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洁 王颖
1957年,中国第一台轮式拖拉机试制成功
2002年10月,辽宁五一八内燃机配件有限公司收到中国国家博物馆一件文物征集函,函中写道:“……此拖拉机是见证我国建国初期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实物。国家博物馆真诚向贵公司征集‘鸭绿江一号’轮式拖拉机,作为珍贵文物永久收藏。”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原来,辽宁五一八内燃机配件有限公司的前身是辽宁安东机械厂。安东机械厂始建于1952年,最初是为抗美援朝战争而成立的一个小型修理厂,几间破民房,4台旧车床,只能做些零修零配的杂活。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工厂由军需转为民用。到1955年,虽然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工厂的人员增加了十倍,但是设备仍然非常简陋:苇席和木板搭的厂房,许多车间在露天作业,300来人操纵着30多台老掉牙的皮带机床,没有一个工程师,连个正式技术员也没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因为生产任务不足,工厂经常处于停工待料状态,有时连工资都发不出。
就在全厂为今后的生计发愁时,毛泽东的一篇报告让他们看到了希望。1955年,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向全党发出“用四五个五年计划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号召。这给正处于困境中的安东机械厂指明了发展方向,就是要面向广大农村,为农业生产服务。
适应新的形势,安东机械厂为农村生产了大批耕种、排灌、运输等类农业机械。后来,厂领导和工人又进一步设想:能不能让农民从牛背上跨到机器背上,耕地不用牛?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搞拖拉机。在一无资料、二无设备、三无厂房的情况下,这无疑是个大胆的想法,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但他们没有妄自菲薄,下定决心攻关,凭着强烈的责任感和进取心,开始了艰辛的研制。
工人们废寝忘食,昼夜苦战,就连除夕之夜也是在车间里度过的。没有厂房,就在院子里搭起临时苇棚;没有图纸,就赴外地请教,将进口拖拉机的零部件逐一进行拆卸测绘;没有滚齿和插齿机,就用普通立式铣床做齿轮粗加工,再用锉刀进行细加工;没有热处理设备,就用木炭和牛骨加热对齿轮进行渗碳处理。从毛料的铸造、锻造到零部件的加工,从零件的装配到部件的总装配,他们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100多天的连续奋战,1957年2月16日,我国第一台轮式拖拉机终于在鸭绿江畔诞生,研制的工人们激动地将它命名为“鸭绿江一号”。
1958年春,“鸭绿江一号”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农业机械展覽会。但是,在遴选参加“五一”国际劳动节拖拉机游行车队的机车时,“鸭绿江一号”却因为外形不美观而落选了。可是,5月1日早晨,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原定参加游行的四台拖拉机中的一台,因技术不过关开到半路出了故障,于是“鸭绿江一号”就代替它与其他三台拖拉机一起驶进天安门广场,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后来,国家计委递交报告,叙述了安东机械厂工人克服重重困难试制“鸭绿江一号”拖拉机的经过。毛泽东对这份报告很感兴趣,就在报告的空白处写下了12个大字:“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并写了近300字的评语,给予肯定。
毛泽东的批示,被列为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文件之一,发给大会代表阅读。当这个消息传到安东机械厂时,全厂沸腾了,工人们沉浸在欢庆的喜悦中,很多人激动得热泪盈眶。此后“鸭绿江一号”投入批量生产,并几经完善,受到广大农民的喜爱。
1959年,毛泽东针对当时农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著名论断。在毛泽东的重视和倡导下,中国的农业机械化道路贯彻实行了“三为主”的方针,即农机制造以地方为主,农机产品以中小型为主,农机购买以集体为主。实践证明,这一决策非常符合我国人多地少、精耕细作、技术落后的国情,取得较好效果。一大批以制造农业机械为主要方向的地方中小型企业迅速崛起。到20世纪70年代末,全国县以上农机制造厂1900多个,县农机修造厂2400多个,共有职工145万人。同时形成了上海、北京、天津等八大农业机械生产基地,中国的农机制造企业已经能够制造多种型号的拖拉机和农具。与此相应,全国机耕土地面积也从1957年的264万公顷快速扩大到1979年的4222万公顷,机耕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重从24%增加到了42%。
辽宁安东机械厂后来不断发展壮大,现已发展成为辽宁五一八内燃机配件有限公司,员工有2000多人,是中国大马力发动机曲轴和模锻件专业生产厂,中国船用发动机曲轴骨干生产企业,也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欢送“鸭绿江一号”拖拉机进京报捷
“鸭绿江一号”拖拉机一直存放在辽宁五一八内燃机配件有限公司,直到2002年国家博物馆发来了文物征集函。2003年9月,“鸭绿江一号”在时隔45年后重返京城,作为珍贵文物陈列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封面图片: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图为周恩来和李济深等步入会场
封底图片:安徽凤阳农民在打花鼓庆祝粮食获得丰收