于深度的学习内容,实则为三维目标达成的关键。例如,课堂的活动可以针对中西方餐饮文化的小组讨论、酒礼的案例分析等,以学生为中心,实现知识的建构,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筷子的寓意》单元,线上思考“为什么国人对DG筷子视频如此愤怒课堂的活动”的基础上,课堂活动着眼于“针对此事件,作为食品行业从业者,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深入思考和讨论。达到用批判性思维来思考问题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加深学生对自身职业的文化传承使命的情感与态度目标。
(四)课后作业,知识的迁移和拓展——三维教学目标达成的反馈与延伸
课后作业是整个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能反馈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将课堂中所展示的知识变为自己的主观信息,其活动是课堂的一种延伸。将所学饮食文化知识灵活应用于生活、工作之中,并在知识应用中提高职业认同感与职业素养,是中国饮食文化课程的愿景。学生完成了基本认知、认识问题、思考问题之后,课后的迁移和拓展,通过在线上发布开放性的综合应用型题目,拓展知识应用场景,帮助学生灵活应用知识,学会举一反三,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线上线下的学习进行批判性的思维活动,深刻理解中国饮食文化中所蕴含的谦让、仁爱等道德规范,创造未来的工作生活中产生情感迁移的机会。
(五)科学评价,引导和激励学生——三维教学目标达成的保障
科学的学习评价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保障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活动的开展和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中国饮食文化课程线上线下的学习活动是多样化的,包括在线讨论、随堂测验、微课学习等,需要从不同维度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不仅考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将学生情感、价值观等内容纳入其中,体现评价的多元性;不仅有结果的考核,也有学习过程与阶段性学习成果的考核。以“优慕课”线上教学平台为例,除了对学生线上作业、测试进行考核评价,还可以对学生的参与讨论情况、课程资源学习情况、在线时长等学习行为以及线下的课堂表现进行过程评价、动态评价,全面及时反映学生参与和学习情况。从整门课程的学习来看,线上平臺形成了学生学习档案,教师可以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得隐形教学目标一定程度的表现出来。保障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受到监测和得以反馈。
四、混合教学实施
笔者采用混合教学,线上线下教学协作,借助“优慕课”线上教学平台,构建新的课程框架,设计合适的课程资源,设置学生喜爱的讨论话题,让学生乐学、趣学。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优势,全面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以《筷子的寓意》单元的学习环节设计为例,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见表1)。
线上线下一共八个学习环节(见图1),教学环节层层递进,每个教学环节都涉及三维目标的完成,三维目标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达到分步实现三维教学目标(见表1)。线上预习中设置“当红组合筷子兄弟为什么叫这个名字”“DG视频中中国模特使用筷子吃披萨引起国人不满事件分析”的讨论案例供学生们讨论。课中展开话题讨论——针对“国人对DG筷子视频如此愤怒”事件,作为食品行业从业者,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将话题的讨论从线上的较浅显“为什么”的原因讨论,延伸至课中的“该怎么做”的深层次讨论,课中的讨论联系到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通过课堂的讨论使学生在思考上更深一个层次,在情感与态度上得到了升华。课后学生模拟送筷子作为礼物,说明原因,赠上祝福语,以视频方式上传至平台。通过融入情景的课后作业,以学生喜爱的方式,实现知识潜移与拓展,将知识内化。线上线下教学的联动达到学习的深度,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总结
针对课程三维教学目标中不同维度目标达成度不均衡的缺憾,采用混合教学,实现线上和线下教学优势互补。线上通过环环相扣的学习资源和案例引发学生自主思考,解决前期知识学习的任务,有趣的资源、在线游戏、及时的反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保障了知识目标的学习;线下教学开展辩证分析,引发对案例话题的深入思考,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思维,使学生灵活应用饮食文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潜移默化的引导让学生产生对主流价值观的深度认同,能力、素养层面的目标得以落实,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 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