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大学生体育失范行为干预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方案设计

2021-12-22 09:27刘丽萍刘春燕陈善平张中江潘秀刚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34期
关键词:规范思政体育

刘丽萍 刘春燕 陈善平 张中江 潘秀刚

(西安交通大学体育中心 陕西西安 710049)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通过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加强健康教育;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1]。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关系到祖国的繁荣昌盛。而目前大学生在体育课、体育竞赛、体育社团、《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课外锻炼等校园体育活动中存在违反纪律、违反竞赛规则、违反体育道德、违反场馆管理和违反体育法律法规的失范行为[2],且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增加[3]。这种失范行为,一方面不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另一方面体育失范行为还会迁移到其他活动领域,不利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对国家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1 干预普通大学生体育失范行为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的政治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教师要最大程度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全面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鼓励学生身心良好发展,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全方位育人[4]。体育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目前,大学体育本身存在“重文化轻体育”“重技能轻德育”“重宣教轻历练”的弊端[5],不利于在提高学生身体运动技能和健康行为的同时,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团结协作、公平正义、遵守规则等体育品德的养成。

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的体育课堂行为总体比较规范,能够很好地遵守法律法规、考试纪律和规章制度,但是在遵守道德和课堂纪律方面要差一些。在教学实践中,一些学生有上课不着运动装、旷课、考试作弊、缺乏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精神等现象,反映了体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缺失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采取措施改善普通大学生的体育失范行为,在体育课各教学环节中融入道德教育和规范教育等,使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2 普通大学生体育失范行为及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现状和不足

2.1 体育失范行为的研究现状和不足

失范概念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理解[6]。宏观层面的失范是指“一种准规范缺乏、含混不清或者社会规范变化多端,以致不能为社会成员提供指导的社会情境”,是指规范本身的紊乱、不确定,是失范行为产生的宏观社会背景。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首次将这一概念引入社会学,社会学的失范是社会所倡导的文化目标与现实这些目标的合法制度化手段之间的断裂或紧张状态;微观层面的失范主要指失范行为,指人们不认同规范、不遵守规范、破坏规范的行为。失范行为是指社会成员作为社会中的行动者,自身的行为与社会规范发生的冲突。体育失范行为是指在体育活动中参与者的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的现象。大学生体育失范行为是指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违反体育道德、体育竞赛规则、体育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等社会规范的行为[7]。

国内对学生失范行为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社会发展,个人行为与社会规范冲突逐步增多,引起教育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研究者的关注,关于学生失范行为的研究也逐步增多,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学生的失范行为总体上呈现恶化趋势[8]。在体育领域,针对青少年的体育行为研究主要关注如何提高他们积极的体育行为,对青少年负面的和消极的体育行为仅仅是一些零星的现象描述,如违反考试纪律、作弊、逃避体育锻炼等。当前研究多采用定性描述,而缺乏系统全面的定量研究。多年以来,陈善平教授团队在国家社科基金的资助下,通过对全国20所高校的2340 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大学生的体育失范行为的研究,已经从一些零星的定性研究,发展到初具内容框架、心理机制、测量工具等的研究,把学生失范行为研究进展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并提出了认知干预、行为干预、教学干预、制度干预和环境干预等干预途径,已经完成了体育失范行为“是什么”“为什么”等理论解释工作,进一步的工作是将前期研究的理论成果和测量工具用于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工作中,消除大学生体育失范行为,解决实践工作中的现实问题[2,3]。

2.2 体育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和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表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各高校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思想政治教育最初是在1978年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中被提出,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与深入,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愈发重要,尤其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为突出。

当前,体育课程与思政结合的研究数量已有一定规模,且呈上升趋势。研究内容主要围绕以下两方面进行展开。一方面是对高校思政及体育与思政结合理论基础、内涵、功能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9];另一方面是依据对高校思政以及体育与思政结合的教育现状,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等方法,对部分高校思政及体育与思政结合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性的方案[10]。就当前的研究成果而言,体育课程与思政结合研究已初具规模,但是还存在许多不足,如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体育课程思政研究“大而空”,不能做到有针对性地解决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缺乏效果评价体系等。

3 规范教育和道德教育融入体育课程建设的方案设计

立足体育课堂,在体育教学各环节中,以改善大学生体育失范行为为目标,将规范教育和道德教育融图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提升的有机统一。具体研究方案如图1所示。

图1 体育失范行为教学干预途径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理论教学内容每学年约8学时,并提出要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养”[11]。“体育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体育文化水平,它包括体质,身体素质,体育价值观,体育态度、兴趣、能力等[12]。因此,在体育理论教学中(途径一),将规范教育和体育道德教育等融入体育文件、规章制度、实施办法及体育理论知识等宣讲中,提高学生的规范意识和道德意识等,才能做到在体育实践中指导自己的体育行为,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的体育失范行为。

运动技能课体现大学体育教学实践性强的特点[13],由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部分组成,是一种以体力、智力与教育相结合的教学过程,能提高运动技能、自我锻炼能力、思想品德、个性发展等水平[14]。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掌握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还要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与发展规律[15],优化课程内容,钻研教学方法,改进教学组织形式,在提高运动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品德。因此,在体育运动技能课中(途径二),将规范教育和体育道德教育融入课堂内容、组织措施、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中,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态度、动机、意向)和行为干预。

教学竞赛能够使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感受到团队协作的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在教学竞赛前后,通过对竞赛规则的讲授和感受,有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体育道德[16]和规范意识。在教学竞赛中培养学生遵守竞赛规则、公平、协作等(途径三),在体育教学竞赛中融入规范教育和体育道德教育等,通过竞赛规则的讲授及营造积极、规范、和谐的体育氛围、道德氛围、同伴效应等,对大学生体育失范行为进行干预。

4 规范教育和道德教育融入体育课程建设的创新

首先,实现思政教育对体育失范行为干预的有效对接。有效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校体育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行为规范教育。

其次,体育失范行为的理论创新。体育失范行为的现有研究已经完成了“是什么”和“为什么”等理论解释部分工作,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干预实验研究,通过本项目的首次干预实验研究可以解决“怎么做”,进一步完善体育失范行为理论。

再次,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创新。将设计多种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和干预用的教学材料和成功案例;根据研究结论修订和完善我校体育课教学模式。

最后,体育失范行为测量工具创新。进一步修订前期研究开发的《大学生体育失范行为测量量表》。

猜你喜欢
规范思政体育
规范体检,老而弥坚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从创新探索到立法规范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思政课“需求侧”
规范组织建设强化为民服务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