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 200093)
中国戏剧作为中国的文化符号之一,从古至今都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本文的戏剧艺术指的是中国传统戏剧艺术,与现代的影视戏剧艺术不同,并不具备很强的商业属性,它所固有的是极强的文化属性,它不仅仅限于地域文化特点,还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烙印。每一个时代都少不了戏剧艺术的传播,戏剧承载着时代文明的进步,而文明也刻印在戏剧传播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文化的传播,戏剧文化将是一种“死文化”;如果没有戏剧文化的传播,文化的传播将丧失一条重要的路径。正是因为有着极强的文化属性,戏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才会亟需得到关注及讨论。本文将着眼于互联网时代下戏剧艺术传播面临的痛点问题,结合移动媒体的传播应用方式,给出提升戏剧艺术传播影响力的合理建议。
古代戏剧的传播方式主要有文字与表演两种,文字传播即剧本传播,表演传播即舞台传播。舞台传播这一传播方式从古至今都是戏剧艺术传播必不可少的传播方式之一,即便当代的戏剧艺术传播增添了线上观戏、电子艺术期刊等艺术传播手段,但能够引发受众关注,满足其期待心理的,依旧是剧场中的舞台表演形式,也就是要达到“戏剧场”的效果。“戏剧场”是以共同交流和感受为基础的统一的环境和心理时空。群体会在“戏剧场”中不断进行心理及情绪反馈,由此达到集体无意识的状态,产生心理趋同,这便达到了戏剧艺术传播之目的。由此,从戏剧艺术的历时性传播中可以发现,在这一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传播对象、传播手段均发生了变化,只有传播内容即故事原型本身未变。此外,舞台传播仍是戏剧艺术传播最主要的方式。因此,本文在探讨移动媒体应用方式时,也会遵循这一既有惯例。
一个优秀的戏剧演员,需要努力加强自身修养,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一台好戏,需要行当齐全,才能赢得满堂喝彩。但是,随着群体意见领袖的兴起,人人都想当“名人”,人人都想受追捧,加之充斥着商业价值,部分戏剧演员开始变得浮躁。需要吃苦练功的武旦逐渐没人去研习了,适龄的梨园子弟往往更青睐于大女主——花旦。某戏剧青年演员说:“武旦又累又苦,哪有花旦轻松,练练唱便能获得一群粉丝。”
这与上个世纪老艺术家对戏剧修习的态度截然不同。淮剧泰斗何叫天,从《三女抢板》中的黄伯贤,到《秦香莲》中的王廷玉和包拯,再到《杨家将》中的杨六郎和杨令公等,何先生十岁登台,由丑角,改老生,再兼小生、净,可谓生、净、丑,三行当俱全。老艺术家勇于创新、自成一派,由此才推动了淮剧艺术的发展。这一种严于律己、业精于勤的精神,在如今的梨园界实属少见。
移动互联网用户快速发展,加上疫情加速各行业“云化“,移动互联网月活跃用户数在2020 年3 月成功突破11.56 亿,其中值得注意的是,41 岁以上用户较去年增长了965 万。
泛娱乐行业在移动互联网的环境下飞速生长,同时迸发出强大的能量,而文化行业中的戏剧艺术却呈现出相对孱弱的态势。同类比较曲艺艺术,地方戏剧团体没有能力形成一个“剧团文化品牌”,图1 为相声社团品牌德云社官网,由此可见,地方剧团缺少专业化市场品牌运营能力。
图1
另外,剧团改制虽然改变了剧团的运营模式,但是工作的思维模式却没有改变。尤其是地方剧团,因为缺少一线城市剧团的国内外戏剧艺术交流机会,所以容易导致舞台艺术固守成规,疲于转型,懒于创新。
这两点原因对剧团文化品牌的形成及推广产生了影响。
图2
随着各省市文化惠民工程的开展,不少剧团开始在各地进行艺术展演,有的在当地剧场进行惠民演出,有的送戏下乡,舞台车开进田间地头,开到广场周边,不一会就能汇集一群人(如图2)。但是在人群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以老年人为主,老年人习惯于线下看戏闲谈的休闲方式,而这恰恰也是年轻人不习惯的休闲方式。这些年的“送戏进校园”活动,目的就是打开年轻人的视野,让年轻人去了解、去接触戏剧,但是年轻人对戏剧的了解也就仅仅局限于剧场传播,往往也只有在“戏剧场”中达到集体无意识状态,对戏剧文化产生强烈的心理认同,而当走出剧院,这种认同感便会消失,等待下一次被唤醒。对戏剧抱有热情的老年人会因为一个唱段而去找收音机来进行重温,老年人也会因为戏剧爱好的相投而形成“票友”团体,也就是互联网思维中的社群。移动媒体如何带动戏剧欣赏受众年龄范围的扩大,也是本文需要去探析的问题之一。
本文随机选择了20 个戏剧相关网站,包含戏剧资讯、戏剧资料、戏剧宣传等多个方面,借此来统计其是否具有英文语言切换功能(表1)。数据显示,在20 个戏剧艺术相关的线上网站中,仅有2 个网站具有中英文切换功能,由此可以推断,中国各地特色剧种的发展眼光仅局限在国内,对于走出国门,获得更多的海外关注度并未加以重视。
表1:戏剧相关网站是否具有英文语言切换功能的情况统计
国内外信息的互通连接度不够也导致了戏剧艺术传播视野的受限,而移动媒体的广泛传播可以打破这一地域阻隔。
移动媒体,可以理解为可移动状态下进行传播的传播工具。作为信息流动的过程,传播的实现有赖于媒介的存在,因为传播的发生需要中介。移动媒体也就成为媒体中介,带动信息的传播。对于“移动”一词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看,分别是使用场景、触达范围及媒体景观。从使用场景来说,传播开始在移动中进行。人们随身携带手机、平板、手提电脑等电子设备,因此信息传播的使用场景不再受限。从触达范围来说,移动通信网络的无所不在促成了移动传播的无所不在,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时间间隔被缩短,因此,信息在人与人之间随时发生着移动交换。从媒体景观来说,移动媒体已经融入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并且实现了能够跨越距离的全球性联络。由此可得出,移动媒体的广泛应用是网络传播发展成为移动传播的必需工具。
1.戏剧+大IP
IP 概念日趋流行,但能把IP 用好的很少。罗振宇在2020 年的跨年演讲中提到IP,他说,IP 是能够凭借自身吸引力,挣脱单一平台束缚的虚构的内容。IP 概念随着运用的广泛,也逐步泛化。以盛趣游戏为例,盛趣游戏作为中国领先的互动娱乐内容运营平台,不断推进“精品化”、“全球化”、“新文化”三大战略,在与敦煌研究院近三年的合作对话中,也在主推文物IP,在调研中可以发现,敦煌壁画本身已经成为一种中国文化符号,以敦煌壁画为主题的月饼台灯礼盒、鼠标垫等文创产品也都是对敦煌壁画这一IP进行的再创造,这个IP 本身就能够吸引有审美及消费能力的目标受众。
从这一点上来看,需要探究戏剧艺术中可挖掘的IP 概念。不同的剧种必然有几部脍炙人口的好戏,并且名字也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越剧的《梁山伯与祝英台》、黄梅戏的《女驸马》、昆曲的《牡丹亭》……本身的人物就已经形成了IP 概念,把戏剧IP 概念放进移动媒体中,我们可以延伸出的不仅是互联网文创电商,还可以助推移动终端的游戏开发,当然,技术层面必然需要依托专业公司的辅助,但戏剧艺术家可以提供戏剧方面的专业知识,让戏剧艺术呈现出“精品化”的效果。再回到IP 概念载体本身,戏剧IP 自然也可以推出相应剧种的科普视频,通过动画、漫画、新媒体图文等表现形式,来增强IP 的影响力。
2.戏剧+云戏台
值得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剧团开始积极探索自媒体矩阵的建设,但依旧缺乏较为专业的指导,由此也导致了自媒体内容的良莠不齐。当然,也不乏积极适应时代变化的剧团。以江苏省淮剧团为例,受疫情影响,线下剧场演出暂停,大型古装淮剧《狸猫换太子》(一本)首演大胆采用“云直播”的线上方式和观众们见面,并且在时下最流行的短视频平台尝试全程直播(图3)。直播当天,据不完全统计,演出累计观看人次高达31 万,其中江苏省淮剧团的抖音直播间观看人次达到8000 以上;盐阜大众报、盐城文旅两家媒体的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的点击量达30w;观众留言互动高达20000 条,好评如潮。
由此可以得出,戏台展演“移动媒体化”满足了中老年人的观剧需求,同时也打破了剧场座位限制,解决了活动空间有限等问题。地方戏剧团体应当积极适应传播环境,在抖音、b 站、腾讯视频等平台上搭建“云戏台”,充分实现戏剧剧场的移动媒体化。
戏剧艺术的移动媒体化不仅仅局限于舞台演出本身,还可以包括《戏码头》等相关的精品戏曲类综艺,对当代艺坛的代表人物进行采访,根据剧种发展摄制剧种纪录片等。戏剧文化博大精深,梨园忠孝节义之精神,需要更多的展演平台来传播,而移动媒体就为这样的需求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图3
3.戏剧+云珍藏
目前,戏剧艺术的保存依赖于光盘、书籍等物质媒介,这也反映了剧种“弱能量“的特征,个别剧团可以根据政策获得相应的经费支持来更好地完成戏剧艺术的保留及展示,这种表现形式可能是具体的剧种博物馆或其他类型的博物馆,而数字化资源采集的方式虽然存在,质量却并不高,并没有发挥移动媒体数字化的优势。新媒体技术在传统戏剧数字化保护和传播的过程中,缺乏统一管理,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数字化共享和传播程度不够,资源库平台缺乏交互性。因此,需要建立戏剧艺术虚拟展厅,达到在线欣赏的目的。以京剧文化艺术推广app(手机应用软件)“晬颜”为例,名称虽然选择了比较生僻的汉字,但是其中的页面做得很别致,也具备很强的交互性。该app 中,设置了“走进历史”和“创作形象”两大版块(图4)。以“净”角为例,先一句话介绍了这个行当——“净行,京剧中性格、品质或相貌有突出特征的男性人物”,当点击“净”字按钮时,就会出现“正净”的具体阐释——又叫“大花脸”、“大花面”,常为性格正直刚烈的男子,表演是以唱工为主,所以又叫唱工花脸。唱工花脸还有两个专门名称,一个叫铜锤,还有一个叫黑头。当再次点击页面,就会出现具体人物示例——项羽,点击项羽,可以参阅《霸王别姬》的剧目简单介绍,同时配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这样的耳熟能详的诗词唱段。随后,点击扮相,就可以看到厚底靴、霸王靠、黑满、八面威、黑色花三块瓦脸等具体扮相细节,轻触可以看见大图并得知物件的具体介绍。界面的右上方还可以播放经典的唱段。可见,其较为全面地进行了净行的戏剧艺术科普。第二个版块“创作形象”,则可以根据用户的偏好,对形象进行换装,同时设置了分享按钮,加强社群传播。“晬颜”虽然已经实现了戏剧艺术的科普传播,但是其内容都是以动画为主要表现形式,对于戏剧艺术,特别是表演物件没有做到极佳的还原,缺乏真实性及艺术感。在这里还可以提到另一个手机应用软件“文物加”,文物加设置了“文创定制”、“手工定制”、“文物导览”、“优选商城”四个版块,实现了与用户的高互动性,满足了用户的定制化需求,不得不提的就是“文物导览”这个版块,分门别类地联合各地博物馆进行文物IP 的传承及开发,同时在建立合作的基础上,设置主题馆,将文物分为“青铜馆”、“陶瓷馆”、“珐琅馆”、“漆器馆”、“书画馆”、“琉璃馆”,同时设计“历史长河”主版块,梳理出文物的时间线,将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展现到极致。以“玉堂富贵瓶”为例(图5),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珐琅艺术品的讲解,图文并茂,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根据以上的分析,来讨论戏剧艺术“云珍藏”式的移动媒体应用:第一,可以利用3D 建模技术来对戏剧艺术品进行采样,实现用品乃至于藏品的线上展示;第二,充分发挥移动媒体已具有的技术优势,利用视频、音频、图文等方式来对戏剧艺术进行全方位的介绍;第三,充分考虑用户的交互性及手机应用的功能性,利用电商,及本文中提到的IP开发,实现戏剧艺术的文创盈利。
图4
图5
中国戏剧虽然在当下的移动媒体环境中略显劣势,但是它依旧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戏剧艺术源远流长,且极具地域特色和独特文化品格,正因如此,它的未来才具有更多可能性。我国当代公众文化消费的样态跟随“全球化”浪潮已经步入了“全民娱乐”大格局。戏剧艺术虽然已被国内一些学者区分为“趋向主流艺术的非营利戏剧”和“趋向大众娱乐的商业戏剧”两种方向,但本文却认为戏剧艺术可以在这两种方向上博采众长。戏剧艺术可以利用商业戏剧的媒体融合策略,联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建立有效传播渠道。同时,戏剧艺术也可以加强受众的参与,积极向年轻人平台靠拢,利用各个平台的传播优势,并结合不同的内容策划,来让观众成为戏剧传承和传播的参与者。戏剧艺术再创造可以融合新兴内容元素来打开年轻人市场,因为有些事物必须先进入受众视野,才会有后续的发展可能性。
戏剧艺术无论如何发展,都不能忽视其社会性文化产品的定位。我们也必须坚持戏剧作为主流艺术应当承担的文化责任,为人们带去有价值的,对于生活、生命的感悟与思考,这才是戏剧最应该做好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