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社会·
施 旭 陈瑞珂 城市投资环境宣传片的话语研究——以杭州为例(1)
董卫民 救亡话语下民族主义“图像书写”——庄学本、孙明经边地人文地理摄影探析(1)
李盛楠 社交媒体信息流广告回避影响因素研究——负向情感反应的中介作用(1)
舒洪磊 陈 玥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村民的社会参与及主体性建构研究——以中国西部L村抖音使用为例(1)
牛 静 候京南 新西兰新闻评议会及其运行机制研究(2)
黄建东 崔 波 如何建设“心灵盲道”?——基于Y市视障用户的媒介使用分析(2)
禹 夏 石梦鑫 媒介融合背景下非虚构新闻写作叙事特征与发展趋势研究(2)
郭 静 学术与政治之间:《科学》杂志与“科学救国”思潮的建构与传播(2)
高辛凡 犹太难民流亡上海的政治背景与差异性分析(1933—1945)(2)
林晓华 重塑新闻:美国平台新闻业发展现状、趋势及批判(3)
刘 兢 祖艳诗 概念与典范更新:近期两本SSCI新闻传播学期刊研究创新专辑剖析(3)
王 珏 公共事件中青年媒介素养的典型表现与形成机制(3)
张连义 论茅盾的传统知识分子情结
——以《蚀》《子夜》为例(3)
杨保军 孙 新 论新世纪以来新闻生产主体的结构变迁(4)
陶建杰 尹子伊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实证评估与模拟预测(4)
闫 海 王 洋 基于广告利益结构的治理现代化(4)
曾海芳 新年话语与国家叙事——基于对《人民日报》(1979—2020)“元旦献词”的语料库分析(4)
邱鸿峰 走向双向对称:新闻业与公关业的场域关系建构(5)
田 元 创造“B站学习阵地”:社交视频平台知识型类缘空间研究(5)
张 媛 李福森 竖屏传播:快手短剧的颠覆与创新(5)
陈 亮 突破艺术类高校“慢就业”困境的对策研究(5)
李良荣 袁鸣徽 安全而开放:互联网舆论治理的基本原则(6)
诸葛达维 线上情境中的互动仪式机制研究(6)
王佳琳 郭姝璇 李家志 陈 改 疫情背景下对六家英文主流媒体中国中医药报道的研究(6)
陈 拓 吴向然 手机外卖服务对“90后”初婚人群家庭功能感知的影响(6)
·媒介融合·
钟丽茜 数字融媒体时代的审美体验——五官感知从分立到聚合(1)
别君华 周港回 智能传播的具身转向与感官之维(1)
张培培 网红“工厂”:MCN机构的发展历程、兴起逻辑及未来趋势(1)
元冬维 技术使用分析对媒介技术“迭代”的归因——以影视媒介技术为案例的研究(1)
邓元兵 刘 鑫 回顾与反思:中国广告学研究的学术地图(1979—2020)——基于新闻传播学十种CSSCI期刊论文的实证分析(3)
曾 薇 数字平台垄断阴影下新闻业的危机与破局——美国警报和中国观照(3)
郭星儿 1948年《申报》中昆仑影业公司与文华影业公司出品电影的广告研究(3)
韩建华 胡一梁 媒体云:推动传媒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新引擎——以浙江传媒学院“浙传云”为例(3)
董卫民 沉浸式新闻(VR/AR):演进历程、创新路径及行业影响(4)
陈 琦 张丰扬 从集结到认同:移动通信新时代的社交化学习研究——以微信“打卡学习”为例(4)
于友成 联通主义:智能时代大学生创业学习的新探索(4)
·网络文化·
丛 挺 魏 林 钱诚凌 知识短视频用户参与度研究——以“扇贝每日英语”抖音号为例(1)
葛 娟 现实主义与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取向(1)
何志荣 象形传播与表情包文化生产:一种文化记忆的视角(1)
黄 敏 袁 蕾 受众卷入、评论互动与公众舆论:基于话语分析的网易新闻用户评论案例考察(2)
张 博 数字技术背景下体育图书内容建构的空间复位(2)
赵 诏 基于认知图式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以艺术类学生为调研对象(2)
张若颖 何 苗 论网络文化消费的特点、关系与结构(2)
洪建平 电竞入奥的政治经济学考察:争议、利益与影响(3)
蔡之国 孔令淑 价值引领视域下短视频的文化狂欢与规训治理(3)
彭慧秦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非遗短视频用户互动研究——以抖音“非遗合伙人”为例(3)
王 毅 黄文虎 论“二次元虚拟偶像”的后人类呈现(4)
吴 凯 论网络舆论公共性的出场逻辑及其建构(4)
谢泽杭 于 晶 利益达成型在线社群的互动仪式探析——基于多类“线上体重管理训练营”的分析(4)
·新力量导演·
李 卉 陈旭光 论新力量导演的产业化生存——中国电影导演“新力量”系列研究(1)
申朝晖 体制内作者的身份认同与学院派导演的艺术表达——曹保平导演创作论(1)
孙茜蕊 路阳:新力量导演的“体制内武侠”(1)
·影视艺术·
黄望莉 崔芳菲 “武行”电影:看徐浩峰武侠电影的“破”与“立”(1)
石 蓓 好莱坞游戏改编电影的类型发展论(1)
聂欣如 “动画纪录片”与西方后现代主义观念(2)
戴 硕 新世纪现实题材电视剧中产话语的审美文化症候(2)
陈 荣 周安华 从《狂流》到《马路天使》:左翼电影大众化理想的曲折实现(3)
王 锋 浙商现象和影视浙军之间的双向互动(3)
王 健 作为哲学的影像空间:电影《暴雪将至》中的“异托邦”建构(3)
韩德星 当代中国舞台上的尤金·奥尼尔戏剧(3)
阮南燕 英雄塑造与红色基因的历史传承——“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话剧英雄形象研究(4)
周 斌 论中国电影学派的美学追求与理论建构(4)
方晓恬 郜书锴 中国电视信息化的发展与传播学的兴起——基于知识社会史视角的考察(4)
刘晓珍 辛弃疾与姜夔恋情词比较研究(4)
朱晓军 黄寒冰 中国电影学派建构的路径选择(5)
任 萍 是枝裕和电影新现实主义美学特征及其创新(5)
周仲谋 民族·启蒙·阶级:《桃花泣血记》的多重张力扭结(5)
包鹏程 中国符号理论视域下的传统节庆节目研究(6)
齐 伟 王飞翔 论托马斯·温特伯格电影风格的形成与嬗变(6)
李钦彤 贾樟柯电影的行走美学研究(6)
·社会治理传播·
张爱军 王 芳 “大数据杀熟”的政治安全风险(2)
郭 淼 檀晓涓 人脸识别技术对数字个体的增权与抑制(2)
陶 林 论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谣言的治理机制创新——基于非典和新冠肺炎事件中的网络谣言对比分析(2)
·智能传播·
吴 飞 李含含 算法权力的获得、运行隐患与规制(5)
钟祥铭 方兴东 数字治理的概念辨析与内涵演进(5)
王军峰 算法推荐机制对用户议程的影响与反思——基于技术与社会互动的视角(5)
范玉吉 李紫繁 从赋权到限权: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研究(5)
尹连根 刘运来 短视频平台的技术赋权与可见性劳动——基于传播政治经济学考察(6)
赵红勋 陈 霞 角色认知与关系建构:青年游戏实践的社会交往研究——基于《王者荣耀》游戏玩家的学术考察(6)
周孟杰 徐生权 吴 玮 “异质空间”中网络女主播的数字劳动过程研究(6)
赵艳明 张 雨 智能媒介景观:美国主题公园的传播研究(6)
·国际传播·
郭 毅 数字化公共外交:实践困境、理论缺陷与伦理风险(5)
陈风华 涂光璨 人民军队多模态对外传播形象研究(5)
金 苗 国际传播中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定位、路径与策略(5)
潘佳宝 庞云黠 国际财经传播研究的知识来源、研究主题及对我国的借鉴——基于SSCI期刊10年论文的文献计量学分析(5)
·历史剧研究·
伏涤修 卜世臣《冬青记》及相关史实考论(6)
赵建新 再论史剧中的“历史真实”——兼及一种超越历史实证主义的史剧观(6)
朱垣夫 论京剧《澶渊之盟》在新编历史剧创作中的典范意义(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