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建宁会馆

2021-12-22 23:02本刊编辑部
闽商文化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建宁天后宫闽江

本刊编辑部

福州转口贸易的兴盛

福州始建城于2220 多年前,历史上曾长期作为福建的政治中心。自汉代至明末,福州这个地域曾先后出现郡城、王城和京城。福州的命名缘于唐开元十三年(725 年),因城西福山而得名,唐代以前称“三山”“闽中”。福州濒临东海,且介于长江口与珠江口的中心位置上,用今天放大的眼界来看,地理位置十分显要。

福州城临江又近海,位于闽江的下游出海口地区。福州城内内河密布,构成密集的城内商业交通网络,城外闽江水缓缓流过,城内内河河道通过水门可以直接到达闽江。福州内河与城外连接海洋的闽江相互沟通,潮汐相连,极大地方便了福州城与闽江上下游以及海外的交通往来、商贸活动。

对外贸易方面,早在汉代,福州(旧东冶)就成为中南半岛与大陆北方、内地的交通枢纽,“旧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唐五代,福州港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并与广州、扬州并列为唐代三大贸易港口。宋元时期,福建沿海一带的港口成为贸易的重要枢纽,福州形成河、海兼具的转运中心。明清时期,福州通过与琉球王国的“贡舶贸易”突破海禁限制,利用琉球的转口作用实现中国与东北亚、东南亚诸国之间的贸易,南公河口成为中琉贸易的据点。随着商业的发达、商品货物的增加,明清时期福州成为典型的转口贸易城市,是八闽货物的集散地,内港与外港的功能划分明确。

福州输往海外、沿海江浙地区的货物中,最大宗的是茶、木、纸三种。而这三种最大宗的输出货,实际上几乎全部是来自闽江上游。《闽县乡土志》:“八闽物产,以茶、木、纸为大宗,皆非产自福州也。然巨商大贾,其营运所集,必以福州为的。故出南门数里,则转移之众,已肩属于道。江潮一涨,其待输运之舰帆樯尤林立焉。”明末至民国,福建的木材和纸张畅销于沿海诸省。

十七世纪之后,由于饮茶风气在英国的普及,福建茶特别是武夷山茶在欧洲受到追捧。武夷山茶沿闽江顺流而下,运往福州最快只要4 天,大大节约了运输成本。“意在武夷山茶”,英国在《中英南京条约》中选择了福州作为首批开放口岸,开辟了一条由福州出口茶叶的新茶路。福建各地的茶叶沿着闽江进入台江上下杭,一部分进入福州城内,保障了福州城内的消费;一部分运往泛船浦码头装箱报关,从马尾罗星塔海域驶出闽江出海口,转运至广州或上海出口到世界各地。茶叶贸易成为福州出口贸易的支柱,据统计1871 至1873 年,福州口岸输出的茶叶占全国出口总值的20%左右,到1880 年福州茶叶出口贸易达到巅峰,福州因此在19 世纪中叶一跃成为“世界茶港”。

明清时期,福州商业氛围浓厚,各地商人纷至杳来。随着商业的兴盛,各地的商人纷纷在此设立同乡会馆。根据记载,明清时期福州历史上曾经有60 多所会馆,其中本省人设立的36 所,外省人设立的29 所,当时全国有18 个省,福建省内有24 个县,在福州几乎都有设立会馆。福州会馆现在保存最多的是台江的上下杭,明清时期的上下杭是闽江上下游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清代活跃于福州的各地商帮,往往以各色信俗场所作为聚集地,而闽商群体和闽商会馆向来与妈祖信仰存在着难分难解的关系。根据《福州遍览》统计,历史上福州至少有22 座由闽商商会修建的天后宫,并与会馆连为一体,甚至合二为一。这种“商会+天后宫”的建筑格局在全球闽商会馆均有发现,形成了独特的闽商会馆文化,有的还衍生出了具有商帮特色的信俗文化,福州建宁会馆便是其中的代表。

茶帮与天后宫

福州建宁会馆位于福州市郎官巷严复故居对面,由绥安会馆与天后宫组成,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以“三坊七巷天后宫”的名称更为人所知。据民国《建宁县志》卷六记载,绥安会馆为清代道光年间(1821)建宁商人修建,它与毗邻的附属建筑天后宫同为一体,占地面积1470 平方米。

绥安是一个在历史上几经存废的县邑建制,设于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后改名绥城县,几经存废,于唐乾元二年(759)原绥城地被分置为归化(今泰宁)与黄连(今建宁)两镇。旧时建宁、泰宁人士在外设立会馆常以绥安自称。福州的绥安会馆共有两处,除三坊七巷郎官巷这间外,另有一处位于城外南台的上杭街,于乾隆年间为建宁米、盐商人建立,同样伴有天后宫。

三坊七巷绥安会馆外西墙角嵌有一块长方形石碑,上刻“绥安会馆公业墙界”。进大门后为青石铺地、左右廊屋的天井。过天井,入祠厅。厅为穿斗式木构架,面阔三间、进深七柱。券形墙门后有厢房,花棂空透的槛窗细腻秀雅。

毗邻的天后宫大门上有如雉堞的宫阙施灰塑彩画,石刻竖式门匾。进门后依次辟建有前殿戏台、正殿与后殿。旧戏台毁于20 世纪50、60 年代,之后又沦为服装加工场。尚存的后殿为抬梁式木构架,面阔三间,进深七柱,双坡屋面。殿内一些雕工精湛的木构件,如精雕细琢的悬钟与飞天雀替等均保存良好。最使人赞叹的是殿中的藻井。藻角呈八角形,由七层如意斗拱叠涩螺旋结顶,以镏金勾绘点画,造就急旋飞舞的韵律感与空间的层次感,足显繁复的华丽与高贵,较为罕见。在岁月变迁中,天后宫也曾被分隔搭盖成住宅,有住户将妈祖迎奉为居家神衹。

天后宫选址三坊七巷街区的郎官巷,是旧时福州内河商贸繁华的见证和“微缩影”。原来的郎官巷西口与大、小水流湾相邻,顺着虎节河往西,联通安泰河的浦尾,这里入城船只可达三处,再往西接白马河,可通上下杭。而位于三坊七巷南侧的安泰河,自唐末五代起不仅是城区内河的交通总枢纽,也是城区的一个经济中心。诗人曾用“百货随潮船入市”的诗句来形容此地贸易的盛况。福州内河贸易的繁华可见一般。元代马可波罗对福州的印象评价道:“此城为工商辐转之所”“有一大河宽一哩,穿行此城。此城制糖甚多,而珍珠、宝石之交易甚大,盖有印度船舶数艘,常载不少贵重货物而来也”。三坊七巷也成为福州西市的中心,商贾往来繁忙。据《绥安会馆碑记》记载,道光年间“建宁纸、木、茶、笋等帮,贸迁至省,昝转天津等外省,险历滩河,逾越海澨,莫不忠载神灵,备臻利涉,思有以报答天后之鸿慈,图建会馆。”

茶叶贸易在明清时期成为大宗,郎官巷附近茶帮聚集。因茶叶春秋两采恰逢天后妈祖诞辰及飞升日前后,故而清代及民国时期,茶帮每年都会在天后宫门前码埠等待茶叶的运抵,将第一泡茶叶都以特有祭拜形式敬献给妈祖,以表达对“水上茶路”一帆风顺的感谢,也祈求他们的茶叶以及其他物资、平安跨过海峡,继而形成了山海联动、蕴含闽商精神和闽茶文化的“茶帮拜妈祖”习俗。

福州三坊七巷天后宫自2011 年起着手挖掘、保护“茶帮拜妈祖”信俗文化。2016 年,以“茶帮拜妈祖”为主要内容之一的“三坊七巷天后信俗”成为福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对该信俗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保护传承工作,福州三坊七巷天后宫每年在农历九月,即妈祖诞辰日前后,举行“茶帮拜妈祖”的非遗展演活动,以期通过延续这一传统习俗,深入挖掘福州闽商特色海丝信俗在内联内陆商埠、外联海丝贸易中的重要作用,传承和发扬闽商文化,全面展示福州作为世界茶港、海上枢纽城市、海丝核心区的重要作用与历史文化积淀。

猜你喜欢
建宁天后宫闽江
美术作品
闽江雨情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龙岩市社前村天后宫山门舞楼及舞台题记考述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社前村天后宫山门舞楼
罗汉滩上打票船 威震闽江破敌胆——闽浙赣游击纵队截击敌运输船纪实
天津天后宫的保护和发展
天后宫
建宁“花海跑”:春风十里梨花飞舞
门外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