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琳华
近年来,航空业的快速发展对航空服务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众所周知,航空企事业单位对航空服务人才的英语语言交流能力要求,相对其他行业会高很多。为了迎合需求和培养强能力重实践的航空服务人才,高职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考虑到高职学生英语水平的特殊性:整体基础差、底子薄弱、水平参差不齐,高职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教学措施和手段,才能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毕业时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职业需求水平。针对高职学生群体,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一些激励机制,是非常不错的选择。据维普网统计,激励机制与英语教学相结合的发文量,自2000年开始,整体保持上升趋势。但是关于激励机制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还没有相关的文献。
一、激励机制的概念
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由需求引起的,而行为的结果是为了满足需求,如果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求,并使人们看到满足需求的可能性,就可以实施激励行为。对教育工作者而言,激励意味着在教学实践中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他们的潜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强制管理为自我管理,在潜移默化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奋发成才的能动性(段新平,2006)。
最早对激励机制进行研究的是心理学家,之后社会学家和管理学家对其进行了较有成效的发展,他们共同形成了一些经典的理论,如“ERG 理论”“双因素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成就需要理论”。这些理论对具体激励的对象、范围、方式方法提出了相应的指导性措施(束定芳,2005)。根据相关理论,激励可分为内在激励 (intrinsic motivation )与外在激励 (extrinsic motivation)两种,前者是指学生给予自己的推动力,后者是指学生通过寻求外在奖赏或诱因( incentive)而获得的推动力。事实上它们并不是同一个连续体的两端,而是彼此独立地变化( Sremberg,R.J.& Williams,W.M.,2003)。随着年龄的增长,内在激励越来越突显其重要性。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他们必须建立起自己的内在激励系统,如果他们不能从心理内部来激励自己的话,那么他们就永远无法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如果说兴趣和信心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激励就是兴趣和信心的触发器和催化剂。所以在英语口语教学中使用激励机制实际上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兴趣,充分发挥其内在的潜力及主观能动性,促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过程(刘婷,等,2012)。
二、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扩招降低了学生入学的门槛,再加上民航类企业单位对学生有一些特殊的要求,比如长相和身高,空中服务人才的高考招生被纳入自主招生行列。这些使得招收进来的学生在仪容仪表(身高和长相)上比较有优势,但文化分数低,基础水平弱。在英语水平能力方面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平均能力较低下,大部分学生底子薄、基础差。据笔者对广州某职业院校近六届(2015-2020年)空中乘务(空中安保)新生高考英语分数的统计分析,50分以下的占了不少于四分之一。
第二,通过多年的英語学习,高考英语成绩不理想使得他们对英语学习没有太大的兴趣,甚至没有自信心。
第三,除了少数高考发挥失常以外,低分数学生人群平常学习英语的状态和习惯不好,甚至是学习习惯和状态很差。
由于学生群体的这些特殊性,要在两年达到航空企事业单位对航空服务人才的英语语言交流的能力要求,有较大的难度。要想达到这个目标,主要得靠学生自己的努力。如何激发学生,使他们主动积极地付出、学习,激励机制就成为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有效措施。
三、激励机制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激励可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达到,比如榜样激励、尊重激励、使命激励、目标激励、竞争激励、行为激励、关怀激励、表扬激励、荣誉激励,等等。但基于航空服务学生情况的特殊性,笔者尝试性地选择了几种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口语兴趣和信心的手段,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目标定位激励
为学生设定可及的目标,这样可以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心态从而产生动力,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更容易产生成就感。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为学生设定的目标主要是要求他们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多说,以练习自己的英语口语思维和表达能力。具体为:通过两年的学习实践,一方面能用“simple English”(初级水平的简短句子、短语和单词)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和他人顺利交流,尤其是面试时能回答面试官的问题;另一方面能熟悉(流利朗读,听得明白)未来职场中的英语表达,并能进行适当的英文交流。因为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到实际当中,那么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以职场交际和应用为基本目的(狄锋,2016)。
除了以上具体目标,更重要的一个目的是通过两年的英语口语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在需要时能用英文开口表达交流的习惯:大胆地说,不要害怕犯错,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对方能听懂,交流能够继续下去就可以了,不要在意语法性的错误,更不要管自己是否会拼写那个单词(章国军,2005)。
笔者对2018届空中安保专业六个班近260名学生进行统计,数据显示超过百分之七十的学生经过两年的英语口语学习后基本能达到以上目标。
2.情感关怀激励
人是情感动物,从情感的角度上激励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激发其学习热情,鼓励他们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首先,从英语口语课堂的第一节课开始,就必须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对他们的情感关怀。让他们感觉到安慰、温暖、希望,只要努力一切都有可能。这对于刚到一个陌生环境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他们也非常需要。其次,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生中产生亲和力,努力赢得学生的爱戴。教师要经常用肯定、鼓励、希望、赞许的语言激励学生的积极性。无论性格内向还是外向的学生,听到饱含肯定、鼓励、希望的语言激励,都会心生愉悦,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果会更好(刘芳,等,2012)。另外,对于程度相对更差的学生尤其要多关注,多关怀,多鼓励,因为他们相对更需要被关注,情感关怀能鼓励他们参与到学习中来。
实践表明,笔者对2018届空中安保专业六个班近260名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使用情感关怀激励,所以师生关系非常融洽,课堂活动学生的参与度达到百分之九十,最后的考核结果令教师感到惊喜。
3.课堂任务多样化激励
课堂任务的多样化,一方面是指对学生进行隐性分层教学。学生英语基础水平的参差不齐决定只有对学生进行隐性分层教学,才能逐步达到共同的目标。否则,统一要求会导致水平高的学生觉得没挑战学不到东西,水平低的学生觉得太难,达不到要求而泄气,两者都会消磨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动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在活动任务中对学生进行大致分层。即使是小组活动,角色的安排也尽量做到每个角色要求比个人能力稍微高一些,让学生感觉到有点挑战,又能胜任,完成下来有成就感,从而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另一方面是同一个学习内容、学习主题,设计不同要求,涉及不同水平的活动,让学生自己选择,选择自己能驾驭、能完成的活动,从而取得进步。
笔者在对2018届空中安保专业六个班近260名学生的教学中,每一个学习阶段下来,教师从中能明显地感觉到每一个层次学生的参与度都比较强,也感觉到他们不同程度的进步。
4.全程评价激励
教学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者的结合才能对学生进行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量化后就是平时分和考试分,两种分数取一定比例相加得到他们期末的最终分数,目前这种评价模式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已被广泛使用,而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平时分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大,甚至高达百分之七十。教学实践表明这种评价模式及比重分配对于大学英语口语来说是合理的和有效的,因为只凭最后的一次期末考试并不能全面地看出学生所具备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笔者对2018届空中安保专业六个班近260名学生的英语口语(通用英语口语+航空服务口语)教学过程中,根据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对学生英语口语评价的标准就是平时分占百分之七十,考试分占百分之三十。平时分主要靠学生自己积分累计,也就是说,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每一次开口说英语都会得到相应的积分,最后根据累计的积分给予相应的平时分。甚至规定,每个学期全班积分前三名的可以免期末考试并得满分。学期末的口语考试,并非人人必须参加。比如,在第一学年的通用英语口语教学期末时,积分在班里排名中上的学生有选考的权利:如果他们选择不参加考试,考试分默认和平时分一样。如果他们觉得自己考试可以表现更好,拿到更高的分数,他们可以选择参加考试。而对于积分中下的学生,就必须参加期末口语考试。可以说这个积分制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全程对学生实施了评价激励。
四、讨论和启示
英语口语教学实践证明,对于高职民航服务类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教学中有意地使用激励机制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兴趣和动力的。笔者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学习状态慢慢地发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重大转变。
1.学习态度由被动转化成主动
一开始,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主要由教师点名,几次课后完全是主动争取机会发言;给时间准备的课堂活动的完成由应付式到有质有量的完成,表现还经常令人惊喜:场景剧表演,情节的设计总是特别有创意;主题展示时,幻灯片做得越来越好,令教师自叹不如;课前的预习已经不再需要教师的安排,只要提醒下一课上第几单元即可。
2.学习英语口语的自信心逐渐增强
这尤其体现在一部分英语基础中等偏下的学生身上。学生站在讲台上(一般单独发言时都会作此要求),从一开始没有自信不太敢开口说,到后期自信地开口;从一开始总是依赖发言稿(看着读)到只作参考,再到靠关键词脱稿发挥,到最后自由地说;从一开始眼睛只盯着发言稿或PPT避开看同学和教师,到自信地和观众进行眼光的交流;从紧张的面部表情、僵硬,到放松自如、面带微笑地讲述。
3.英语口语能力得到明显地提升
每个班级四个学期的学期作业要求使得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都能自信地唱英文歌,讲英文故事,讲英文笑话,为英文电影配音,甚至是话剧表演。大量的练习(一般通过学习平台朗读录音上传给教师)使得大部分学生能大聲流利地朗读航空广播词。
4.习惯开口用英文相互交流
最后一点,其实也是笔者最看重的一点,那就是大部分学生经过两年的练习和培养,一进入英语的环境已经习惯开口用英文相互交流了。这一点在课堂上已经有明显的表现,从一开始的相互交流和讨论时他们不好意思,总是讲汉语,到后期的习惯性开口讲英语,进步非常明显。
综上所述,两年下来,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学习和讲述英语口语的好习惯已初步养成。这一切主要是学生自身努力的结果,但教学中激励机制的使用起了很大的推进和催化作用。也就是说,对于高职这个学生群体,教学中使用一定的激励机制很有必要。而且,笔者认为,它并不仅对于航空服务类专业学生有效,它同样适应于高职其他专业类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段新平.英语教学实践中的激励机制[J].外语研究,2006(3).
[2]束定芳.呼唤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J].外语界,2005(9).
[3](美)斯膝伯格,(美)威廉姆斯.教育心理学[M].张厚架,译.北京:中国轻工业 出版社,2003 .
[4]刘婷,杨颖.激励机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文化教育,2012(7).
[5]章国军.激励机制与英语教学[J].教学研究,2005(2).
[6]狄锋.激励机制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研论丛,2016(7).
[7]刘芳,刘金红.激励机制与英语教学[J]电子世界,2012(4).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2019校级教改基金项目“高等航空服务人才英语口语能力培养激励机制研究——以空中乘务(空中安保)专业为例”(JG201913)的资助及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兼顾EGP和ESP模式下高职院校教师身份构建的认知机制研究”(ZGWYJYJJ10A081)的资助。]
责任编辑 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