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利村民小组:守好神圣国土,唱响幸福之歌

2021-12-22 01:07王铠
今日民族 2021年11期
关键词:警务室村寨边境

文 / 王铠

龙利村反映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壁画

龙利,傣语意为“打铁的地方”。

这个隶属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打洛镇打洛村委会的小村寨,虽然只有59 户265 人,但全体村民始终把守护祖国领土完整作为己任,自觉担当起维护平安边境重责。近年来,龙利村民小组通过坚持党建引领,紧紧抓住边境小康村建设契机,抓实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多元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工作,实现了党建与发展双融合双促进,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进步、边民富裕、边关稳固的幸福生活乐章。

打铁的村,铁打的城

走进龙利村,别具民族风情的寨门让人印象至深,寨门上“极边第一村”五个大字尤其引人注目。实际上,龙利村最早并非建在边境沿线,如今的“极边第一村”,是全体村民一次伟大逆行的结果。

1996 年7 月,打洛江突发洪水,淹没了龙利村世代居住的寨子,需要整村搬迁。面对一个搬迁到镇区,另一个搬迁到国境线附近两个方案,村党支部多次组织会议征询全体村民意见建议,大家经过商讨后,放弃了条件更为优越的镇区生活,而是选择了向条件较为艰苦的边境挺进。

“谁都向往舒适的生活,但神圣国土需要人来守护。整村搬迁到国境线附近,与其说是龙利村村民对生活的一次选择,不如说是对自身职责的一次履行。虽然村民人数不多,但大家都一致认为,守边是边民的重要责任,不容推卸。”龙利村党支部书记玉儿囡介绍,整村搬迁体现了龙利村民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和担当,而在如何使用搬迁补助款这一问题上,龙利村也展现了自己的智慧。

“整村搬迁完成后,村民们并没有急于将搬迁补助款用于改善自家的生活条件,而是全部用于创办村寨小学,以思想教育凝聚人心。”玉儿囡说,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帮助指导下,村寨小学一直注重发挥守边固边强边教育功能,始终将民族团结、全民国防、边防教育等作为重要内容贯穿于教育教学实践中,润物细无声地将“三个离不开”“我为祖国守边关”等思想观念深植各族少年心中。多年下来,民族团结、爱党爱国、扎根边疆已成为男女老少广泛共识,为党员干部、各族群众合力守边汇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过去打铁的村寨,已经成为铁打的边关长城。”玉儿囡骄傲地说。

“极边感恩第一桥”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整村搬迁后,上级党委和政府一直牵挂着龙利村村民的生活。“极边感恩第一桥”便是党和政府着力改善龙利村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的见证。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神州大地,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边境疫情防控工作。当相关工作人员在督导检查时发现,由于河流的阻隔,龙利村村民进出村需要借道缅甸国土约3 公里时,当即向省委、省政府反映了当地群众希望修建新桥以避免绕道的强烈愿望。

村寨一瞥

“群众有期盼,上级有回应。”玉儿囡介绍,“当了解到龙利村的现实情况后,省委、省政府结合疫情防控需要及当地群众的强烈愿望,立即作出修建勐海县打洛镇龙利桥的部署,在省交通运输厅的具体负责下,当年12 月15 日,全长112 米、两岸设置引道工程共1.47公里的龙利桥如期贯通。大桥的建成,打通了入村通道‘最后一公里’,村民们载歌载舞共同庆祝大桥顺利通车,并将其称为‘极边感恩第一桥’。”

“感恩桥”将党和政府的温暖及时送到了村民身边,极大增强了当地各族群众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的信心和勇气。实际上,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帮扶指导下,龙利村的变化可谓一年一个样。

近年来,针对搬迁后龙利村基础设施薄弱、人居环境脏乱差等问题,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领头雁”作用,紧紧抓住边境小康村建设契机,向上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多方统筹资源,团结带领各族群众积极推进村内公共基础设施提升改造、村集体经济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建设项目。党群活动室、篮球场、公厕、垃圾场等配套设施相继在村内拔地而起,“水电路网”实现全通,百姓生活和出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搞基建只是一条腿走路,为了进一步确保边民不流失,守边不弱化,村党支部还积极探索多元产业发展,确保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站在龙利村的田间地头,橡胶、火龙果、菠萝蜜等特色经济作物长势良好。据统计,仅仅是2020 年,龙利村村民便通过特色经济作物+庭院经济“长短结合”的模式实现产值578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万元。“林中有橡胶、田里有作物、院内有瓜果”的生态经济景观带,已成为国境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值得一提的是,在探索多元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龙利村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将保护生态纳入村规民约当中,成为全体村民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同时,村党支部还将傣族“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的生态环保理念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组织党员干部与村民一同签订《保护森林资源户主承诺书》,持续开展的植树造林、国土绿化行动,与村庄清洁美化提升行动、文明乡风绿色生态村落建设并驾齐驱。截至2020年底,全村林地面积达到380 余亩,“村外有作物、村内有美景;庭院花草香、室内卫生好;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的新龙利成为远近闻名的边境小康示范村。

“党员带头群众赞,百姓跟着党员干。”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龙利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村民钱袋子越来越鼓,村容村貌越来越美,进一步坚定了村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决心和意志,部分外出务工人员纷纷返乡创业就业,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国门闪亮明珠

11 月5 日,正在龙利村抵边警务室值守的民警王新灵收到了村里几个孩子特别为他送来的礼物——几个红彤彤的火龙果。

11 月,正值龙利火龙果丰收的季节,正在田间劳作的村民特别交代自己的孩子“给王叔叔送去几个,请他在空闲的时候,到家里来坐一坐”。这不是王新灵第一次收到村民的问候,实际上,自坚守警务室以来,每天都有村民来找他谈心或寻求帮助,警务室已成为“警民一家亲”的团结阵地。

由于特殊的地缘关系,龙利村与相邻的缅甸曼回村有着山水相连、人文相亲、贸易相通的历史渊源,两村有超过一半的村民有亲缘关系。龙利村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十分重视边境安全,将建设团结和睦的平安边境村寨作为自身建设发展的重要目标。

2019 年10 月,乡亲们和派出所民警一起张灯结彩为龙利村抵边警务室挂牌,同时把象征团结和谐的“荣誉居民户60 号”门牌钉在了警务室的墙上。“警务室与民居面对面,民警就在家门口,村寨的治安特别好,村民们劳作归来都会去警务室唠家常。”让王新灵感动的是,住在警务室斜对面的“老咪涛”(傣语,意为老婆婆)玉旺叫,见到民警总是笑脸相迎。每当“荣誉居民户60 号”来了新民警,玉旺叫婆婆都会为他“拴平安绳”。“老咪涛说,民警为了村寨平安,风里来雨里去很辛苦。拴一根平安绳,以表达傣族人民对民警的感谢,希望保佑大家平安无恙。”

宣传教育

近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龙利村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我们在村里建立‘党员+N’网格治理责任体系,通过组建7 个网格组,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村党支部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龙利村通过不断健全“军警民”管边控边护边稳边机制,将“守村护寨走边关,军警民同踏巡边路”常态化,实现国门到村寨、边境到家门的闭环管理,严格查处跨境非法活动。同时,村寨还推行“做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有事多商量”的“三事”工作法,建立“邻里事、邻里议、邻里定”的乡邻互助体系。通过以上措施,不但有效解决了基层治理中存在的一些难题,而且为有效提升服务边民和边境管控水平积累了经验。

除此之外,龙利村还把维护中缅双边关系和睦和巩固传承中缅胞波情谊摆在突出位置,不断深化与曼回村的人文交往、工作交流,在疫情防控、边境管理、产业互助等方面建立了联合行动、联通治理、联动发展等机制,延续世代友好情谊。

在全体村民的努力下,多年以来,全村无黄、赌、毒案件发生,无邪教非法活动,无参与偷越国(边)境和走私护私等违法行为。如今的龙利村,正昂首阔步走在“民族团结进步+建设富裕村寨+兴边固边美边强边”的康庄大道上;一首“组织强、边民富、边防固、边疆兴、边关美”的幸福生活乐章正在南疆大地上空不断回响,是一颗当之无愧的国门闪亮明珠。

猜你喜欢
警务室村寨边境
边境小城马斯特里赫特
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路径
锅巴粥
高职院校社区警务室管理模式的实施与探索
医院警务室规范化建设思考
时政
全面推进医院“警务室”建设的思路探索
露出马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