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山

2021-12-22 08:02文化产业殷柱山
文化产业 2021年32期
关键词:绵山铜铃绳子

《文化产业》记者 殷柱山

□ 张丕温

工作性质的缘故,每年五一、国庆节前,笔者和同事们都要上绵山检查,以确保游客的安全。而山上同样也有一拨人做着与笔者类似的工作。常见四五个人一组,有吊在半空中拿撬棍敲打的,有在地面阻挡行人通过的,有拽着绳子与半空中晃荡着的作业人员配合的,有在山顶上负责放绳索的。一次上山途中,我们被劝阻暂时不得通行,我好奇地问同行检查的景区工作人员:“他们在干啥?”陪同人员说:“扫山。”我不解,有扫地、扫马路,第一次听说“扫山”。

一项极度危险的工作

同行人员详解道,山上的山石、土方是绵山景区最重视的部分。游客来到绵山,走在深沟、悬崖边上,抬头时也许会担心上面的石头、树枝会不会有滑落、掉落等情况。为确保节假日游客、车辆的通行安全,景区内众多工作人员都在随时观察、处理着隐患,而专业的扫山工,更是要提前对沿路山体进行“体检”。

只见扫山工先将坚固的爬山索锁定在山顶的树根处,然后攀着安全绳,将整个人吊在几百米高的山崖上,一处处查看是否有松动的山石、杂物等。确认没有后,他们才重新回到山下,再向另一处检查。在扫山过程中,除了石头、硬物等,如果有个别游客扔下的塑料袋、废纸等,扫山工也会在第一时间清除。游客走过的每一步,危险作业组的扫山工都已经提前替游客走过一遍。听随行的朋友讲,扫山工每一次上山、攀崖,清除石块直到下山,至少要花费两个多小时。

看着悬在空中正在作业的人员,笔者体会到这真的是项高难度、高风险的工作。在长达十几公里、高达几十米乃至一二百米的盘山崖体上,找出有毛病的石块是件不容易的工作,比医院做B超、CT可难多了,没有一双火眼金睛是不行的。而把一个个危险分子即山体的病灶处理掉,恐怕不比外科大夫做高难度的手术难度小。

它需要在定位后,人上到山顶,找牢固的树木,把直径五六公分的麻绳系牢,然后由一名全副武装的勇士顺着绳子下来慢慢地放到恰当的高度,悬在空中作业。山顶有人放绳,山下也得有人拽绳配合空中作业人员,通过晃动绳子把人运动到松动的石块附近,再用铁棍将“病石”撬下来,这种类似牙医拨掉病牙的工作既靠技巧也靠运气,弄好了便一次性完成,弄不好则需反复多次。听着介绍,看着空中来回摆动的作业者,听着不时传来的一声“躲”的吆喝声在空谷中回荡,笔者感到脊背丝丝发凉。

这真是胆大心细又身怀绝技的勇敢者方能完成的高难度任务。这是一项古老的技能,那些勇士都来自绵山脚下的兴地村一带,据说起初还与祈福还愿的习俗相关。

“挂祥铃”的传说

每年绵山的古庙庙会上都有一项重要活动叫作挂祥铃,堪称奇观。据传,它源于唐代一项祈雨谢佛的法事活动。相传唐贞观十四年,陕西大旱,八百里秦川遍地干涸,寸草不生,唐太宗李世民十分焦急,与群臣商议如何应对,大臣魏征启奏说:“并州介休绵山,高僧志超法力无边,何不向他祈雨?”于是满朝文武面向绵山跪拜,祈求降雨。稍顷,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至。久旱逢甘霖,万民欢腾。此后,晋陕一带的百姓每遇天旱便向绵山祈雨,十分灵验。

第二年,李世民为感高僧解民倒悬之恩,决定亲率群臣朝山拜佛。魏征献计说:“铃者,灵也,最好是挂铃。”李世民再次采纳魏征的建议,命能工巧匠特意打造了一口铜铃,于高僧田志超成道日这天,在文武大臣陪同下赶往绵山云峰寺,请当地百姓帮忙将铜铃悬于报腹岩的顶壁。从此,抱腹岩挂铃还愿的习俗世代相传,渐渐演化为绵山一带的民间习俗。

云峰寺建于一处叫抱腹岩的洞里,因洞形如人两手抱腹,所以叫抱腹岩。抱腹岩是一处天然形成的大溶洞,这“腹”大得令人瞠目:二百余间殿宇禅房及一两万名游人抱于腹内而不显得拥挤。抱腹岩坐东面西,岩洞分上下两层,上层是两个直角排列的大岩洞,很像砖圈的“无量殿”,路断处有木栈道连通。自下仰望:殿宇参差交错,飞檐斗角,勾栏蜿蜒曲折,犹如空中楼阁;层次井然,排列有序却不觉得拥挤局促,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岩洞顶壁那无数个悬挂的铜铃。

抱腹岩挂铃为绵山一绝。每逢庙会,许了愿的善男信女们便雇人从岩顶将挂铃者用绳子吊在半空,然后利用绳子前后晃动的力量将人运进洞内,将一只水罐大小的铜铃用铁钩钩住顶壁,打上楔子后再把铃挂在岩腹上方陡峭的岩壁上。铃挂好后用绳子把挂铃者慢慢地放到岩下地面上,其场面惊心动魄,令人叹为观止。

每当将铜铃挂好,顺利完成任务后要燃放红鞭一挂,既遂了还愿者的愿,亦报挂铃者平安落地,是为庆祝。挂祥铃这个古俗为介休及周边县镇祖祖辈辈信徒所信奉,千年不绝。

如今到云峰寺下,抬头看到最醒目的便是抱腹岩洞口挂着的铜铃,密密麻麻一片。铃上红布覆盖,宛如经幡;山风吹来,铃声叮当;空谷传音,阵阵回荡,余音不绝,清脆而悠远;和着“腹”中寺庙里的钟鼓乐声,遂成一曲绝妙乐章,美不胜收。

在悬崖峭壁上谋生

想要登至山顶并不容易,悬崖绝壁上无路可走,唯一通道就是铁索岭。铁索岭是沿抱腹岩右边不远处的一架高近70米的山岭,从岭上“闫王橛”拖下两根铁索。攀登时人背向万丈深渊,面向摩天山岭,手抓铁环,沿斜坡攀援至绵山峰顶。说实在的,一般人没几个敢爬铁索岭,但除此别无它途,而挂祥铃者上下也只此一条路,唯勇士方可为之。因此,挂祥铃者也多为家传技艺,一般都是父子兄弟一家人合作完成。

据说,为确保安全,所用绳索都是挂铃者自己制作、亲力亲为,一根绳子不管多长中间都不能有接头,保证绳子质量就是保证生命安全。清代康熙年间介休文人王清在《抱腹岩》一诗中写道:“寺古云常在,岩空势欲倾。此中真得地,以外纵浮名。鸟拂金铃渡,僧缘石隙行。坐听梵响处,花雨落无声。”其中“鸟拂金铃渡,僧缘石隙行。”一联工整而形象地写出了其高、其险,也留下了生动的挂祥铃的历史记载。

当然这些身怀绝技者不仅仅是为挂祥铃赚点辛苦钱,试想一年中有几人来还愿?能挂几个祥铃?他们还有更重要的谋生技能——采药,但采的这种药材很特殊,不像柴胡、黄芪等草药,而是一种动物的粪便,它叫五灵脂,是绵山的特产之一。

五灵脂,中药材名,为鼯鼠科动物橙足鼯鼠和飞鼠等的干燥粪便,是治疗妇科疾病及外伤、驱毒等运用广泛的中药材,但因采集困难、量少,所以名贵。在绵山上要采到五灵脂十分艰难,每一步都充满了危险。因为足鼯鼠和飞鼠为了躲避天敌,它们的栖息地往往在悬崖绝壁之上。基于鼯鼠“千里觅食一处屙”的生活习性,一旦采到一窝便会收获很大。说到底挂祥铃人的真本领还是在采药的千百次实践中练就的。

游览泰山时,见肩挑百余斤货物沿台阶吃力而上的挑山工大汗淋漓,极其辛苦,让人不自觉想起冯骥才先生的名篇《挑山工》中描写的场景,那是对普通劳动者辛勤劳动的由衷赞美;登华山也见过扫山工捡拾游人丢弃的垃圾,他们下到悬崖峭壁能临危不惧,对扫山人的敬意油然而生。

近年来,随着绵山景区安全设施的完善,很多峭壁上都安装了防护网,需要扫山工完成的工作较之过去已经减轻了很多。景区工作人员说,即便如此,扫山工依旧是不可或缺的工种,他们“行走”在峭壁之上,将可能威胁游客安全的隐患一一排除,像“卫士”一样,守护着每一位来绵山游览的旅客。

猜你喜欢
绵山铜铃绳子
绳子够长吗
寻宝藏
铜铃山中
绳子穿冰
转山转水转文成(组诗选一)
解开你身上的绳子
绵山,绵山
喇叭花儿摇铜铃
绵山一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