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情境中的互动仪式机制研究

2021-12-22 01:21诸葛达维
未来传播 2021年6期
关键词:符号仪式师生

诸葛达维

(浙江传媒学院媒体传播优化协同创新中心,浙江杭州310018)

互动情境的变化带来的不仅是生活方式的转变,也是对人们的思维方式、认知感受、行为模式等进行的潜移默化的改变。我们不能仅仅将线上互动作为线下互动的简单挪移,而应该从线上互动情境的特殊之处进行思考,以期获得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认知。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社会互动理论大多基于面对面的社会情境。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指出,微观社会学强调互动者必须“身体在场”才能开启情感传播的互动仪式链机制。柯林斯在提出互动仪式链理论的时候还处于传统媒介时代,互联网等新媒介还没有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如今,随着科技和媒介的发展,人们已处于万物互联的互联网时代,网络传输速率极大提高了人们线上互动的即时性与便捷性。以“身体不在场”为特征的网络互动越来越成为人们进行大范围社会互动的重要形式。“身体在场”的条件是否必要成为值得商榷的问题。许多研究者在关于线上互动仪式的研究中以互联网可以满足实时互动为理由,忽略了对“身体在场”条件的讨论,直接将传统面对面的互动仪式理论不加反思地用于线上互动情境研究,这在理论运用的精准性上是值得商榷的。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原有的线下生活节奏,许多活动被迫转移到线上进行。我国教育部紧急启动的“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线上教学工作就是这一变化中的典型代表。

教学活动就其参与主体来看亦是一个互动传播过程,不同情境中的教学互动有不同的方法,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从现实情况来看,将原本线下的互动活动转移到线上进行,有一个适应和调整的过程。线上教学的优势与特色是在线上(非接触)与线下(接触)这一对矛盾关系中展开的。线上教学一改往日师生面对面接触的互动情境,转向基于互联网中介的非接触式互动情境。教学情境与教学技术手段的变化,带来的是教学方法、教学节奏、互动效果、教学体验等一系列的深刻变化。当教师没有做好这一深刻变化的准备时,就难以达到良好的线上教学效果,甚至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教学“翻车”现象。这种准备不仅仅是操作技能上的准备,更要做好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准备。因此,教师在线上互动过程中的主体性意识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显得至关重要。笔者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对教师在线上教学情境中的主体性感知进行调查时发现,教师在线上教学情境中的主体性感知处于中等水平,其中,教师的自我意识感最强,而自主性最弱;并且,线上环境对教师的课堂表现具有显著性影响。[1]因此,提升教师对线上情境的主体性感知,发挥线上互动中的自主性能力,有利于改善线上教学互动的实际效果。因此,本研究以线上教学的互动仪式为视角,分析线上教学的互动情境特点,讨论开启线上情境互动仪式的必要条件,为传统线下社会互动理论用于线上互动情境进行再讨论,进而提出构建与预测线上教学情境中情感传播效果的运行机制。

二、情境研究的出发点:互动仪式链

互动仪式(IR)是一个以情境为出发点的情境动力学理论,是社会互动研究的基点,为我们研究线上教学情境中的情感传播与互动效果提供了理论指导。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指出:“情境从单个参与者的观点来看有时是不可预测的,情境行动对一位知道个体的IR链的社会学观察者而言则是可预测的,因而知道每一个人将会带着什么样的情感能量与成员身份符号的储备进入互动。”[2]同时,互动仪式是一种相互专注的情感和关注机制,它能够有效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并营造一种群体团结的互动氛围感。因此,就线上教学而言,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构建线上教学情境中的互动仪式条件,来推动线上教学互动仪式的进行,并通过观察师生互动仪式链中情感能量与符号资本的储备情况,来预测线上教学的互动效果。

互动仪式链情境的运行机制,包括四个起始条件:(1)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场所,因此不管他们是否会特别有意识地关注对方,都能通过其身体在场而相互影响。(2)对局外人设定了界限,因此参与者知道谁在参加,而谁被排除在外。(3)人们将其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上,并通过相互传达该关注点,而彼此知道关注的焦点。(4)人们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当这些互动情境要素彼此形成反馈作用,并积累到高程度的相互关注与情感共享时,互动仪式情境将获得以下成功效果:(1)群体团结感,一种与认知相关的成员身份感。(2)个体的情感能量,即一种采取行动时自信、兴高采烈、有力量、满腔热忱与主动进取的感觉。(3)代表群体的符号,使成员感到自己与集体相关,这也是涂尔干说的“神圣物”。(4)道德感:维护群体中的正义感,尊重群体符号,防止受到背弃者的侵害。与此相对的是违背群体团结及其符号标志所带来的罪恶或不得体的感觉。[2](86-87)互动仪式链理论模型如下:

图1 互动仪式链的相互关注/情感连带模型

三、构建符合线上情境互动感知的互动仪式条件

教师若想获得良好的线上互动效果,应当根据线上教学的情境特点,着手构建符合线上互动情境的互动仪式链。因此,本研究从互动仪式链的启动条件着手,构建符合线上教学情境特点的互动仪式条件。

(一)注重共在感知:让师生双方能够感受彼此存在并相互影响

共同在场是开启互动仪式的首要条件。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通过面对面互动,能够产生直接的相互影响。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师生不得不通过“身体不在场”的形式在线上互动教学,这是否满足开启互动仪式“共同在场”的条件?我们再仔细看一下柯林斯提出的关于“身体在场”条件的完整表述。他认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场所,不管他们是否会特别有意识地关注对方,都能通过其身体在场而相互影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柯林斯提出这个条件是强调通过“身体在场”而产生“相互影响”。也就是说,只要参加互动仪式的成员能够产生相互影响就达到了“身体在场”的意义,并没有一些研究者所纠结的是否“身体必须在场”。因此,在线上教学情境中,教师应努力构建这样一种师生相互影响的共在感知。

虽然以现在的网络传输速率,线上教学能够实现即时的信息反馈,但与现场课堂互动相比,远程教学在互动影响方面仍有其局限性。究其原因,一方面,线上教学呈现的只是教学平台能够展示的符号互动形式,即基于线上教学平台的非接触式符号互动;而现场互动教学能够开启更多感知符号互动的通道,包括各类接触式与非接触式的符号互动。因此,线上教学情境中感知符号的通道与线下教学情境具有明显差异,两者暂时不具备完全替代价值。另一方面,共同在场的目的是为了使互动参与者知道谁参加了互动活动,以便能够相互影响。因此,只要能够尽可能地促进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线上教学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远程互动的不足。基于此,教师在线上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线上教学平台的特点,发挥主观能动性,注重线上互动的共在感,构建促进师生共同在场并相互影响的线上教学情境。在疫情网课期间,一些教师和学生没有意识到开启摄像头、麦克风等多符号感知通道的重要性,出现了一些单口相声式的教学“翻车”现场。因此,在今后的线上教学过程中,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当让教师和学生明白现场感对于教学效果的现实意义,并通过开启摄像头等方式,释放更多可感可知的共在通道。此外,教师应当善于运用线上教学平台中的互动功能,如签到、连麦、限时互动等,来弥补远程在场的不足,使云端互动更加生动可知。

(二)设置准入机制:维护线上课堂的教学秩序

对局外人设置准入条件,是开展互动仪式、维护互动秩序的必要条件。这个界限既是物理界限,又是符号界限。在物理界限中,准入机制的设置,是维护互动秩序的必要条件。一些直播平台为了直播效果流畅顺利,设置了房间的最大人数容量,超过最大人数容易造成信号卡顿等现象。在线上教学初期,出现了因在线人数太多教师没有挤进直播间的大型“翻车”现场,这是教师没有掌握平台准入机制的典型现象。因此,合理规划班级人数与准入机制是有效开展线上教学的重要条件。同时,在正常的线上教学过程中,听课者随意进出线上平台的群组,会给正在授课的师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以麦克风为例,开麦与禁麦是维护课堂秩序的常用方式,开麦听课方便师生随时进行语音互动,但同时开启多个麦克风,会对课堂秩序产生干扰。全员禁麦虽然能够确保课堂环境安静,但不能做到实时语音互动,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互动积极性。因此,合理开闭麦克风,合理安排发言顺序,是教师在线上教学过程中需要能够随机应变的教学管理能力。疫情网课期间,一些教师出现了没开麦讲了一节课,学生听了个寂寞的大型“翻车”现场,这也暴露出教师没有理解和掌握课堂准入机制。符号界限是隐藏在物理界限之下的隐秘准入机制。线上教学之初,一些教师在直播时抽烟,或讲到一些有违文化规范的内容时,平台会把教师影像屏蔽,这一屏蔽规则正是符号界限的体现。因此,教师应当注意在直播过程中什么内容可以讲,什么内容不可以讲,以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此外,在文化传播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内容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意义解读。在线上教学之初,一些课堂或讲座具有公益性质,进入门槛较低,不同知识与文化背景的人都可以进入旁听。这难免会出现因听讲者自身符号储备差异而产生的听课理解方面的问题。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对于门槛较低的公益性质课堂或讲座,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注意不同知识与文化背景人群的意义理解情况。而对于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或讲座,教师需要提前预告准入听讲的符号门槛,以确保专业知识内容的传播效果。总体而言,线上教学虽然基于开放的互联网平台,但为了维护课堂秩序与确保传播效果,教师需要合理设置准入机制。

(三)设计内容焦点:引导课堂注意力与建立联系纽带

线上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是一个重要问题。在远程教学中,由于学生处于低监督的学习状态中,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不利于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在课程设计中设置若干关注焦点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教师应当将知识点设计得尽可能符合互联网传播的特点,使学生对讲授的内容感兴趣。其次,教师讲课的节奏也要适应互联网传播的特点。如在讲到重要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在课程中插入限时问答,或者设计趣味知识抢答游戏,将学生的回答记入课程成绩,并设置成绩排名等绩效激励机制。这样既可以促使学生集中课堂注意力,又可以通过答题成绩检测学生的听课质量。此外,共同关注的焦点是建立师生关系纽带的重要符号,是引起价值认可的关键。当教师需要使学生对某项议题达成共识时,就要将该议题设计成为共同关注的焦点,引起学生的关注与讨论。如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背景下,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与健康理念,就需要在教学中融合与疫情相关的知识,如健康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反思教育、爱国教育等。在疫情背景下,这样的焦点议题设置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激活学生对这一全球突发公共事件的共同情感记忆。这样的针对性教育将给学生带来更加深刻的感受,获得常规德育课程所不能比拟的效果,并成为学生一生受用的宝贵精神财富。

(四)促进情感连带:化单向的知识传输为双向的情理共鸣

有节奏的情感连带是产生互动仪式情感团结的重要因素,这种节奏同步的互动有助于互动活动顺利进行。笔者发现,在日常会话中,无论双方是否有意识地保持节奏同步,有节奏的对话与接话能够促进会话的顺利进行,进而愉快地达成会话活动的共识。这就是节奏规则的力量。相比于面对面的对话互动情境,远距离的对话互动较不容易快速形成顺畅互动的默契。因此,在线上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获得良好的互动效果,需要注意把控线上互动的节奏。在线上教学之初,一些不注重互动节奏连带的情况导致了著名的教学“翻车”现象。如某教师在直播中没关注学生的听课反馈,结果在未翻PPT的情况下滔滔不绝地讲完了一整节课。这表面上看是教师不熟悉线上教学技术,但在更深层次上是师生双方互动反馈节奏的不同步,教师没有注意学生打在屏幕上提醒翻页的实时反馈,结果把本应该双向流畅互动的课堂变成了单向自说自唱的独角戏。另一方面,师生在正常互动中也会遭遇冷场的尴尬。其实,在专业课的线上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具备听课所需的知识储备与符号资本积累的,有时候的冷场是因为缺乏互动的情感能量,即思考和表达的信心。因此,教师需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把握学生心理,激发学生互动的主动性,激活学生知识表达的情感连带机制。因此,当师生在线上互动过程中达到了高度的节奏合拍的情感连带时,不仅知识传授的效率将大大提高,还将有助于提升师生之间的默契、信任等社会情感资本,形成情理共鸣的互动效果。

四、线上教学情境的互动仪式效果预测

成功的互动仪式能够使参加互动的成员获得充沛的情感能量,产生群体共享的符号,并推动成员形成集体团结感和维护集体荣誉的道德感。而失败的互动仪式使人感到沮丧,失去互动兴趣。成功的线上教学能够使师生充满互动的热情与动力,获得理解的知识与符号储备,从而推动线上互动顺利进行。具体可以从互动仪式的情感生成结果对线上教学效果进行预测。

(一)是否从线上课堂中获得情感能量满足

情感能量是使个体产生愉悦并推动其积极投入互动仪式的关键动力。成功的教学互动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因此,评估线上教学的效果可以观察学生与老师是否通过线上教学互动获得了情感能量的增值。柯林斯指出,可以通过自我报告、身体姿势与动作、目光、声音、面部表情等指标来观察情感能量水平高低。[2](191-199)具体到线上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听课时的互动积极性,也可以通过课后的反馈调研等途径来获知学生的情感能量水平,也可以通过对教师授课时的愉悦程度、自信程度,以及课后对教师授课心得体会的调研等途径了解教师的情感能量获得情况。在国家开展线上教学之初,一些教师在朋友圈晒出学生点赞等与学生积极互动的照片,一些学生也晒出线上教学中有意思的照片,这些都是师生获得情感能量满足的表现。而一些学生对教师吐槽的信息,以及教师互动中的冷场情况,则是师生情感能量流失的表现。因此,在线上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留意课堂中的情感能量流动,使线上课程成为师生情感能量增值的互动情境。

(二)是否促进师生共享符号的增值

成功的互动仪式能够产生代表群体的符号,使得互动参与者获得符号资本的增值。线上教学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符号互动,师生通过网络空间的互动会产生大量的与教学相关的符号。这些符号的意义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生产、阐释和享有的,能够促进师生符号资本储备的增值。以知识为例,知识是教学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符号资本。知识的传播不是机械地从教师到学生之间的过程传输,而是教师与学生在对知识讲解基础上的意义生产与理解过程。成功的教学是使课本上的知识成为学生自己理解后生成与习得的文化符号资本。成功的线上教学,就知识传授而言,是促进师生共享符号的增值过程。衡量线上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是要看线上教学是否产生了包括知识符号在内的被师生共同理解与共享的符号,同时要看线上教学有无促进师生符号储备的增值。符号资本是互动参与者渴望获得的重要资源,可以用于后续社会活动的再投资。当学生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就能够将其作为文化符号资本,学以致用。我们可以通过师生在课上与课后表达出的与课程相关的信息以及课程考核中,捕捉线上教学互动的质量与效果。

(三)是否增进师生之间的集体团结感

通过传递共同关注的焦点与情感连带,形成具有成员身份感的集体团结,是互动仪式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线上集体教学既是一个有效率的知识传播过程,也是一个培养集体学习氛围与传递集体关怀的过程。成功的线上教学能够使身在各处的学子感受到集体的呼唤,从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与团结感,营造出优良的学风。因此,让学生感到自己虽然彼此分离,但仍然能够通过线上互动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获得集体归属感,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当在线上互动过程中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传播,营造出一种集体关怀的氛围,让学生感到自己是班集体中的一员,从而增强隔离期间的班级凝聚力。因此,成功的线上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符号的增值,还应当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集体温暖。学校可以通过学生对隔离期间班集体的线上关怀与教学的满意度、成员身份感等情感评价指标进行调研,来判断线上教学在促进班集体情感团结方面的作用。

(四)学生是否能够自主维护教学秩序

良好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形成好的自律习惯。成功的互动仪式能够激发成员自发地维护集体荣誉与秩序的道德感,为互动仪式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课堂教学中真正的纪律不是靠教师单方面苦口婆心的维护,而应该是学生自律的结果。因此,学生是否能够自觉维护线上教学秩序,就成为观察教学效果的重要窗口。在线上教学中,因学生处于低监督的学习状态,难免会出现影响课堂纪律与教学秩序的现象,而教师也难以像在线下课堂那样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管理。因此,学生出于对课堂的尊重而自觉维护课堂秩序,或自组织地协助教师进行线上课堂管理等行为,就成为成功的线上教学的具体体现。而道德感也是学校课程德育教育成果的重要体现。我们在观察和评价线上教学效果时,可以从学生自主维护教学秩序这一层面判断学生对线上课堂的认可程度。

五、结 语

综上所述,笔者从互动仪式链的情境动力学出发,以线上教学为视角,对线上互动的情感传播机制进行了再思考,为进一步明确线上情境中的情感互动机制与效果预测进行了理论探索,并为线上教学互动效果的优化进行了相应的探讨。笔者研究发现,线上情境中的互动要想达到与线下面对面互动一样的情感传播效果,首先需要建立起互动双方的共在感知。若没有建立起互动双方的共在感知,即使网络传输的速率再快,也难以获得有效的情感互动效果。因此,只有彼此感知是与谁在互动,才能进一步激发互动仪式中的情感能量与符号资本。在线上教学情境中,师生需要建立彼此的共在感知,才能有效激活师生的共同关注与情感连带的互动仪式效应,进而获得理想的线上互动效果。构建成功的线上教学的互动仪式,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文化符号资本的增值,还可以使学生获得情感能量满足与集体归属感,并产生自觉维护班集体秩序与荣誉的道德感。同时,成功的线上教学互动仪式构建,也可以提升教师的互动情境把控能力,促进线上教学中的知识传播、情感传播,并达成课堂维护的效果。

虽然现阶段的线上教学更多的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但随着人们对云端生活的习惯与认可,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上教学试水取得的成功,线上教育事业将会长期向好发展。《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控制以后,在线教育用户规模仍保持3.42亿,手机在线教育规模3.41亿,较疫情之前(2019年6月)仍增长了1亿多人。2020年1—10月,我国在线教育企业新增8.2万家,融资金额达388亿元。[3]早在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就高瞻远瞩地提出“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4]的指导意见。这一指导性意见也为今后线上教学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由此可见,线上教学经过新冠肺炎疫情的历练后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新机遇。

猜你喜欢
符号仪式师生
统计学符号使用的说明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让阅读更方便的小符号
仪式感
仪式感重要吗?
以书画教育引领师生成长
思政课,师生如何“动起来——因为扣准“问题链”
麻辣师生
Talking strategies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